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1000亿美元的大洋洲与欧洲生态永续巩固专项资金,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500亿美元援助,总共15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巩固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18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水文专家、土壤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大洋洲和欧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澳大利亚政府和地中海沿岸各国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澳大利亚政府同意限制地下水开采量,推广节水技术;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承诺建设土壤脱盐站和海水淡化厂;阿兰达族原住民和地中海沿岸农民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巩固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10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40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巩固团队——中国派了350名水文专家和土壤工程师,澳大利亚派了250名农业专家,西班牙派了200名生态学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大洋洲和欧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大洋洲与欧洲生态永续巩固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和地中海沿岸,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大自流盆地与地中海沿岸的生态资料、原住民和当地居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耐旱植物种子和土壤脱盐设备图纸,一定能为永续巩固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巩固团队,登上了前往澳大利亚的飞机。经过40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干旱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欧洲地中海沿岸土壤盐碱化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昆士兰州温顿周边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艾米丽和阿兰达族长老穆尔。艾米丽带着他们参观了荒漠牧场和干涸的墨累河,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阿兰达族的部落会议室里,陈守义向艾米丽和穆尔介绍了地下水补给和生态恢复方案,当提到要结合阿兰达族的传统技术建设地下蓄水池时,穆尔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我们的家园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让彩虹泉重新有水,让草原恢复生机了!”
随后,团队在温顿周边区域建设地下水补给站和地下蓄水池。团队成员与阿兰达族村民一起,按照传统方法挖掘地下蓄水池,并用现代防渗材料涂抹池壁,提高蓄水能力;同时在补给站安装雨水收集设备和地下水注入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净化后,通过管道注入地下含水层。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操作地下水注入系统:“这个系统能将净化后的雨水缓慢注入含水层,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冲击;同时,我们要定期监测地下水位,根据水位变化调整注入量,确保地下水得到有效补给。”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穆尔看着正在建设的地下蓄水池,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蓄水池就能蓄满水,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在彩虹泉边举行传统仪式,孩子们也能了解我们的文化了。”
在生态恢复现场,团队成员种植耐旱的金合欢和滨藜,这些植物不仅能保持水土,还能为绵羊提供饲料。陈守义向牧民们介绍生态畜牧业模式:“我们要减少绵羊的养殖数量,采用轮牧的方式,让草原得到休息;同时,种植这些耐旱植物,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为绵羊提供足够的饲料,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牧民汤姆看着种下的金合欢幼苗,激动地说:“有了这些植物和地下水补给,我们的牧场一定能恢复生机,再也不用离开家乡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欧洲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东南部阿尔梅里亚省。他们首先在阿尔梅里亚省建设土壤脱盐站和海水淡化厂。土壤脱盐站配备了土壤淋洗设备,用淡水冲洗土壤中的盐分,然后通过排盐系统将盐水排出;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技术,将海水淡化后,用于土壤脱盐和农业灌溉。团队成员向西班牙土壤学家佩德罗介绍技术方案:“这些土壤脱盐站每年能改良盐碱地2000平方公里,使土壤含盐量降至每公斤5克以下,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海水淡化厂每天能提供50万吨淡水,解决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佩德罗看着正在建设的土壤脱盐站,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工程,我们的耕地一定能恢复肥沃,阿尔梅里亚省又能成为‘欧洲蔬菜基地’了!”
在耐盐作物种植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种植耐盐的苜蓿和海水稻。团队成员向农民们传授种植技术:“苜蓿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可以作为饲料;海水稻能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中生长,产量可达每亩400公斤,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改良土壤。”西班牙农民胡安主动参与种植,他擦着汗说:“以前我们只能看着盐碱地发愁,现在有了耐盐作物和淡化水,我们又能种地了,生活终于有希望了!”
在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南澳大利亚州奥古斯塔港周边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部分牧民不愿意减少绵羊养殖数量,担心收入减少。陈守义召集牧民开会讨论,阿兰达族长老穆尔提出了“生态养殖+产品深加工”的建议:“我们可以减少绵羊养殖数量,提高绵羊的品质,生产有机羊肉;同时,建设羊肉加工厂,开发羊肉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为牧民提供有机养殖技术支持,指导他们建设羊肉加工厂。经过四个月的努力,500平方公里的牧场完成生态转型,绵羊养殖数量减少40%,但有机羊肉的售价提高了80%,羊肉制品的销售额增加了120%。牧民戴维斯笑着说:“没想到减少养殖数量还能增加收入,生态养殖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以后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
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周边区域,团队面临着葡萄酒庄转型的问题。小满召集酒庄主人开会讨论,意大利农民马可提出了“种植耐盐葡萄+开发特色葡萄酒”的建议:“我们可以种植耐盐的葡萄品种,如‘海边黑’,这种葡萄能在盐碱地中生长,还能酿造出具有海洋风味的特色葡萄酒;同时,开展葡萄酒旅游,吸引游客参观酒庄,增加收入。”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酒庄提供耐盐葡萄种植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指导他们建设旅游设施。经过三个月的调试,100个葡萄酒庄完成转型,耐盐葡萄的产量达每亩300公斤,特色葡萄酒的售价提高了100%,葡萄酒旅游的年收入达5000万美元。马可看着酿造好的特色葡萄酒,兴奋地说:“这种葡萄酒口感独特,很受游客欢迎,我们的酒庄不仅活下来了,还发展得更好了,感谢你们的帮助!”
