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青衣江湾,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生态湖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枫树叶,红色、黄色、橙色的叶片交织成绚丽的画卷;湖边的芦苇荡随风摇曳,芦花如雪般飘落;指挥中心庭院里的桂花树上挂满了金色的花苞,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室内的大屏幕上,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的进展地图正缓缓刷新——大洋洲大自流盆地、欧洲地中海沿岸等区域已标注“永续拓展达标”的深绿色标识,而北美洲中东部的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与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却被醒目的橙黄色“永续拓展预警”覆盖,像两块需要持续深耕的生态沃土,预警区域内跳动的“水体富营养”与“草原退化”图标,意味着这两处的生态修复已进入“拓展永续成果、构建跨区域协同生态链”的关键阶段。
陈守义站在大屏幕前,手中捧着《2058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重点区域报告(北美洲与非洲专项)》。封面的卫星影像清晰呈现出两大生态困境:北美五大湖区区域,原本深蓝色的湖水呈现出不均匀的绿色,这些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聚集区,其中伊利湖、安大略湖的绿色区域最为密集,部分水域已形成“死亡水域”;东非大裂谷草原区域则呈现出不均匀的黄褐色,黄褐色区域是草原退化严重区,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的黄褐色区域最为明显,草原植被覆盖率降至30%。报告中的文字字字凝重:“北美洲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近五年水体氮磷含量年均超标3.2倍,导致蓝藻年均爆发18次,覆盖水域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死亡水域’面积每年扩大1500平方公里,湖内鱼类死亡量达每年5000吨,其中湖鳟鱼数量从120万条降至35万条;周边1200万居民面临饮用水安全风险,旅游业收入暴跌70%,生态系统已进入‘永续拓展关键阈值’,若不能构建水质长效净化机制,前期修复成果将面临反弹风险。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近五年草原植被覆盖率从65%降至30%,牧草产量减少80%;非洲象、角马、斑马等野生动物因食物短缺,迁徙路线改变,数量锐减——非洲象从50万头降至18万头,角马从150万只降至45万只;周边80万马赛族牧民面临生计危机,游牧文化面临失传,若不能实现草原生态与游牧经济的协同发展,将永久失去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陈叔!北美五大湖区与东非大裂谷草原的最新生态监测数据出来了!”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冲进指挥中心,橙黄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些许桂花花瓣,他一边擦拭平板屏幕上的灰尘,一边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您看北美五大湖区的伊利湖周边区域——去年一年,这里爆发蓝藻12次,覆盖水域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死亡水域’面积扩大1800平方公里;湖内鱼类死亡量达6000吨,其中湖鳟鱼又减少了8万条,现在仅存27万条;周边500万居民的饮用水需要从其他区域调运,每立方米水的成本从2美元升至8美元。”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画面中出现美国生态学家莉娜的身影。她站在伊利湖岸边,脚下的湖水呈墨绿色,水面漂浮着一层厚厚的蓝藻,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远处的湖面还在不断冒出绿色的泡沫。莉娜穿着防水服,手中拿着水质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氮磷含量为每升1.8毫克,远超安全标准(每升0.3毫克):“十年前,伊利湖的湖水清澈见底,湖鳟鱼、鲈鱼随处可见,每到夏季,岸边挤满了游泳、钓鱼的游客;现在每年夏季都会爆发大规模蓝藻,湖水变成墨绿色,散发着臭味,游客不敢来,渔民也捕不到鱼。上个月我们在湖中心发现了200多吨死亡的鱼类,它们因为缺氧和中毒,浮在水面上,场面让人揪心。”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渔民码头,破旧的渔船停在岸边,渔网因长期闲置而发霉,几位渔民坐在码头边,望着墨绿色的湖水,脸上满是无奈;岸边的旅游度假村大门紧闭,门口的广告牌上还残留着“伊利湖夏日度假胜地”的字样,却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水体富营养化还导致北美五大湖区的‘水质恶化’和‘生态链断裂’。”小满调出水生态报告,“近五年,五大湖区的水质达标率从85%降至30%,其中伊利湖、安大略湖的水质达标率仅为15%;湖内的浮游生物数量增加300%,导致鱼类的食物结构被破坏,湖鳟鱼、鲈鱼等肉食性鱼类因缺乏食物而数量锐减;同时,蓝藻产生的毒素污染了地下水,周边1200万居民的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超标2.5倍,每年有3万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患上肠胃炎、肝炎等疾病。”视频中,莉娜站在伊利湖的取水口,取水口的滤网被蓝藻堵塞,工作人员正在费力地清理;实验室里,研究员将湖水样本放在显微镜下,屏幕上布满了蓝藻细胞;几位居民拿着装满湖水的瓶子,瓶子里的水呈墨绿色,水面漂浮着蓝藻:“我们以前直接喝湖里的水,现在只能买桶装水,可桶装水太贵了,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只能冒险喝湖里的水,很多人都生病了。”
