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1800亿美元的欧洲与南极洲生态永续稳固专项资金,中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1000亿美元援助,总共28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稳固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30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土壤生态学家、极地生态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欧洲和南极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政府和南极洲周边科考站所属国家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地中海沿岸各国同意加大盐碱地改良投入,推广耐盐农业;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承诺规范科考活动,加强极地生态保护;西西里族等原住民和南极科考队员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稳固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18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55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稳固团队——中国派了600名土壤生态学家和极地工程师,西班牙派了400名农业专家,俄罗斯派了350名极地科考队员,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欧洲和南极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欧洲与南极洲生态永续稳固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地中海沿岸和南极洲周边海域,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地中海沿岸与南极洲周边海域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和科考站环保经验,还带了耐盐作物种子和南极磷虾幼苗,一定能为永续稳固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稳固团队,登上了前往西班牙的飞机。经过30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西班牙马德里,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欧洲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东南部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埃琳娜和西西里族长老马可(因西西里岛与西班牙东南部情况相似,马可受邀前来交流经验)。埃琳娜带着他们参观了盐渍化农田和干涸的灌溉渠,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西班牙东南部的农业合作社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埃琳娜和马可介绍了盐碱地改良和耐盐农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西西里族的传统技术建设排盐沟时,马可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改良这些盐碱地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农田重新长出庄稼,让我们的传统农业节庆重新举行了!”
随后,团队在西班牙东南部区域建设盐碱地改良站和智能灌溉系统。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民一起,按照西西里族的传统方法挖掘排盐沟,同时施用环保型土壤改良剂(如石膏、腐殖质)降低土壤盐度;在智能灌溉系统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滴灌设备和雨水收集装置,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智能灌溉控制系统:“这个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和农作物需水量,自动调整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土壤盐度,根据盐度变化调整土壤改良剂的用量,确保土壤质量持续改善。”农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埃琳娜看着正在建设的排盐沟,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排盐沟和改良剂就能发挥作用,农田会重新变得肥沃,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收获金黄的小麦和翠绿的橄榄了。”
在耐盐农业现场,团队成员向农民们传授西西里族的传统耐盐作物种植技术,在盐渍化农田里种植盐角草和海蓬子,同时建设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开发盐角草沙拉、海蓬子蛋白粉等产品。陈守义向农民们介绍耐盐农业模式:“这些耐盐作物不仅能在盐碱地生长,还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开发生态农产品能提高附加值,增加你们的收入,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农民胡安看着种植的盐角草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耐盐作物和加工厂,我们的农业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南极洲周边海域的罗斯海区域,与中国南极科考队队长张伟汇合。他们首先在罗斯海区域建设冰川监测与保护站和海洋生态修复站。冰川监测与保护站配备了冰川稳定装置(如钢制支架、保温材料),团队成员与科考队员一起,将稳定装置安装在冰川边缘,减缓冰川融化速度;在海洋生态修复站,团队成员投放南极磷虾幼苗,同时安装外来物种拦截网,防止章鱼、海星等外来物种进入罗斯海。团队成员向张伟介绍技术方案:“这些冰川稳定装置每年能减缓冰川融化速度30%,保护帝企鹅繁殖地5000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修复站每年投放南极磷虾幼苗2亿吨,拦截90%的外来物种,恢复极地海洋生态链。”张伟看着正在安装的冰川稳定装置,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罗斯海的冰川会逐渐稳定,帝企鹅和南极磷虾也能重新回到这里生活,我们的科考工作也能正常开展了!”
在极地环保推广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与俄罗斯、美国等国的科考站合作,制定《南极洲周边海域生态保护公约》,规范科考站的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同时建设极地生态科研中心,开展冰川融化机制、南极磷虾生存环境等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向俄罗斯科考队队员伊万介绍公约内容:“这个公约要求所有科考站实现生活污水零排放、垃圾100%运回国内处理;同时,我们要共享极地生态监测数据,共同推进极地生态保护科研,为全球极地生态治理提供支持。”伊万主动参与公约签署,他擦着脸上的冰霜说:“以前我们的环保措施不够完善,对极地生态造成了影响,现在有了这个公约,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这片纯净的土地,让帝企鹅和威德尔海豹有一个安全的家园。”
