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青衣江湾,薄雾缭绕,静谧祥和。生态湖的水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冰面上,折射出晶莹的光芒;岸边的松柏依然翠绿,枝头挂着零星的积雪;指挥中心屋顶的除雪系统自动启动,簌簌的落雪声与室内的键盘敲击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北美洲五大湖区、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等区域已标注“永续深化达标”的墨绿色标识,而亚洲东南部的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与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却被醒目的橙红色“永续深化预警”覆盖,像两块需要深度修复的生态瑰宝,预警区域内跳动的“流域退化”与“雨林碎片化”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深化永续成果、构建生态系统韧性防护网”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60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重点区域报告(亚洲与南美洲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区域,原本连贯的蓝色河道被多处灰白色的堤坝截断,流域内的绿色植被呈现不均匀分布,其中老挝琅勃拉邦至柬埔寨金边段的河道断裂最为明显,鱼类洄游通道中断率达85%;亚马孙雨林边缘区域则呈现出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块,这些是雨林碎片化导致的退化区,巴西马瑙斯周边、秘鲁伊基托斯东部的黄褐色斑块最为密集,雨林碎片化率达60%。报告中的文字字字恳切:“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近五年因水利工程建设,流域内建成大坝28座,导致鱼类洄游通道中断,湄公河巨型鲶鱼数量从5万条降至8000条;流域水资源分配失衡,下游柬埔寨、越南的农田灌溉水量减少40%,粮食产量暴跌35%;周边300万渔民和农民面临生计危机,流域生态系统已进入‘永续深化关键阈值’,若不能建立流域生态协同调度机制,前期修复成果将面临崩溃风险。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近五年因农业开发和非法砍伐,雨林边缘碎片化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其中2万平方公里已退化为荒地;美洲豹、金刚鹦鹉等珍稀物种栖息地消失,美洲豹数量从1.5万只降至4000只,金刚鹦鹉数量从8万只降至2.5万只;周边150万印第安部落居民失去传统生存环境,雨林碳汇能力下降25%,若不能实现雨林修复与社区发展的协同,将永久失去雨林生态屏障功能。”
“陈叔!湄公河流域与亚马孙雨林边缘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深灰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雪花,他一边拍打外套上的积雪,一边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洞里萨湖周边区域——去年一年,这里的鱼类捕获量减少60%,其中湄公河巨型鲶鱼仅捕获300条,创历史新低;洞里萨湖的水位因上游大坝截留,比十年前低3米,周边100万农民的稻田因缺水无法灌溉,粮食减产70%,很多农民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柬埔寨生态学家桑坤的身影。他站在洞里萨湖岸边,脚下的湖滩裸露,原本应该被湖水覆盖的区域长满了杂草,远处的渔船搁浅在滩涂上,船底结着厚厚的淤泥。桑坤穿着防水靴,手中拿着鱼类监测仪,屏幕上显示的鱼类种群数量比十年前减少85%:“十年前,洞里萨湖是湄公河流域的‘鱼仓’,每年能捕获100万吨鱼,周边渔民靠捕鱼就能过上富足生活;现在上游大坝截留了水源,湖水水位下降,鱼类洄游通道被阻断,捕鱼量越来越少,很多渔民不得不放弃捕鱼,去城市打零工。上个月我们在湖里调查,发现有50多艘渔船因为长期闲置,已经腐烂在滩涂上,看着让人心疼。”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渔村,破旧的茅草屋歪歪斜斜地立在湖边,几位渔民坐在屋前,手中拿着空空的渔网,眼神茫然;渔村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因缺水无法正常洗漱,脸上满是灰尘;村口的救济粮发放点排起了长队,村民们提着空袋子,焦急地等待着救济粮。
“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还导致‘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小满调出水生态报告,“近五年,湄公河流域的水质达标率从90%降至45%,其中老挝、泰国段的水质达标率仅为30%;大坝建设导致水流减缓,污染物沉积,河内的溶解氧含量从每升8毫克降至每升4毫克,鱼类因缺氧死亡的数量每年达1.2万吨;同时,流域内的水生植物数量减少70%,以水生植物为食的鸟类数量减少65%,其中白鹭数量从20万只降至5万只。”视频中,桑坤站在湄公河的一处取水点,取水点的水面漂浮着塑料袋、农药瓶等垃圾,水质浑浊呈黄褐色;实验室里,研究员将河水样本放在检测仪器上,屏幕上显示的重金属含量超标3倍;几位渔民拿着死去的鱼,鱼的身体呈现出异常的白色,鳃部已经腐烂:“我们以前直接喝河里的水,现在河水又脏又臭,喝了会生病;捕到的鱼越来越小,很多鱼身上还有毒素,根本不能吃,只能扔掉。”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区域。