手指继续滑动,画面切换到北美五大湖区的加拿大安大略湖周边区域。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原住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当地的奥吉布瓦族世代依赖五大湖区的水资源生存,他们靠捕鱼、采集水生植物和传统水上贸易为生,现在湖水污染,鱼类数量减少90%,水生植物几乎绝迹,传统水上贸易无法开展,去年奥吉布瓦族的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2500美元降至650美元,贫困率从15%上升至80%;更严重的是,奥吉布瓦族的传统捕鱼仪式无法举行,他们的文化习俗面临失传。”视频中,奥吉布瓦族长老格雷厄姆站在安大略湖岸边的传统捕鱼码头,码头的木桩已经腐朽,岸边的渔网空空如也。格雷厄姆手中拿着一个传统的捕鱼工具,工具上布满了锈迹:“这是我们奥吉布瓦族的圣物,以前每年春季,我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捕鱼仪式,祈求丰收;现在湖水污染,捕不到鱼,仪式也无法举行,孩子们只能从老人口中听说我们的传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传承下去。上个月族里的年轻人想学习传统捕鱼技术,却因为没有鱼可捕,只能放弃,大家都很伤心。”
镜头转向安大略湖周边的奥吉布瓦族部落,部落的房屋大多破旧不堪,院子里的蓄水池装满了浑浊的湖水,几位年轻人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城市打工。部落居民安娜说:“我们不想离开家乡,可这里没有鱼,没有干净的水,实在无法生活;我父亲一辈子都在这里捕鱼,现在只能每天坐在岸边,望着污染的湖水,唉声叹气。”
画面跳转至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小满调出草原监测数据面板,各项指标均呈现“红色预警”:“东非大裂谷的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近五年草原植被覆盖率从65%降至25%,牧草产量从每年每公顷8吨降至1.5吨;非洲象因食物短缺,从马赛马拉草原向周边迁移,数量从12万头降至3.5万头;角马的迁徙路线缩短了500公里,每年迁徙的角马数量从100万只降至30万只;周边40万马赛族牧民因牧草不足,牛群数量从200万头降至50万头,人均年收入从1800美元降至400美元。”
小满点开实地考察视频,肯尼亚生态学家卡鲁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站在马赛马拉草原的退化区域,脚下的土地裸露,只有零星的枯黄牧草,远处的树木稀疏,大部分已经枯萎。卡鲁穿着防晒服,手中拿着草原植被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植被覆盖率仅为22%:“十年前,马赛马拉草原水草丰美,非洲象在草原上漫步,角马群迁徙时的场面壮观无比,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观光;现在草原退化,牧草不足,野生动物数量锐减,游客也越来越少。上个月我们在草原深处发现了30多头饿死的非洲象,它们的尸体已经腐烂,让人看着心疼。”视频镜头转向远处的角马迁徙路线,原本宽阔的迁徙通道上,只有少量角马在艰难行走,周边的牧草早已被啃食殆尽;几位马赛族牧民骑着马,跟在牛群后面,寻找新的牧场,牛群瘦骨嶙峋,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东非大裂谷的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情况稍好,但也面临着‘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问题。”小满继续介绍,“塞伦盖蒂草原是角马、斑马的主要繁殖地,原本有3万平方公里的繁殖区域,现在因草原退化,繁殖区域缩小至1万平方公里;角马的繁殖率从每年30%降至8%,斑马的繁殖率从每年25%降至6%;周边25万马赛族牧民因牧场不足,与野生动物争夺资源的冲突增加,去年发生了50起牧民与非洲象的冲突事件,造成10人死亡,20头非洲象被杀害。”视频中,坦桑尼亚牧民奥马尔站在自家的牧场里,牧场里的牧草稀疏,几头牛正在啃食地上的草根。奥马尔指着远处的非洲象说:“以前我们和大象和平相处,它们有足够的草原,我们也有足够的牧草;现在草原退化,大象来我们的牧场吃草,我们的牛就没草吃了,只能驱赶它们,有时候会发生冲突,谁也不想这样。”
“东非大裂谷的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草原,虽然草原退化率相对较低(40%),但面临着‘干旱加剧’的威胁。”小满调出干旱报告,“近五年,奥莫河谷草原的年降水量减少50%,干旱天数从每年90天增加到180天;草原上的水源地减少80%,很多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周边15万马赛族牧民因缺水缺草,牛群死亡率达60%,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游牧生活,迁往城市。”视频中,埃塞俄比亚环保组织成员阿杜拉正在奥莫河谷草原考察。他站在干涸的河流边,河床裸露,河底的泥沙干裂成块状,远处的牧民正在用桶从深井中打水,水井的水位比十年前低15米。阿杜拉拿着水质检测仪,屏幕上显示的水质硬度超标3倍:“干旱让原本就退化的草原雪上加霜,牧民们不仅缺草,还缺水,很多牛群因为缺水死亡;深井里的水越来越少,水质也越来越差,很多人喝了水后生病,可又没有其他水源可用。”
