立春后的青衣江湾,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生态湖的冰层逐渐融化,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岸边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指挥中心庭院里的迎春花竞相开放,黄色的花朵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永续稳固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亚洲湄公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等区域已标注“永续稳固达标”的深绿色标识,而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与南极洲周边的海域冰川融化区,却被醒目的橙黄色“永续稳固预警”覆盖,像两块需要长久守护的生态屏障,预警区域内跳动的“土壤盐渍化”与“冰川融化”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稳固永续成果、构建全球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62全球生态治理永续稳固期重点区域报告(欧洲与南极洲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欧洲地中海沿岸区域,原本成片的绿色农田呈现出不均匀的白色斑块,这些是土壤盐渍化导致的退化区,其中西班牙东南部、意大利西西里岛、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白色斑块最为密集,土壤盐渍化率达70%;南极洲周边海域区域则呈现出不规则的浅蓝色区域,这些是冰川融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区,南极洲罗斯海、威德尔海的浅蓝色区域最为明显,冰川融化速度达每年1500立方公里。报告中的文字字字沉重:“欧洲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近五年因海平面上升和过度灌溉,土壤盐渍化面积扩大至8万平方公里,其中3万平方公里农田已无法耕种;小麦、橄榄等农作物产量暴跌60%,周边200万农民面临生计危机,农业生态系统已进入‘永续稳固关键阈值’,若不能建立盐碱地长效改良机制,前期修复成果将面临反弹风险。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近五年因全球变暖,冰川融化量累计达7500立方公里,导致海平面上升2.1米;南极磷虾数量从30亿吨降至12亿吨,企鹅、海豹等极地动物因食物短缺数量锐减——帝企鹅数量从50万只降至18万只,威德尔海豹数量从80万只降至30万只;周边科考站的科研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若不能实现极地生态与科研活动的协同保护,将永久失去独特的极地生态系统。”
“陈叔!地中海沿岸与南极洲周边海域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浅灰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迎春花花瓣,他一边擦拭平板屏幕上的灰尘,一边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东南部区域——去年一年,这里的土壤盐渍化率又上升了8%,现在已达78%;1.2万平方公里农田因盐渍化无法耕种,小麦产量从每年800万吨降至250万吨,橄榄产量从每年150万吨降至40万吨;周边50万农民因粮食减产失去收入来源,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农业,前往城市打工。”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西班牙生态学家埃琳娜的身影。她站在西班牙东南部的盐渍化农田里,脚下的土壤呈现出白色的盐碱层,用手一捻,土壤簌簌脱落,农田里的小麦幼苗枯黄矮小,大部分已经死亡。埃琳娜穿着防化服,手中拿着土壤盐度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土壤含盐量为每公斤25克,远超安全标准(每公斤3克):“十年前,这里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小麦和橄榄产区,农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每年都能迎来丰收;现在土壤盐渍化越来越严重,庄稼根本无法生长,很多农田变成了‘白色荒漠’。上个月我们在农田里调查,发现有300多户农民因为无法耕种,已经搬离了家乡,看着空荡荡的村庄,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村庄,破旧的房屋门窗紧闭,院子里的农具因长期闲置而生锈,村口的公告栏上还贴着“农田灌溉通知”,却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忙碌;几位留守的老人坐在村头的石凳上,望着白茫茫的盐渍化农田,眼神中满是无奈;村庄周边的灌溉渠干涸见底,渠底结着厚厚的盐碱层。
“地中海沿岸盐渍化还导致‘水资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小满调出水文生态报告,“近五年,地中海沿岸的地下水资源盐度超标率从20%升至85%,其中西班牙、意大利段的地下水资源盐度超标率达90%;过度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将土壤中的盐分带到地表,污染了地下水,周边150万居民的饮用水中含盐量超标3倍,长期饮用会导致高血压、肾病等疾病;同时,盐渍化农田周边的植被数量减少80%,以植被为食的野兔、斑鸠等动物数量减少75%,其中野兔数量从500万只降至120万只。”视频中,埃琳娜站在一处地下水取水点,取水点的水泵已经生锈,抽出的水呈现出淡黄色,水面漂浮着一层白色的盐花;实验室里,研究员将地下水样本放在检测仪器上,屏幕上显示的含盐量为每升15克,远超饮用水安全标准(每升1克);几位村民拿着装满地下水的瓶子,瓶子里的水浑浊不清,水面漂浮着盐粒:“我们以前直接喝地下水,现在水又咸又涩,喝了会生病;只能去几十公里外的水库拉水,每立方米水的成本从1欧元升至8欧元,很多低收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区域。