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原住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的高棉族世代依赖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生存,他们靠捕鱼、种植水稻和传统水上贸易为生,现在河水减少,稻田干旱,鱼类绝迹,传统水上贸易无法开展,去年高棉族的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2000美元降至500美元,贫困率从18%上升至85%;更严重的是,高棉族的传统捕鱼节无法举行,他们的文化习俗面临失传。”视频中,高棉族长老占塔站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传统捕鱼码头,码头的木质栈桥已经腐朽,部分桥段坠入河中,岸边的捕鱼工具锈迹斑斑。占塔手中拿着一个传统的鱼篓,鱼篓空空如也:“这是我们高棉族的圣物,以前每年雨季,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捕鱼节,祈求鱼获丰收;现在河里没有鱼,捕鱼节也无法举行,孩子们只能听老人们讲述以前的热闹场面,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传承下去。上个月族里的年轻人想学习传统捕鱼技术,却因为没有鱼可捕,只能放弃,大家都很伤心。”
镜头转向湄公河三角洲的高棉族村落,村落的房屋大多建在stilts(高脚桩)上,原本应该被河水环绕的桩柱,现在底部裸露在泥地里;几位村民正在收拾行李,准备迁往城市,他们的脸上满是不舍。村民素丽说:“我们不想离开家乡,可这里没有水,没有鱼,稻田也种不出粮食,实在无法生活;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这里捕鱼、种稻,现在只能每天坐在屋前,望着干涸的河道,唉声叹气。”
画面跳转至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小满调出雨林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红色预警”:“亚马孙雨林边缘的巴西马瑙斯周边区域,近五年雨林碎片化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其中2万平方公里已退化为牧场和农田;雨林中的美洲豹因栖息地破坏,数量从8000只降至1500只,它们的活动范围缩小70%,很多美洲豹因找不到食物,闯入人类居住区觅食;周边50万印第安卡雅波部落居民,因雨林破坏,失去了传统的狩猎和采集场所,人均年收入从1800美元降至400美元。”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巴西生态学家卡洛斯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站在亚马孙雨林的碎片化区域,眼前是被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还残留着斧头的痕迹,远处的牧场里,牛群在啃食稀疏的牧草,原本茂密的雨林变成了光秃秃的土地。卡洛斯穿着迷彩服,手中拿着雨林植被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植被覆盖率仅为25%:“十年前,这里是茂密的雨林,树木高达50米,美洲豹在林间穿梭,金刚鹦鹉在枝头鸣叫,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体验雨林生态;现在雨林被大量砍伐,变成了牧场和农田,野生动物失去了家园,游客也越来越少。上个月我们在雨林深处发现了5只饿死的美洲豹,它们的尸体已经被秃鹫啃食得残缺不全,让人看着心疼。”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印第安卡雅波部落村落,村落周围的雨林已经被砍伐殆尽,几位部落居民正在用传统工具搭建临时房屋,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部落的祭祀场地,原本用于仪式的古树被砍伐,只剩下树桩,几位长老坐在树桩旁,神情凝重。
“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秘鲁伊基托斯东部区域,情况稍好,但也面临着‘非法砍伐加剧’的问题。”小满继续介绍,“伊基托斯东部的雨林是金刚鹦鹉的主要繁殖地,原本有3万平方公里的繁殖区域,现在因非法砍伐,繁殖区域缩小至1万平方公里;金刚鹦鹉的繁殖率从每年40%降至10%,很多鸟巢因树木被砍伐而损毁;周边40万印第安亚诺玛米部落居民,因非法砍伐者的入侵,与他们发生冲突,去年发生了30起冲突事件,造成8人死亡,20名非法砍伐者被部落居民驱逐。”视频中,秘鲁印第安亚诺玛米部落首领塔比托站在被砍伐的雨林中,他手中拿着一根断裂的树枝,树枝上还残留着金刚鹦鹉的羽毛。塔比托愤怒地说:“这些非法砍伐者毁掉了我们的家园,也毁掉了金刚鹦鹉的巢穴,我们不得不保护我们的土地,有时候会和他们发生冲突,我们不想这样,但我们没有选择。”
“亚马孙雨林边缘的哥伦比亚莱蒂西亚南部区域,虽然雨林碎片化率相对较低(45%),但面临着‘火灾频发’的威胁。”小满调出火灾报告,“近五年,莱蒂西亚南部的雨林火灾发生频率从每年20次增加到60次,每次火灾平均烧毁雨林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火灾导致雨林中的碳汇能力下降30%,释放的二氧化碳达每年500万吨;周边60万印第安瓜希博部落居民,因火灾失去了家园和食物来源,很多人不得不迁往城市,部落文化面临失传。”视频中,哥伦比亚环保组织成员索菲亚正在莱蒂西亚南部的火灾现场考察。她站在被烧毁的雨林中,地面上覆盖着黑色的灰烬,偶尔能看到被烧焦的动物尸体,远处的天空被黑色的烟雾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索菲亚拿着空气质量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PM2.5浓度超标10倍:“火灾让原本就碎片化的雨林雪上加霜,居民们不仅失去了家园,还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很多人因为吸入过多的烟雾,患上了呼吸道疾病,医院里的病人越来越多。”