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部分农民不愿意种植耐盐作物,担心市场销路不好,影响收入。陈守义召集农民和农产品经销商开会讨论,西西里族长老马可提出了“订单农业+品牌建设”的建议:“我们可以与超市和餐饮企业签订采购订单,保证耐盐作物的销路;同时,打造‘地中海耐盐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与欧洲最大的超市集团(如家乐福、欧尚)签订采购协议,每年采购盐角草、海蓬子等耐盐农产品50万吨;同时开展品牌宣传活动,在欧洲各大城市举办“地中海耐盐农产品品鉴会”,提高品牌知名度。经过五个月的努力,耐盐农产品的市场销量增加了200%,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50%。农民索菲亚笑着说:“没想到耐盐农产品这么受欢迎,不仅能改良盐碱地,还能让我们赚更多的钱,我们以后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在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威德尔海区域,团队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难以控制的问题。小满召集各国科考队队员和海洋生态学家开会讨论,中国南极科考队队长张伟提出了“生物防治+技术拦截”的建议:“我们可以在威德尔海投放外来物种的天敌(如极地鳕鱼,以章鱼为食),控制外来物种数量;同时,升级外来物种拦截网,采用智能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拦截网安装红外传感器和水下机器人,一旦发现外来物种,立即发出警报并启动拦截装置;同时,在威德尔海投放极地鳕鱼幼苗,控制章鱼的数量。经过四个月的调试,外来物种数量减少了85%,南极磷虾的数量增加了40%。张伟兴奋地说:“现在外来物种不敢来了,南极磷虾的数量越来越多,威德尔海豹也有了足够的食物,极地海洋生态终于恢复平衡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欧洲地中海沿岸与南极洲周边海域的生态永续稳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120个盐碱地改良站每年改良盐碱地1.5万平方公里,80个智能灌溉系统每年节约灌溉用水30亿立方米,土壤盐渍化率从70%降至40%,小麦产量从250万吨增至600万吨,橄榄产量从40万吨增至120万吨;“耐盐农业+生态农产品”模式推广后,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80%,生态农产品加工厂每年增加产值200亿欧元。在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60个冰川监测与保护站每年减缓冰川融化速度30%,40个海洋生态修复站每年投放南极磷虾幼苗5亿吨,冰川融化量减少30%,南极磷虾数量从5亿吨增至10亿吨,帝企鹅数量从8万只增至15万只,威德尔海豹数量从30万只增至50万只。
2062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欧洲与南极洲生态永续稳固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地中海沿岸各国政府和南极洲周边科考站所属国家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科考队员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稳固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西班牙农业部长看着地中海沿岸盐碱地改良和南极洲冰川保护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稳固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稳固。”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族部落,看到马可的部落里,排盐沟中的盐水不断排出,盐渍化农田里的盐角草和海蓬子长势喜人,农民们正在收割盐角草,准备送往生态农产品加工厂;西西里族的传统橄榄采摘节重新举行(虽然橄榄树还在恢复中,但通过种植少量健康橄榄树,节庆得以简化举办),孩子们在节日上学习传统采摘技术,脸上洋溢着笑容。马可笑着说:“今年我们的耐盐农产品销售额达150亿欧元,生态旅游收入(结合农业观光)达50亿欧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农业技术学校,让孩子们传承我们的文化;农田的土壤盐度不断降低,明年我们就能种植小麦和橄榄了。”
在南极洲周边海域的罗斯海区域,小满和张伟一起监测冰川和海洋生态,看到冰川融化速度明显减缓,帝企鹅在稳定的冰面上繁殖,南极磷虾在周边海域聚集,场面生机勃勃;各国科考站的科研活动正常开展,极地生态科研中心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如冰川稳定技术、南极磷虾人工育苗技术)。张伟兴奋地说:“现在罗斯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帝企鹅和南极磷虾的数量不断增加,我们的科考数据也恢复了参考价值;同时,我们的科研成果能为全球极地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极地保护中来!”
2063年6月,欧洲地中海沿岸与南极洲周边海域生态修复“系统稳固”阶段顺利完成。地中海沿岸盐渍化区,土壤盐渍化率从40%降至20%,小麦产量从900万吨增至2000万吨,橄榄产量从150万吨增至400万吨;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800欧元升至2500欧元,贫困率从82%降至35%;150家农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35万名工人重新就业;地下水资源盐度超标率从85%降至30%,150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南极洲周边海域冰川融化区,冰川融化量减少50%,南极磷虾数量从12亿吨增至22亿吨,帝企鹅数量从18万只增至35万只,威德尔海豹数量从30万只增至65万只;外来物种数量减少90%,极地海洋生态链恢复完整;12个科考站的科研活动恢复正常,5个被迫迁移的科考站重新迁回原址;《南极洲周边海域生态保护公约》得到100个国家签署,全球极地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初步建立。
2063年12月底,“长效稳固”阶段圆满完成。地中海沿岸建设的500个盐碱地永续稳固监测站和南极洲周边海域建设的300个极地生态永续稳固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7万名“生态永续稳固守护者”上岗,其中3.5万名是西西里族等原住民和南极科考队员,他们定期监测土壤盐度、农作物生长和极地生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欧洲与南极洲生态永续稳固基金”累计投入400亿美元,帮助300万农民转产、50万原住民发展生态农业和20个科考站改善环保设施,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科研发展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63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稳固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欧洲地中海沿岸与南极洲周边海域的生态永续稳固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全球生态安全屏障,进入“永续稳固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稳固期树立了“欧洲与南极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稳固期,是构建全球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成果全球共享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和南极洲的周边海域,是地球上极具生态战略意义的区域,它们的永续稳固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稳固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成为全球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地中海沿岸的农田更肥沃、南极洲周边的冰川更稳定,让欧洲和全球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地中海沿岸的农田里,小麦金黄,橄榄翠绿,西西里族村民在橄榄园里举行盛大的采摘节,农民们在田间丰收;看到了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冰川稳定,帝企鹅在冰面上繁殖,南极磷虾在海中聚集,科考队员在纯净的极地开展科研活动,孩子们通过视频连线了解极地生态。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