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原住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的西西里族世代依赖地中海沿岸的农业生存,他们靠种植小麦、橄榄和传统农产品贸易为生,现在农田盐渍化,农作物绝收,传统农产品贸易无法开展,去年西西里族的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3000欧元降至800欧元,贫困率从12%上升至82%;更严重的是,西西里族的传统农业节庆无法举行,他们的文化习俗面临失传。”视频中,西西里族长老马可站在自家的橄榄园里,橄榄树的叶子枯黄脱落,树干上布满了裂痕,地面上覆盖着白色的盐碱层。马可手中拿着一个传统的橄榄采摘篮,篮子空空如也:“这是我们西西里族的圣物,以前每年秋季,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橄榄采摘节,祈求丰收;现在橄榄树都死了,采摘节也无法举行,孩子们只能从老人口中听说我们的传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传承下去。上个月族里的年轻人想学习传统橄榄种植技术,却因为没有健康的农田,只能放弃,大家都很伤心。”
镜头转向西西里岛的西西里族村落,村落的房屋大多破旧不堪,院子里的水井已经干涸,几位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前往米兰、罗马等城市打工。村民索菲亚说:“我们不想离开家乡,可这里的农田种不出庄稼,没有收入来源,实在无法生活;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这里种橄榄,现在只能每天坐在橄榄园里,望着枯死的橄榄树,唉声叹气。”
画面跳转至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小满调出极地生态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红色预警”:“南极洲周边的罗斯海区域,近五年冰川融化量达6000立方公里,导致海平面上升1.8米;南极磷虾因海水温度升高(从-1.8℃升至2℃),生存环境恶化,数量从15亿吨降至5亿吨;帝企鹅因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破坏,数量从30万只降至8万只,它们的繁殖地面积缩小80%,很多企鹅蛋因温度过高无法孵化;周边5个科考站的科研活动受到影响,部分科研设备因冰川融化导致的地质变化而损坏。”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中国南极科考队队长张伟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站在罗斯海的冰川边缘,冰川正在不断融化,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冰块坠入海中,形成巨大的浪花。张伟穿着厚重的极地科考服,手中拿着冰川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的冰川融化速度为每天0.5米:“十年前,这里的冰川厚实稳定,帝企鹅在冰川上繁殖,南极磷虾在周边海域聚集,是开展极地科研的理想区域;现在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帝企鹅失去了繁殖地,南极磷虾数量锐减,科研数据也因生态变化而失去参考价值。上个月我们在冰川边缘发现了200多只死亡的帝企鹅,它们的尸体已经结冰,让人看着心疼。”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帝企鹅繁殖地,原本广阔的冰面只剩下零星的冰块,几只帝企鹅在冰块上艰难地站立,企鹅蛋散落在冰面上,大部分已经破裂;科考站的部分建筑因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基下沉而倾斜,科研人员正在紧急转移设备。
“南极洲周边的威德尔海区域,情况稍好,但也面临着‘海洋生态失衡’的问题。”小满继续介绍,“威德尔海是威德尔海豹的主要栖息地,原本有5万平方公里的浮冰区域,现在因冰川融化,浮冰区域缩小至1万平方公里;威德尔海豹的繁殖率从每年40%降至10%,很多幼崽因缺乏浮冰栖息而死亡;周边3个科考站因海水温度升高,海洋观测设备的监测精度下降,无法准确获取极地海洋生态数据。”视频中,俄罗斯南极科考队队员伊万站在威德尔海的科考船上,手中拿着海洋生物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的威德尔海豹数量比十年前减少75%。伊万指着远处的海面说:“以前威德尔海豹在浮冰上随处可见,现在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海水温度升高还导致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南极磷虾失去了食物来源,整个海洋生态链都受到了影响。”
“南极洲周边的阿蒙森海区域,虽然冰川融化率相对较低(每年800立方公里),但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小满调出物种入侵报告,“近五年,因海水温度升高,来自南半球温带海域的章鱼、海星等外来物种入侵阿蒙森海,它们以南极磷虾和极地浮游生物为食,导致南极磷虾数量进一步减少(减少30%);同时,外来物种的入侵改变了极地海洋的生态结构,影响了帝企鹅、威德尔海豹等本土物种的生存。”视频中,美国南极科考队队员艾米丽正在阿蒙森海进行物种调查。她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手中拿着捕捞网,网中是几只外来的章鱼,章鱼的身体呈现出暗红色,与极地海洋的环境格格不入。艾米丽拿着物种检测仪,屏幕上显示这些章鱼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海域:“外来物种的入侵让本就脆弱的极地海洋生态雪上加霜,它们不仅争夺南极磷虾的食物,还会攻击帝企鹅的幼崽,很多帝企鹅幼崽因此死亡。”