“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原住民部落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部落,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资料,“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高棉族掌握着‘流域治理’的传统方法。他们会在河流中修建‘鱼道’,用竹子和木头搭建简易的通道,帮助鱼类洄游;同时,高棉族还会在稻田和河流之间挖掘‘灌溉渠’,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他们还掌握着‘水生植物净化’的传统技术,在河流和湖泊中种植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这种方法已有4000多年历史,现在在高棉族保留的传统流域区域,鱼类数量比其他区域多60%,水质达标率高50%。”视频中,高棉族村民正在修建鱼道,他们用竹子搭建通道的框架,用木头固定,动作熟练而有力;几位长老则在挖掘灌溉渠,灌溉渠将河水引入稻田,又将稻田的水引回河流,实现循环利用;村民们还在河流中种植水葫芦,水葫芦在水中生长茂盛,吸收水中的污染物,河水逐渐变得清澈。
“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印第安卡雅波部落,也有‘雨林保护’的传统技术。”小满继续介绍,“卡雅波部落世代生活在雨林中,他们掌握着‘选择性砍伐’和‘雨林补种’的传统方法——只砍伐生长过密或枯萎的树木,保留幼苗和珍稀树种,减少对雨林的破坏;同时,他们会在砍伐后的区域补种‘本土树种’,如巴西坚果树、橡胶树等,这些树种生长快,能快速恢复雨林植被;他们还会‘设置生态保护区’,在部落周边划定禁止砍伐和狩猎的区域,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区域,雨林植被恢复速度比其他区域快70%,野生动物数量多50%。”视频中,卡雅波部落居民正在进行选择性砍伐,他们用传统的石斧砍伐枯萎的树木,小心翼翼地避免伤害周边的幼苗;几位部落成员则在砍伐后的区域补种巴西坚果树,他们将种子埋在土里,动作虔诚而认真;在生态保护区周边,部落居民用藤蔓和树枝搭建围栏,防止外人进入,围栏上挂着部落的图腾,象征着对雨林的保护。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洲与南美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近五年建成大坝28座,鱼类洄游通道中断率达85%,湄公河巨型鲶鱼数量从5万条降至8000条,鲤鱼数量从30万条降至8万条;流域水资源分配失衡,下游柬埔寨、越南的农田灌溉水量减少40%,粮食产量暴跌35%,水稻产量从每年2000万吨降至1300万吨;周边300万渔民和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0美元降至500美元,贫困率从18%上升至85%;高棉族等原住民的传统捕鱼节无法举行,部落人口流失率达80%;每年因水质恶化和粮食短缺,造成2万人死亡。
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雨林碎片化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其中2万平方公里退化为荒地;美洲豹数量从1.5万只降至4000只,金刚鹦鹉数量从8万只降至2.5万只,树懒数量从10万只降至3万只;雨林碳汇能力下降25%,每年释放二氧化碳达1000万吨;周边150万印第安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800美元降至400美元,贫困率从20%上升至90%;每年因雨林破坏和火灾,造成1.5万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湄公河流域有200万渔民依赖渔业生存,其中150万人因鱼类减少失去收入来源,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500美元降至600美元;周边的鱼类加工厂因原料短缺,有90%已倒闭,20万名工人失业;100万农民因缺水,农田减产70%,只能靠政府救济度日;300万居民面临饮用水安全风险,每年有1.2万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患上痢疾、肝炎等疾病。亚马孙雨林边缘有100万印第安部落居民依赖雨林生存,其中80万人因雨林破坏失去传统生计,被迫迁往城市;部落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800美元降至400美元,贫困率从20%上升至90%;周边的生态旅游企业因雨林破坏,有85%已倒闭,15万名员工失业;50万居民因火灾失去家园,住在临时安置点,生活条件恶劣。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外面被积雪覆盖的江湾,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2050年第一次去湄公河流域考察的情景:那时的洞里萨湖湖水清澈,湄公河巨型鲶鱼在水中游动,高棉族村民在河边举行捕鱼节,热闹非凡;而现在,湖水干涸,鱼类绝迹,高棉族村民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东南亚鱼仓”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亚马孙雨林考察时的情景:巴西马瑙斯周边的雨林碎片化区域,树桩遍地,美洲豹瘦骨嶙峋;秘鲁伊基托斯东部的雨林,金刚鹦鹉的巢穴被毁坏,印第安部落居民与非法砍伐者冲突不断。