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4章 秦宝镜(1 / 2)

第64章秦宝镜

秦王政十三年。

自陈苇请老师张苍帮忙弄些锡矿后,她与芈八子的住处就莫名的搬到了离章台宫较远的芷阳宫。但芈八子的待遇并没有下降,还拨给她们一笔“实验经费”。

两个人面面相觑,最后决定不管了。

芈八子觉得她反正早就因为身份的原因失宠了,待遇没变就行,先把实验做了。

陈苇就更不放在心上了。

材料一应俱全,两个人开始兴致勃勃地做实验,从提炼水银开始一步一步来。当她们捂着秦王拨给她们的口罩,看着水银镜清晰照出自己戴着口罩的面庞时,两个年纪都不大的女子欢呼着抱在了一起。

芈八子挽袖握拳:“我已经明白其中窍门了。刚送来的玻璃没有抛光,我们自己做好抛光,才有这样的效果。我要去买一板等身长玻璃,这样我们可以做一面等身水银镜。就放在……就放在这里。”她高兴地指了一个位置。

陈苇比她还能想,直接指着屏风道:“我们还可以把水银镜嵌在屏风上。只不能对着榻,不然夜里偶然醒来看见,要吓死自己。”

芈八子一想那情景,掩口而笑,确实很可怕的样子。

于是又派人去买玻璃,做出的这面镜子呈给了大王,她们自己都没了,所以先一人分了一面小镜子,又做了面大的穿衣镜。然后芈八子暂时没送人,她楚国的小姐妹众多,送一个不送另一个的不好,所以打算先攒够了再一起送人。

陈苇下一次出宫回家探亲的时候,就带上了几面镜子。

先回家送了母亲王沐,王沐又回母家送了嫂子和母亲。在家歇了一天后,陈苇去了长安县拜见老师,同样炫了炫她们的成果。

而王义看到这镜子的时候,脸一下红得陈苇都害怕起来,急忙跟人要凉水,“阿兄你不是病了吧,让我摸摸额上热不热。”

“不热,我心热。”王义珍惜地翻出一块刚买来准备送人的丝帕,呵了口气拿丝帕擦拭镜面,又把自己好好照了照,看姑母家的妹妹仿佛在看一座金山,“阿苇,跟我合伙卖镜子吧。”

陈苇咬着刚买的馅饼,一句话把他泼了个透心凉,“那不行,大王把方子拿去了,要卖到六国去呢。我跟芈八子有分红,听说能有好多好多钱。不过我觉得这水银镜还是不行,还是做银镜的好。”

王义一下子没了精神,也不管水银镜和银镜有什么不同。不过左照照,右照照,他又精神起来了,小心把镜子放好之后,他又问陈苇:“你看的那些书里有做镜子的秘方,那你再看看有没有别的,大王不在意,我们家能做的生意?”

陈苇想了想,不在意地点头:“有啊。我和八子不确定了,“你说大王会要染料的生意吗?”

“嘿,你们先弄出来,要是大王不要,可千万别给别人,拿来我们商量!”

“行的。”

陈苇是在书里看到了一种紫色染料的做法。其中用得最多的原料,现在铁官那里的炼焦已经有前置了,她们再研究研究,应该能弄出来。另一种媒染剂难度有点大,但用得少,她们试试看,小规模地做也许能成。

倒是另一种深蓝色好做些,可芈八子与陈苇不喜欢那颜色,根本没打算试验,所以她也没提。毕竟她找这些都是为了芈妙,她自己主业还是读书学习。

现在她学的东西有点杂,因为全凭她自己,没人指导,所以高中的内容看着看着,她会产生一些深入探究的想法,于是去翻别的书补充,于是有的内容还停留在高中,有的内容却已经把大学乃至更后面的给学了,她也不知道。

而年少未定性,也让她的兴趣很容易偏移。因为芈妙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她也便跟着凑热闹,最近都在花时间做水银镜。

但成功做出一回,她兴趣就不大了,接下来都是芈妙带着宫人在做,她更愿意找点新鲜的东西去琢磨。

章台宫内,吕不韦在这个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地方颇有些坐立难安。

他得了李斯转达的警告和劝诫,安份的在咸阳闭门谢客,胆颤心惊的过了两年多,没见秦王对他有所举动,才稍稍安心一点,今天就被传入宫中等候。

是的,等候,大王可能是要表明态度,让他知道他已不是秦国的相邦,大王的仲父。他坐了许久,大王才进入殿中。

吕不韦起身行礼,嬴政并没有免礼,受礼后淡淡道:“文信侯坐吧。寡人今日见你,是欲问一事。”

“请大王明言。”

“文信侯可还能操昔日旧业否?”

吕不韦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大王不可能让他回来做相邦,那旧业是什么?

是他昔日为巨商时的旧业啊。

曾为一国相邦,现在要重操贱业,这是大王的羞辱吗?吕不韦嘴唇微颤,有意拒绝,但想到一家人如今都在秦国,自己的仕途结束了,但还有子孙。

他最终还是吐出了两字:“臣可。”

一句话出,他泄了力一般,原本就显得衰老的脸上更是没了半点精气神。

嬴政看在眼里,却没有解释,冷淡地令人将等身高的穿衣镜擡了过来。

这是挑出来气泡较少的平板玻璃,抛光之后镀了水银做成的,比手持的小镜难度大得多。他让工匠重新镶嵌过,用的是漆木框,不算特别珍贵,但乌黑描金的颜色很适合秦宫的氛围。

吕不韦茫然擡眼,一下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惊得几乎倒仰过去。

战国时铜镜的工艺发展得很快,但仍不如后世。一直到唐代,人们加大了铜镜中的金属成分,磨镜工艺也更复杂,清晰度才有了进一步提升。

现在的镜子肯定是能照出人的,不然大伙一起打盆水去看看也就行了,何必费这个事。但清晰度比起这面水银镜又肯定是不如的,吕不韦这惊吓可不是装出来的。

他的脑筋也转得极快,失声道:“大王是要将镜子卖到六国去?”