“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原住民部落和南极洲周边的科考站,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和环保经验,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与环保经验资料,“欧洲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族掌握着‘盐碱地治理’的传统方法。他们会在农田中挖掘‘排盐沟’,将土壤中的盐分通过沟渠排出;同时,西西里族还会种植‘耐盐作物’,如盐角草、海蓬子等,这些作物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质量;他们还掌握着‘雨水收集’的传统技术,在农田周边建设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这种方法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在在西西里族保留的传统农田区域,土壤盐渍化率比其他区域低65%,农作物产量多55%。”视频中,西西里族村民正在挖掘排盐沟,他们用锄头和铁锹在农田里挖出深浅一致的沟渠,动作熟练而有力;几位长老则在种植盐角草,盐角草的幼苗呈现出嫩绿色,在白色的盐碱地上显得格外醒目;村民们还在农田周边建设蓄水池,蓄水池的墙壁用石头砌成,能有效收集雨水。
“南极洲周边的中国南极科考站,也有‘极地环保’的丰富经验。”小满继续介绍,“中国南极科考站(如中山站、昆仑站)长期坚持‘零污染、零排放’的环保理念,他们会对科考站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经过多级净化后再排放(达到极地海洋排放标准),垃圾则分类收集后运回国内处理;同时,科考站还会开展‘极地生态监测’,定期监测冰川融化速度、南极磷虾数量和海洋温度,为极地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他们还会‘保护极地物种栖息地’,在科考站周边划定禁止进入的区域,避免人类活动影响帝企鹅、威德尔海豹的生存。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科考站周边区域,南极磷虾数量比其他区域多40%,帝企鹅的繁殖率高35%。”视频中,中国南极科考队队员正在处理生活污水,污水经过过滤、沉淀、消毒等多道工序后,变得清澈透明;队员们还在分类收集垃圾,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开存放;在帝企鹅的繁殖地周边,科考队员用警示标志划定了保护区域,防止人类靠近。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欧洲与南极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欧洲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近五年土壤盐渍化面积扩大至8万平方公里,其中3万平方公里农田无法耕种;小麦产量从每年2500万吨降至900万吨,橄榄产量从每年500万吨降至150万吨;周边200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3000欧元降至800欧元,贫困率从12%上升至82%;西西里族等原住民的传统农业节庆无法举行,部落人口流失率达85%;每年因饮用水盐度超标和粮食短缺,造成1.5万人死亡。
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冰川融化量累计达7500立方公里,导致海平面上升2.1米;南极磷虾数量从30亿吨降至12亿吨,帝企鹅数量从50万只降至18万只,威德尔海豹数量从80万只降至30万只;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极地海洋生态链断裂,10%的本土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周边12个科考站的科研活动受到影响,5个科考站因地质变化被迫迁移;每年因冰川融化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造成全球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地中海沿岸有180万农民依赖农业生存,其中150万人因农田盐渍化失去收入来源,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3000欧元降至800欧元;周边的农产品加工厂因原料短缺,有95%已倒闭,40万名工人失业;150万居民面临饮用水安全风险,每年有1万人因饮用高盐度水患上高血压、肾病等疾病,3000人因病情严重死亡。南极洲周边海域虽然没有常住居民,但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全球沿海地区10亿人的生存;同时,极地生态恶化影响了全球气候,导致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干旱)频发,每年造成全球5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1万亿美元。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盛开的迎春花,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2052年第一次去地中海沿岸考察的情景:那时的西班牙东南部农田里,小麦金黄,橄榄翠绿,西西里族村民在橄榄园里举行采摘节,热闹非凡;而现在,农田变成了“白色荒漠”,橄榄树枯死,西西里族村民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欧洲粮仓”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南极洲考察时的情景:罗斯海的冰川不断融化,帝企鹅在零星的冰块上艰难生存,科考站的建筑因地基下沉而倾斜;威德尔海的浮冰区域缩小,威德尔海豹数量锐减,整个极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地中海沿岸的土壤盐渍化和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冰川融化,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永续稳固期,需要构建全球生态安全屏障,我们真的能实现永续稳固目标吗?”