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湄公河流域的生态退化和亚马孙雨林边缘的碎片化,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永续深化期,需要构建生态系统韧性防护网,我们真的能实现永续深化目标吗?”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湄公河流域涉及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多个国家,水资源分配和生态调度协调难度很大;亚马孙雨林边缘涉及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加上非法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跨国协同治理的难度不小。”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永续深化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湄公河流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水资源和粮食生产基地,它的永续稳定关系到周边六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之肺’,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我们在非洲、北美、大洋洲积累的‘传统智慧+现代技术’‘跨国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湄公河流域和亚马孙雨林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我们要从‘流域生态调度’和‘产业协同发展’两方面入手。”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高棉族的‘鱼道’和‘灌溉渠’技术,结合现代的‘智能水利调度’和‘水质净化’技术,在湄公河流域建设生态调度工程,改造现有大坝,增设生态鱼道,同时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保障下游灌溉用水;另一方面,推动‘生态渔业’和‘节水农业’转型,推广高棉族的传统水生植物净化技术,恢复鱼类数量,同时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渔民和农民的收入。对于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我们可以借鉴卡雅波部落的‘选择性砍伐’和‘雨林补种’技术,结合现代的‘雨林监测’和‘火灾防控’技术,在雨林边缘建设雨林修复工程,补种本土树种,同时建立火灾预警系统,防止火灾蔓延,保护雨林生态。”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与南美洲亚马孙雨林边缘生态修复永续深化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永续深化’方案。第一期是‘基础深化’,在2060年12月底前,在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退化区,建设80座生态鱼道和50个跨流域调水站——生态鱼道采用高棉族的传统竹木结构,结合现代生态材料,保障鱼类洄游,每年增加鱼类繁殖量1000万尾;跨流域调水站配备智能调度系统,从湄公河支流调水至下游,每年为下游提供灌溉用水200亿立方米,缓解农田干旱。在亚马孙雨林边缘碎片化区,建设150个雨林修复站和100个火灾预警站——修复站配备雨林补种机械和植被监测设备,每年补种本土树种2亿棵,恢复雨林面积1.5万平方公里;火灾预警站配备卫星监测和地面传感器,实时监测火灾隐患,每年减少火灾发生次数70%。”
“第二期是‘系统深化’,在2061年6月底前。”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湄公河流域,推广‘生态渔业+节水农业’模式,与湄公河五国政府合作,为渔民提供生态渔业转型资金,培训4万名渔民掌握传统鱼类养殖技术和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同时在下游建设30个节水农业示范区,推广滴灌、喷灌技术,提高水稻产量,每年增加粮食产量300万吨。在亚马孙雨林边缘,开展‘雨林修复+生态旅游’工程,与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等国政府合作,帮助印第安部落划分生态保护区,培训3万名部落居民掌握雨林管理技术;同时在雨林边缘建设20个生态旅游区,开展雨林探险旅游和部落文化体验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增加部落居民收入,减少对雨林的依赖。”
“第三期是‘长效深化’,在2061年12月底前。”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湄公河六国政府和亚马孙雨林周边国家签订‘生态永续深化协议’,建立生态系统韧性防护机制——在湄公河流域建设400个流域永续深化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鱼类数量和水资源分配情况;在亚马孙雨林边缘建设350个雨林永续深化监测站,监测雨林植被、野生动物数量和火灾隐患。同时,开展‘亚洲与南美洲生态教育’,在湄公河流域和亚马孙雨林周边的600所学校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6万名‘生态永续深化守护者’,其中50%是高棉族等原住民和印第安部落居民,让他们参与生态永续深化的日常维护;建立‘亚洲与南美洲生态永续深化基金’,每年投入180亿美元,用于流域调度补贴、部落发展扶持和原住民文化保护,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