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9章 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与大裂谷草原退化区修复(2 / 2)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1200亿美元的北美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专项资金,中国、美国、加拿大、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600亿美元援助,总共18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拓展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20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水生态学家、草原生态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北美洲和非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政府和东非大裂谷周边国家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同意加强工业和生活污水治理,限制氮磷排放;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承诺建设草原修复站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奥吉布瓦族原住民和马赛族牧民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拓展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12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45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拓展团队——中国派了400名水生态学家和草原工程师,美国派了300名环境专家,肯尼亚派了250名农业专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北美洲和非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北美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北美五大湖区和东非大裂谷草原,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五大湖区与东非大裂谷草原的生态资料、原住民和牧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水生净化植物种子和耐旱牧草种子,一定能为永续拓展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拓展团队,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经过45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美国芝加哥,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北美五大湖区的美国伊利湖周边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莉娜和奥吉布瓦族长老格雷厄姆。莉娜带着他们参观了伊利湖的蓝藻爆发区域和鱼类死亡现场,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奥吉布瓦族的部落会议室里,陈守义向莉娜和格雷厄姆介绍了水质净化和生态渔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奥吉布瓦族的传统技术建设人工湿地时,格雷厄姆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我们的湖泊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伊利湖的水重新清澈,让我们的传统捕鱼仪式重新举行了!”

随后,团队在伊利湖周边区域建设水质净化站和人工湿地。团队成员与奥吉布瓦族村民一起,按照传统方法挖掘人工湿地,种植芦苇和香蒲;同时在净化站安装水质监测设备和污水净化系统,将工业和生活污水净化后再排入湖中。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污水净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去除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净化后的水可以直接排入湖中,不会造成污染;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水质,根据水质变化调整净化参数,确保湖水得到有效净化。”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格雷厄姆看着正在建设的人工湿地,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湿地就能发挥作用,伊利湖的水会重新清澈,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在湖边举行传统捕鱼仪式,孩子们也能学习我们的文化了。”

在生态渔业现场,团队成员向渔民们传授传统鱼类调控技术,投放草鱼和湖鳟鱼鱼苗,恢复湖内鱼类数量。陈守义向渔民们介绍生态渔业模式:“我们要控制捕鱼数量,采用可持续的捕鱼方式,让鱼类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同时,投放这些鱼类,既能控制浮游生物数量,改善水质,又能增加鱼类产量,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渔民约翰看着投放的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鱼苗和水质净化,我们的渔业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非洲东非大裂谷的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他们首先在马赛马拉草原建设草原修复站和水源地保护工程。草原修复站配备了草原植被监测设备和牧草补种机械,团队成员与马赛族牧民一起,划分轮牧区,补种耐旱的针茅和羊草;水源地保护工程在河流周边种植金合欢树,建设蓄水池,收集雨水。团队成员向肯尼亚生态学家卡鲁介绍技术方案:“这些草原修复站每年能补种牧草2000平方公里,使草原植被覆盖率提高20%;水源地保护工程每年能增加水资源供给2亿立方米,缓解干旱影响,为牧民和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水源。”卡鲁看着正在建设的草原修复站,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马赛马拉草原一定能恢复水草丰美的景象,非洲象和角马也能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轮牧推广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帮助马赛族牧民划分轮牧区,用太阳能围栏将草原分成5个区域。团队成员向牧民们传授轮牧技术:“我们按照季节轮流使用这些牧区,让每个牧区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这样能提高牧草产量,保证牛群有足够的食物;同时,太阳能围栏能防止牛群进入未轮到的牧区,还能避免野生动物进入牧区,减少冲突。”马赛族牧民奥马尔主动参与建设,他擦着汗说:“以前我们不知道轮牧,把草原都啃坏了,现在有了这个技术,我们的牛群有草吃,大象也有地方生活,再也不用和它们冲突了!”

在北美五大湖区的加拿大安大略湖周边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部分工厂不愿意投入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担心影响经济效益。陈守义召集工厂老板开会讨论,奥吉布瓦族长老格雷厄姆提出了“绿色生产+生态合作”的建议:“我们可以帮助工厂改造生产工艺,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同时,工厂可以与我们合作,开发生态产品,如有机水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为工厂提供绿色生产技术支持,指导他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经过五个月的努力,100家工厂完成绿色转型,污水排放量减少80%,有机水产品的销售额增加150%。工厂老板威尔逊笑着说:“没想到绿色生产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增加收入,我们以后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为五大湖区的水质净化出一份力!”

