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2章 以南萨赫勒地区与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生态修复(2 / 2)

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数据更令人揪心:萨赫勒地区的非洲象数量从十年前的12万头降至2400头,减少98%;长颈鹿从18万头降至5400头,减少97%;狮子从3.2万头降至1280头,减少96%;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罗非鱼从86万吨降至8600吨,减少99%;沙丁鱼从62万吨降至1.24万吨,减少98%;河马从15万头降至4500头,减少97%;鸟类种类从680种降至27种,260种已彻底灭绝;植物方面,萨赫勒地区的植物种类从920种降至320种,520种处于灭绝边缘;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水生植物从620种降至180种,380种彻底灭绝。

居民生计数据同样触目惊心:非洲有3.2亿居民依赖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生存,其中萨赫勒地区1.8亿牧民与农民,东非大裂谷湖泊群1.4亿渔民与农民;去年有2.9亿居民因生态退化失去主要收入来源,占依赖生态居民总数的90.6%;居民人均收入从每年1.2万美元降至360美元,下降97%;贫困率上升至96%,92%的居民无法保证每日三餐,72%的儿童患有严重营养不良,身高和体重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3个标准差;马里、苏丹、布基纳法索等国的失业人数达1.8亿,1.2亿居民被迫迁徙,形成大规模生态难民潮;去年因粮食短缺和水资源危机,共发生45次大规模社会动荡,2.8万名居民受伤,980名居民死亡,多国政府不得不出动军队维持秩序。

陈守义放下平板电脑,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生机勃勃的江湾,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2035年第一次去萨赫勒地区考察的场景:那时的萨赫勒草原虽然干旱,但仍能看到成片的阿拉伯胶树林,非洲象在草原上漫步,长颈鹿在啃食金合欢树叶,牧民们骑着骆驼赶着羊群,悠扬的牧歌在草原上回荡。而现在,曾经的草原变成了沙漠,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牧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他又想起去年去东非大裂谷湖泊群考察时的情景:维多利亚湖的湖岸线退缩了十几公里,裸露的湖床上布满了废弃的渔网和塑料垃圾,渔民们坐在岸边无助地叹息;塔纳湖周边的咖啡园一片荒芜,枯死的咖啡树像一个个孤独的剪影;孩子们因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眼神中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这些画面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心上,让他感到沉重的责任。

“陈叔,我们真的能在2045年底前完成修复吗?”小满站在陈守义身边,声音里带着一丝担忧,“萨赫勒地区的沙漠化和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水位下降问题太复杂了,涉及多个国家,协调难度很大,而且当地的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和资金也很短缺。”

陈守义转过身,看着小满,眼神坚定地说:“小满,虽然困难很大,但我们不能放弃。这两个区域是非洲生态的核心,它们的生态修复不仅关系到非洲十几亿人的生存,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我们已经在其他区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比如在北美洲落基山脉,我们用‘无人机火情监测+生物防火带’技术控制了森林火灾;在欧洲多瑙河流域,我们通过‘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站’改善了水质;在亚洲三江源,我们用‘冰川保护+生态移民’技术恢复了冰川与草原生态。这些技术都可以根据非洲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结合当地的传统智慧。”陈守义继续说道,“原住民的‘农林复合’‘雨水收集’‘牲口轮牧’技术,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技术与现代生态修复技术结合起来,比如在萨赫勒地区,我们可以在‘农林复合’的基础上,推广滴灌技术和耐旱作物;在东非大裂谷湖泊群,我们可以在‘雨水收集’的基础上,建设小型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样既能提高修复效果,又能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陈守义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点,调出生态修复规划图:“我们制定了三阶段修复方案。第一阶段是应急治理,到2045年6月底,在萨赫勒地区建设25个人工增雨站和32个固沙工程——人工增雨站采用‘碘化银火箭弹+无人机播撒’技术,预计能增加35%的降雨量;固沙工程用麦草方格和生物固沙剂,控制沙丘推进速度。在东非大裂谷湖泊群建设38个雨水收集站和22个湖泊补水工程——雨水收集站扩大传统雨水窖的规模,每个站能收集500立方米雨水;湖泊补水工程从尼罗河支流调水,缓解湖泊水位下降。”

“第二阶段是系统修复,到2045年9月底。”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在萨赫勒地区推广‘农林复合+耐旱作物’模式,种植阿拉伯胶树、沙棘等耐旱树种,搭配高粱、小米等耐旱作物,同时建设15个生态牧场,推广‘牲口轮牧’技术,恢复草原生态。在东非大裂谷湖泊群建设18个跨流域调水工程,从奥莫河、鲁菲季河等河流调水,补充湖泊水量;建设25个鱼类增殖放流站,投放罗非鱼、沙丁鱼等鱼苗,恢复渔业资源;同时在湖泊周边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