“北美洲的原住民部落和非洲东非大裂谷的马赛族牧民,还保留着一些与自然共生的传统智慧,这对生态修复很有帮助。”小满的语气稍缓,调出传统智慧资料,“北美五大湖区的奥吉布瓦族掌握着‘水体净化’的传统方法。他们会在湖泊中种植‘水生净化植物’,如芦苇、香蒲等,这些植物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同时,奥吉布瓦族还会挖掘‘人工湿地’,将湖水引入湿地,通过湿地的过滤作用净化水质;他们还掌握着‘鱼类调控’的传统技术,通过投放特定的鱼类(如草鱼),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维持水体生态平衡。这种方法已有3000多年历史,现在在奥吉布瓦族保留的传统水域,水体氮磷含量比其他区域低60%,蓝藻爆发频率少75%。”视频中,奥吉布瓦族村民正在湖泊中种植芦苇,他们乘坐传统的独木舟,将芦苇幼苗种在水中,动作熟练而轻柔;几位长老则在挖掘人工湿地,湿地中种植着香蒲和芦苇,湖水通过湿地后,变得清澈了许多;村民们还在湖中投放草鱼,草鱼在水中游动,吞食浮游生物,水体生态逐渐恢复平衡。
“非洲东非大裂谷的马赛族牧民,也有‘草原管理’的传统技术。”小满继续介绍,“马赛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他们掌握着‘轮牧’和‘草原补种’的传统方法——将草原划分为多个区域,按照季节轮流放牧,让草原得到休息和恢复;同时,他们会在草原退化区域补种‘耐旱牧草’,如针茅、羊草等,这些牧草不仅生长快,还能保持水土;他们还会‘保护水源地’,在水源地周边种植树木,防止水土流失,保证水源充足。去年,采用这种方法的区域,草原植被覆盖率比其他区域高40%,牧草产量多50%,牛群数量增加30%。”视频中,马赛族牧民正在划分轮牧区,他们用石头和树枝在草原上搭建围栏,将草原分成5个区域;几位牧民则在退化区域补种针茅,他们用手将草籽撒在地上,动作虔诚而认真;在水源地周边,牧民们种植着金合欢树,树木长势良好,为水源地提供了阴凉,防止水分蒸发。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让他心情沉重。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美洲与非洲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中的动态图表不断更新:北美洲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近五年水体氮磷含量年均超标3.2倍,蓝藻年均爆发18次,覆盖水域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死亡水域”面积累计扩大7500平方公里,湖内鱼类死亡量达2.5万吨,湖鳟鱼数量从120万条降至35万条,鲈鱼数量从80万条降至20万条;周边1200万居民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超标2.5倍,每年有3万人因水污染患病;奥吉布瓦族等原住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500美元降至650美元,贫困率上升至80%,传统捕鱼仪式无法举行,部落人口流失率达75%。
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的数据同样严峻:近五年草原植被覆盖率从65%降至30%,牧草产量减少80%,草原退化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非洲象数量从50万头降至18万头,角马数量从150万只降至45万只,斑马数量从80万只降至25万只;周边80万马赛族牧民的牛群数量从300万头降至80万头,人均年收入从1800美元降至400美元,贫困率从20%上升至85%;每年因草原退化和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0亿美元,500多人因缺水、缺草和冲突死亡。
居民生计方面的数据更是令人揪心:北美五大湖区有200万居民依赖渔业和旅游业生存,其中150万人因湖水污染失去收入来源,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从3000美元降至800美元,旅游从业者的人均年收入从4000美元降至1200美元;周边的鱼类加工厂、旅游度假村等企业有80%已倒闭,30万名工人失业;1200万居民面临饮用水安全风险,每年有3万人因水污染患病,500人因病情严重死亡。东非大裂谷草原区有80万马赛族牧民依赖游牧生活生存,其中60万人因草原退化和干旱失去生计,被迫迁往城市;牧民的人均年收入从1800美元降至400美元,贫困率从20%上升至85%;周边的畜产品加工厂因原料短缺,有90%已倒闭,10万名工人失业;50万居民面临粮食短缺,每年有2万人因饥饿死亡,10万人因缺水和疾病死亡。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盛开的桂花树,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2048年第一次去北美五大湖区考察的情景:那时的伊利湖湖水清澈,湖鳟鱼在水中游动,奥吉布瓦族村民在岸边举行传统捕鱼仪式,游客们在湖边嬉戏,一派热闹的景象;而现在,湖水污染,鱼类绝迹,奥吉布瓦族村民失去了传统生计,曾经的“北美明珠”变成了生态危机的重灾区。他又想起去年去东非大裂谷草原考察时的情景: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的退化区域,裸露的土地上只有零星的枯草,非洲象瘦骨嶙峋,马赛族牧民骑着瘦马寻找牧场;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的角马迁徙路线上,只有少量角马艰难行走,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壮观场面。这些画面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