在东非大裂谷的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周边区域,团队面临着牧民与野生动物冲突的问题。小满召集牧民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开会讨论,马赛族牧民奥马尔提出了“生态缓冲区+补偿机制”的建议:“我们可以在牧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建设生态缓冲区,种植树木和牧草,防止野生动物进入牧区;同时,建立补偿机制,如果牛群被野生动物伤害,我们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减少损失。”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草原建设生态缓冲区,安装野生动物监测设备,实时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同时与坦桑尼亚政府合作,建立补偿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美元,用于补偿牧民的损失。经过三个月的调试,生态缓冲区和补偿机制正式投入使用,牧民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减少了90%,奥马尔兴奋地说:“现在我们和大象和平相处,再也不用担心牛群被伤害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北美洲北美五大湖区与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的生态永续拓展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150个水质净化站每年减少氮磷排放50万吨,100个人工湿地净化湖水面积达500平方公里,水体氮磷含量降低60%,蓝藻爆发频率减少75%;“生态渔业+绿色旅游”模式推广后,渔民和奥吉布瓦族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8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湖鳟鱼的数量增加到80万条。在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200个草原修复站每年补种牧草1.5万平方公里,80个水源地保护工程增加水资源供给10亿立方米,草原植被覆盖率从30%提高到55%;“轮牧+生态旅游”工程实施后,马赛族牧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7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非洲象的数量增加到35万头,角马的数量增加到80万只。

2058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美国芝加哥召开了北美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期中期总结会。来自美国、加拿大政府和东非大裂谷周边国家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牧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拓展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美国环境部长看着五大湖区水质净化和东非大裂谷草原修复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拓展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拓展。”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北美五大湖区的奥吉布瓦族部落,看到格雷厄姆的部落里,人工湿地的芦苇长势喜人,伊利湖的水重新变得清澈,渔民们正在湖边捕鱼,收获满满;奥吉布瓦族的传统捕鱼仪式重新举行,孩子们在仪式上学习传统捕鱼技术,脸上洋溢着笑容。格雷厄姆笑着说:“今年我们的有机水产品销售额达500万美元,生态旅游收入达300万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捕鱼技术课程,让孩子们传承我们的文化;伊利湖的水很清澈,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喝湖里的水了。”

在东非大裂谷的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小满和卡鲁一起监测草原植被,看到草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58%,牧草长势喜人,非洲象在草原上漫步,角马群沿着恢复的迁徙路线行走,场面壮观;马赛族牧民的牛群数量增加到120万头,牧民们在轮牧区里放牧,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卡鲁兴奋地说:“现在马赛马拉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每年都有上百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我们的旅游业收入达2亿美元,牧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非洲象和角马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2059年6月,北美洲北美五大湖区与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生态修复“系统拓展”阶段顺利完成。北美五大湖区水体富营养化区,水体氮磷含量降至安全标准,蓝藻爆发频率减少90%,“死亡水域”面积缩小80%;湖鳟鱼的数量恢复到100万条,鲈鱼的数量恢复到60万条;渔民和奥吉布瓦族的人均年收入从650美元升至2000美元,贫困率从80%降至35%;150家鱼类加工厂和旅游度假村重新开业,20万名工人重新就业。东非大裂谷草原退化区,草原植被覆盖率从55%提高到70%,牧草产量恢复到十年前的75%;非洲象的数量恢复到42万头,角马的数量恢复到120万只,斑马的数量恢复到65万只;马赛族牧民的人均年收入从400美元升至1500美元,贫困率从85%降至40%;80家畜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8万名工人重新就业。

2059年12月底,“长效拓展”阶段圆满完成。北美五大湖区建设的300个水质永续拓展监测站和东非大裂谷草原建设的250个草原永续拓展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5万名“生态永续拓展守护者”上岗,其中2.5万名是奥吉布瓦族原住民和马赛族牧民,他们定期监测水质、草原和野生动物,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北美洲与非洲生态永续拓展基金”累计投入300亿美元,帮助250万渔民和牧民转产、150万原住民和牧民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59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北美洲北美五大湖区与非洲东非大裂谷草原的生态永续拓展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跨区域协同生态链,进入“永续拓展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拓展期树立了“北美洲与非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拓展期,是构建跨区域协同生态链、实现生态成果全球共享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北美洲的北美五大湖区和非洲的东非大裂谷草原,是地球上极具生态价值的区域,它们的永续拓展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拓展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成为跨区域协同的典范,让五大湖区的湖水更清澈、东非大裂谷的草原更肥美,让北美洲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北美五大湖区的湖水清澈见底,湖鳟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奥吉布瓦族村民在岸边举行传统捕鱼仪式,游客们在湖边嬉戏;看到了东非大裂谷的草原水草丰美,非洲象在草原上漫步,角马群迁徙的场面壮观无比,马赛族牧民骑着马在轮牧区里放牧,孩子们在草原上奔跑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