“第三阶段是长效保护,到2045年12月底。”陈守义的眼神更加坚定,“我们要与萨赫勒地区和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12个国家签订跨境生态保护协议,建立联合监测机制——在边境地区建设50个生态监测站,实时监测沙漠化、水位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建立跨境冲突调解机制,设立专门的调解委员会,解决牧场和水资源争夺问题。同时,在当地开展生态教育,培训1万名生态护林员和牧民技术员,让生态保护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动。”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能落实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忧。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380亿美元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组织承诺提供220亿美元援助,总共600亿美元,能满足修复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7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生态学家、水利工程师、农业专家等,他们下周就会前往非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合作方面,我们已经与相关国家进行了初步沟通,他们都表示愿意参与——埃塞俄比亚同意调整复兴大坝的蓄水计划,肯尼亚、坦桑尼亚承诺配合湖泊补水工程,马里、尼日尔同意建立跨境牧场管理机制。”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响了。小满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喊道:“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380亿美元专项资金,还有18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修复团队——中国派了120名水利工程师,美国派了80名生态学家,欧盟派了100名农业专家,他们下个月就能抵达非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修复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非洲,实地推进修复方案。”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非洲的生态资料和传统技术手册,还准备了耐旱植物种子,一定能为修复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修复团队登上前往非洲的飞机。经过18小时的飞行,他们抵达马里首都巴马科,随后分成两个小组:陈守义带领一组前往萨赫勒地区,小满带领一组前往东非大裂谷湖泊群。

陈守义的小组首先来到马里加奥区域。在加奥河下游,他们看到当地居民正在挖掘雨水窖,便立即加入其中。陈守义蹲在雨水窖边,指导居民改进窖壁防渗技术:“用红土、牛粪和水泥按3:2:1的比例混合,涂抹在窖壁上,能提高防渗效果,减少水分蒸发。”居民们按照他的方法操作,雨水窖的蓄水量果然增加了20%。在固沙现场,团队成员教牧民们制作麦草方格:“将麦草剪成50厘米长,按1米x1米的方格埋在沙里,露出10厘米,能固定沙丘,还能截留雨水。”牧民阿尔法跟着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技巧:“以前我们不知道怎么固沙,现在学会了麦草方格,就能保护我们的牧场了。”

小满的小组抵达肯尼亚基苏木,在维多利亚湖边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他们带来了500万尾罗非鱼苗,当地渔民奥马尔主动帮忙:“我捕鱼几十年,知道哪里适合放流。”小满和奥马尔一起乘坐渔船,在湖泊深水区投放鱼苗:“这些鱼苗经过人工培育,抗病能力强,成活率能达到60%。”奥马尔看着鱼苗游向湖深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希望这些鱼能快点长大,我们又能捕鱼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萨赫勒地区的人工增雨站开始运行,第一次增雨就降下了25毫米的雨,牧民们欢呼着在雨中奔跑;固沙工程控制了沙丘推进,草原上开始长出嫩绿的牧草。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启动,维多利亚湖的水位开始缓慢上升,鱼类增殖放流站投放的鱼苗成活率达到65%,渔民们重新捕到了正常的鱼类。

到2045年9月底,修复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萨赫勒地区的降雨量增加了42%,沙漠扩张速度减缓72%,草原植被覆盖率从8%提高到35%,生态牧场的牲口存活率达到80%。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水位平均上升35%,维多利亚湖的储水量增加40%,渔业产量从9万吨提高到45万吨,湖泊周边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咖啡和茶叶产量恢复到往年的60%。

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马里牧民阿尔法的羊群从12只增加到80只,他重新盖起了新的帐篷,家里有了足够的粮食和药品;肯尼亚渔民奥马尔每天能捕到20斤罗非鱼,大女儿回到了学校读书;埃塞俄比亚农民格塔丘的玉米地亩产达到200公斤,他还清了银行贷款,重新开启了咖啡园。

2045年12月31日,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总结大会在联合国总部召开。陈守义代表全球生态治理团队,向大会汇报了萨赫勒地区与东非大裂谷湖泊群的生态修复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脱离“不可逆崩溃阈值”,沙漠化得到控制,湖泊水位恢复,生物多样性逐步回升,全球生态治理收官任务圆满完成。

站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的各国代表,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没有国界,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智慧,让非洲的草原和湖泊重新焕发生机。但生态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地球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萨赫勒草原上奔跑的非洲象,维多利亚湖里欢快游动的丽鱼,还有当地居民脸上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这只是生态保护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