“此物制备不难,寡人会封锁工坊,以高价卖出。不过秦国不至于缺几面镜子的钱财,寡人要你借这玻璃镜打开商路,将秦国的高价货物源源不断地卖到六国去。”嬴政说起了自己真正的打算。

现在秦国已经在卖货了,天下商人都往秦国而来。但秦国自己的商业之风不浓,本国的大商更多是坐贾,又或是经营与匈奴生意的牛马贩子。

总是不太方便。嬴政就想到了吕不韦,尽管仍然怀有对此人的厌恶,但嬴政不介意废物利用,让他重操旧业把商路建立起来。

轵道亭的学生虽然是花钱上学,但他们交的学费基本上都用在教师的工钱和学室的维持上面了。奖励优秀学生的钱,还是官府出的。

一个轵道亭没什么,一个长安县开始这样做起来了也没什么。但扩大到秦国的各郡县,也不是一笔小钱。

更何况嬴政在为将来做准备。农业税不可能取消的,他在后世也看到了,便是那样的时候,取消农业税也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但繁重的徭役可以适当削减。本乡本土的水利与道路,大半还是要当地人自己出工。但官道、宫殿,和其他一些工程,嬴政也考虑花钱雇人来做。

他很谨慎,因为这是后世封建王朝都不曾广泛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因为花钱太多了,未必真行得通。但秦亡于六国人心不服,亡于苛政重役,他不试的话,他不放心子孙的能耐。

想来想去,还是要用工业和商业敛财才够用。

吕不韦回府时,带上了一面便携的小镜,以及秦王赐下的几身衣物。

他在车中就忍不住拿小镜照了照自己,仔细端详着已近乎全白的头发,和满面的皱纹。

然而他也看到了镜中重新明亮起来的眼睛。

他毕竟是“奇货可居”的吕不韦,看中一个不得势的王子就敢于策划将之推上秦王之位的巨商,是掌朝政多年的相邦。

初时的颓唐之后,他回想起这两年避世而居却悄悄了解的外界动向,渐渐醒悟了过来。

大王是不想用他,也不打算引他入朝堂了。

但大王让他打通商路,本身却也是朝政的一部分。

大王他,又要变法。

他是没希望了,儿子也许同样受到影响。但是他的孙子,如果他教得好,或许还能在秦灭六国之后,重新找到一条由商至政的通天路!

这镜子,他卖定了。

至于大王赐的衣物,吕不韦回去就换上感受了一下。这时候天气才刚有点凉意,那件定价相当贵的羊绒衫穿上身十分保暖,也不臃肿,应该值这个价。不过人们不曾见过,要让六国贵族追捧,还得找个贵族力推才行。

毛衣不太行,不尴不尬的,贵族不会正眼看它,除非有人能带起这风气。吕不韦觉得拿出秦国不太好卖。

倒是那手套和围巾,燕赵的军中说不定愿意大量购买,那边冬天实在是冷,士兵不能配的话,下层的将领自己恐怕都愿意买了用。毕竟他们大部分都用不起毛皮围脖御寒。手套还不确定,但围巾不会妨碍持戈拉弓,又能保暖,想必会很受欢迎。

他旧日经商有自己的人脉,现在虽然不少都断了,但他的家族还在,只要联系上,想来他们会愿意替秦国办这件事。他自己不方便,就让儿子去吧。

重新找到事业的吕不韦没有照镜子,不然他会发现自己仿佛又年轻了几岁,连皱纹都撑开了不少。

而时间仍在流逝,秦王政十三年,桓??从上党越太行山进攻赵国的平阳,赵军援军被击败,十万人被俘。

历史在这里又出现了一点偏差,嬴政事先便告知了桓??,让他留下俘虏,因此这本应被斩杀的十万人作为战俘被送回了秦国。

嬴政并非心慈,他只是现在将人口视为占领世界的资源,这样白死掉十万,他觉得可惜。

养十万人要粮,玉玺的能量自李世民一来一回后耗去了些,又恢复了一些,还够一次来回的。而那次穿越之后,玉玺的空间又变大了。

其实对他们来说,如果是买机器,这空间的大小已经是鸡肋了,因为很多机械设备搬过来也用不了,带上许多也是浪费。

现在变大了,不如用来放粮食。

但他们在后世的钱不够了,之前买的机器设备把流动资金花得差不多,剩下的都得等卖出去才能变现。嬴政也不耐烦再在后世慢慢等了,尽管是一种休息,但他现在不想休息。而且他和刘彻达成了共识,要尽量省着用在后世的时间,等年老将死时再过去享受几十年的时光。今后不是不去,而是尽量少待。

所以他跟刘彻借粮了。

刘彻都被他天才的构想给惊呆了。

“你,秦始皇,跟朕,大汉天子,借粮?!”

嬴政好像在说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寡人安置了这些人,让他们开地耕作,明后年就能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