时间一天天过去,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与欧洲地中海沿岸的生态永续巩固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干旱区,100个地下水补给站每年补给地下水5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停止下降,部分区域甚至上升了0.5米;80个地下蓄水池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植被覆盖率从12%提高到35%;“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模式推广后,牧民和阿兰达族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7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绵羊养殖量稳定在6000万只,墨累鳕鱼的数量增加到1万条。在地中海沿岸土壤盐碱化区,120个土壤脱盐站每年改良盐碱地1.2万平方公里,土壤含盐量降至每公斤5克以下;50个海水淡化厂每天提供淡水50万吨,农业灌溉用水得到保障;“耐盐作物种植+海水淡化灌溉”工程实施后,2万平方公里的盐碱地种上了耐盐作物,农作物产量增加了60%;30个有机农产品加工厂的年销售额达8亿美元,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
2056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了大洋洲与欧洲生态永续巩固期中期总结会。来自澳大利亚政府、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农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巩固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澳大利亚环境部长看着大自流盆地地下水恢复和地中海沿岸土壤改良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巩固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巩固。”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阿兰达族部落,看到穆尔的部落里,地下蓄水池蓄满了水,彩虹泉重新流出了泉水,周边种植的金合欢长势喜人;牧民们的牧场恢复了生机,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孩子们在彩虹泉边玩耍,脸上洋溢着笑容。穆尔笑着说:“今年我们的有机羊肉销售额达300万美元,生态旅游收入达200万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还举行了传统的成年礼,孩子们都了解了我们的文化;彩虹泉的水很清澈,我们又能像以前一样,用圣水举行仪式了。”
在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小满和佩德罗一起检测土壤,看到土壤的颜色从灰白色变成了褐色,含盐量降至每公斤4.5克,种植的番茄和黄瓜长势喜人,果实饱满;农民们在地里忙碌着,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远处的蔬菜加工厂重新开业,卡车满载着蔬菜运往欧洲各地。佩德罗兴奋地说:“现在阿尔梅里亚省的蔬菜产量恢复到了每年1000万吨,又成为了‘欧洲蔬菜基地’;农民们的人均年收入达2000美元,比去年增加了2倍;很多以前离开的农民都回来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2057年6月,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与欧洲地中海沿岸生态修复“系统巩固”阶段顺利完成。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干旱区,地下水补给量超过开采量,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2米,23个主要含水层中有15个恢复正常水位;植被覆盖率从35%提高到60%,草原面积恢复到8万平方公里,沙尘暴发生频率减少70%,夏季最高气温降至43℃;绵羊养殖量稳定在8000万只,墨累鳕鱼的数量恢复到5万条;牧民和阿兰达族的人均年收入从450美元升至1500美元,贫困率从90%降至40%;500家肉类加工厂重新开业,10万名工人重新就业。地中海沿岸土壤盐碱化区,土壤盐碱化面积减少40%,西班牙东南部、意大利西西里岛、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土壤盐碱化率分别降至50%、45%、35%;耐盐作物种植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农作物产量恢复到十年前的80%,西班牙橄榄油产量重新回到世界第二,意大利葡萄种植面积恢复到8000平方公里;农业产值从100亿美元升至350亿美元,250万农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500家农产品加工厂和葡萄酒庄重新开业。
2057年12月底,“长效巩固”阶段圆满完成。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建设的200个地下水永续巩固监测站和地中海沿岸建设的180个土壤永续巩固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4万名“生态永续巩固守护者”上岗,其中2万名是阿兰达族原住民和地中海沿岸农民,他们定期监测地下水、土壤和植被,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洋洲与欧洲生态永续巩固基金”累计投入240亿美元,帮助200万牧民和农民转产、100万原住民和居民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57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巩固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与欧洲地中海沿岸的生态永续巩固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完善的长效防护体系,进入“永续巩固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巩固期树立了“大洋洲与欧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巩固期,是构建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巩固生态成果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和欧洲的地中海沿岸,是地球上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它们的永续巩固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巩固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让大自流盆地的草原更肥美、地中海沿岸的土壤更肥沃,让大洋洲和欧洲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草原重新水草丰美,羊群在草原上奔跑,阿兰达族村民在彩虹泉边举行传统仪式;看到了地中海沿岸的耕地重新肥沃,农民们在地里丰收,葡萄酒庄里游客满座,孩子们在海边嬉戏,海水清澈见底。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