“陈叔,北美五大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和东非大裂谷的草原退化,修复难度太大了,而且现在处于永续拓展期,需要构建跨区域协同生态链,我们真的能实现永续拓展目标吗?”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五大湖区的水质净化需要协调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涉及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治理,难度很大;东非大裂谷草原涉及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多个国家,加上海盗和冲突的影响,跨国协同治理的难度不小。”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永续拓展期的任务虽然艰巨,但我们必须坚持。北美五大湖区是北美洲最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它的永续稳定关系到北美两国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平衡;东非大裂谷草原是非洲最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它的生态状况影响着非洲的生物多样性和游牧文化传承。我们在南美、东南亚、大洋洲积累的‘传统智慧+现代技术’‘跨国协同治理’经验,都可以根据五大湖区和东非大裂谷草原的实际情况调整应用。”
“对于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我们要从‘水质净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入手。”陈守义继续说道,“一方面,借鉴奥吉布瓦族的‘水生净化植物’和‘人工湿地’技术,结合现代的‘水质监测’和‘污水净化’技术,在五大湖区建设水质净化工程,种植水生净化植物,挖掘人工湿地,同时建设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减少氮磷排放;另一方面,推动‘生态渔业’和‘绿色旅游’转型,推广奥吉布瓦族的传统鱼类调控技术,恢复鱼类数量,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增加渔民和原住民的收入。对于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我们可以借鉴马赛族的‘轮牧’和‘草原补种’技术,结合现代的‘草原监测’和‘节水灌溉’技术,在草原上建设草原修复工程,划分轮牧区,补种耐旱牧草,同时建设水源地保护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干旱影响。”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北美洲北美五大湖区与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生态修复永续拓展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期永续拓展’方案。第一期是‘基础拓展’,在2058年12月底前,在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建设150个水质净化站和100个人工湿地——净化站配备水质监测设备和污水净化系统,实时监测水质,处理工业和生活污水,每年减少氮磷排放50万吨;人工湿地采用奥吉布瓦族的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生态技术,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净化湖水水质,降低蓝藻爆发频率。在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建设200个草原修复站和80个水源地保护工程——修复站配备草原植被监测设备和牧草补种机械,每年补种耐旱牧草1.5万平方公里,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水源地保护工程在河流和湖泊周边种植树木,建设蓄水池,每年增加水资源供给10亿立方米,缓解干旱影响。”
“第二期是‘系统拓展’,在2059年6月底前。”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北美五大湖区,推广‘生态渔业+绿色旅游’模式,与美国、加拿大政府合作,为渔民提供生态渔业转型资金,培训3万名渔民掌握传统鱼类调控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同时在五大湖区周边建设20个生态旅游区,开展湖泊生态观光旅游和原住民文化体验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增加渔民和奥吉布瓦族的收入。在东非大裂谷草原,开展‘轮牧+生态旅游’工程,与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政府合作,帮助马赛族牧民划分轮牧区,培训2万名牧民掌握草原管理技术;同时在草原周边建设1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开展草原探险旅游和野生动物观赏旅游,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增加牧民收入,减少与野生动物的冲突。”
“第三期是‘长效拓展’,在2059年12月底前。”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美国、加拿大政府和东非大裂谷周边国家签订‘生态永续拓展协议’,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在北美五大湖区建设300个水质永续拓展监测站,实时监测水质、鱼类数量和蓝藻爆发情况;在东非大裂谷草原建设250个草原永续拓展监测站,监测草原植被、野生动物数量和水源地状况。同时,开展‘北美洲与非洲生态教育’,在五大湖区和东非大裂谷周边的500所学校开设生态保护课程,培训5万名‘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其中50%是奥吉布瓦族原住民和马赛族牧民,让他们参与生态永续拓展的日常维护;建立‘北美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每年投入150亿美元,用于水质净化补贴、牧民转产扶持和原住民文化保护,确保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