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地中海沿岸涉及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多个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和盐碱地改良协调难度很大;南极洲周边海域涉及多个国家的科考活动,加上全球变暖的影响,跨国协同治理的难度不小。”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永续稳固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地中海沿岸是欧洲最重要的农业产区,它的永续稳定关系到欧洲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平衡;南极洲周边海域是地球的‘气候调节器’,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海平面稳定。我们在亚洲、南美洲、非洲积累的‘传统智慧+现代技术’‘跨国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地中海沿岸和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欧洲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我们要从‘盐碱地长效改良’和‘农业产业转型’两方面入手。”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西西里族的‘排盐沟’和‘耐盐作物’技术,结合现代的‘土壤改良剂’和‘智能灌溉’技术,在地中海沿岸建设盐碱地改良工程,施用环保型土壤改良剂降低土壤盐度,同时建设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控制灌溉水量,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另一方面,推动‘耐盐农业’和‘生态农产品’转型,推广西西里族的传统耐盐作物种植技术,开发盐角草、海蓬子等生态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南极科考站的‘极地环保’经验,结合现代的‘冰川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在南极洲周边海域建设冰川监测与保护工程,安装冰川稳定装置减缓融化速度,同时投放南极磷虾幼苗,恢复极地海洋生物数量,保护极地生态链。”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欧洲地中海沿岸与南极洲周边海域生态修复永续稳固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永续稳固’方案。第一期是‘基础稳固’,在2062年12月底前,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建设120个盐碱地改良站和80个智能灌溉系统——盐碱地改良站配备土壤改良剂生产设备和盐度监测仪器,每年改良盐碱地1.5万平方公里,降低土壤盐度至安全标准;智能灌溉系统采用滴灌、喷灌技术,结合雨水收集装置,每年节约灌溉用水30亿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在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建设60个冰川监测与保护站和40个海洋生态修复站——冰川监测与保护站配备冰川稳定装置和温度监测仪器,每年减缓冰川融化速度30%,保护帝企鹅繁殖地5000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修复站配备南极磷虾育苗设备和物种监测仪器,每年投放南极磷虾幼苗5亿吨,控制外来物种数量,恢复极地海洋生态。”
“第二期是‘系统稳固’,在2063年6月底前。”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地中海沿岸,推广‘耐盐农业+生态农产品’模式,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政府合作,为农民提供耐盐作物种植资金,培训5万名农民掌握传统耐盐作物种植技术和生态农产品加工技术;同时在沿岸建设40个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开发盐角草食品、海蓬子保健品等产品,每年增加农产品产值200亿欧元。在南极洲周边海域,开展‘极地环保+科研协同’工程,与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南极科考站合作,制定《南极洲周边海域生态保护公约》,规范科考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极地生态的影响;同时建设15个极地生态科研中心,开展冰川保护、海洋生态修复等科研项目,为全球极地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期是‘长效稳固’,在2063年12月底前。”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政府和南极洲周边科考站所属国家签订‘生态永续稳固协议’,建立全球生态安全屏障机制——在地中海沿岸建设500个盐碱地永续稳固监测站,实时监测土壤盐度、农作物产量和地下水位;在南极洲周边海域建设300个极地生态永续稳固监测站,监测冰川融化速度、南极磷虾数量和海洋温度。同时,开展‘欧洲与南极洲生态教育’,在地中海沿岸和南极洲科考站周边的700所学校、科研机构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7万名‘生态永续稳固守护者’,其中50%是西西里族等原住民和南极科考队员,让他们参与生态永续稳固的日常维护;建立‘欧洲与南极洲生态永续稳固基金’,每年投入200亿美元,用于盐碱地改良补贴、农民转产扶持和极地生态保护,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科研发展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