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3章 济世安民之阶(1 / 2)

第63章济世安民之阶

府兵是耕战一体的良家子,是放下锄头拿起刀戈的农夫。而募兵得来的三千人,则是有勇力和武艺在身,不甘于平凡的勇士。这也是明年才真正组建的骁果军的构成。说实在的,李世民有时候怀疑如果是府兵,说不定再想念老家,都不一定能那么快被鼓动起来造反。

骁果军可不一样,千百人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刺头,一挑就炸。

李世民初至兵营就见识到了。

一个晃着膀子的黑大汉虽然不敢直接顶撞上司,看人却是斜着眼看的,身体语言透出两个字:不服。

这三千人本来没有编队,既有民间勇士闻讯投军,也有长孙晟从府兵中挑拣而出。安排在这处大营驻扎时,就粗粗选了原本府兵中受过军事训练的将士,以及看起来最高大魁梧能打的汉子作为一个一个小队的队长,先简单编成队再说。

这汉子能到李世民近前,显然是最能打的之一。

李世民不以为忤,笑咪咪地看着这汉子,因为他知道这人是谁。

是“唐太宗”的凌烟阁功臣,随他于千军万马中冲阵的尉迟恭啦。

这可是他特意找来的,又怎么会生气呢。

尉迟恭这时候还叫尉迟融,他是朔州善阳人,不过却是在高阳投的军。李世民也不确定他这个时间点在什么地方,所以同岳父讲,他听人说起一个善阳的勇士是万人敌,想招来做个护卫,只是不确定他在不在家乡,有人说他去了河北投军,请岳父帮着打听一下,若是还没有官身,就想把他招来。

长孙晟可太上心了。

他看好李世民,但也看出来小女婿这浪里个浪的性子。现在说是练兵,保不准一个没看住就冲战场上去了。

就算现在不去,既转了武职,过几年总还是要去的。为了女儿将来不当寡妇,让他一把年纪了还得给女儿重找门婚事,他是要给女婿找个好护卫才行。

所以长孙晟派人去寻访,在朔州找到了尉迟融,他还真准备出门远游去投军呢,因为河北纷乱,他想去河北投军,有机会立功做官。

招来之后,长孙晟亲自检视,惊喜的发现这真是个万人敌!

当朝的猛将如薛世雄,长孙晟私下里以为也未必比得上此人。有此人护卫,长孙晟觉得李世民稳了,稍微浪一点也不打紧了。

可尉迟融自己不乐意啊。他都要去河北投军了,右骁卫大将军派人找到他,说听闻他的名声特意寻访,如今要募勇士成军,让他来洛阳。他一听受宠若惊,这样的军队必然是精兵,可不比他去别处强多了。他河北也不去了,简单的包袱一打,立时就开心地奔洛阳来了。

民间和普通士卒对征辽深痛恶绝,因此而反者不计其数。可是像尉迟融这样的人,不太在意别的,只想自己的勇力能为自己挣来功业,心里想着说不定下回征辽就能赶上立大功光宗耀祖了。

哪成想,是让他给个小纨绔当护卫。

这能有什么出息,他不敢违令,可全身都写着不乐意。

李世民故意打量了他片刻,肃色问:“尉迟融,你莫非怕死吗?”

尉迟融怒了,向前怒声道:“是谁恶言中伤我!”

“我为先锋,做我的护卫每战必在人先,若不是怕死,你因何面色不豫?”

尉迟融将信将疑,拱手道:“若郎将向前,我若退后一步,有死而已。”

“好。”李世民豪情万丈,可惜个头不足,不能执手共语,只能笑道,“与我立军规,肃军纪,或许明年后年,就是用到我们的时候了。”

尉迟融只当他说的是征辽之战,这才振作起来,心中仍有几分不服,但面上已经收了起来,恭声应是。

其实武勋之家的子弟来军中为将是正常的事情,尉迟融不是不服气李世民的身份,只是看他年纪过小,根本不像是要上战场的样子,大失所望才会形之于表。

这会儿李世民既放话要上战场,尉迟融想到已经上了贼船下不去了,不忍更是没前途。得罪了勋贵他也不能转到别人帐下去。

忍个几年,小纨绔长成大纨绔,总还是要去打仗的,到时候作为他的亲信护卫,自己肯定有立功的机会。

有个盼头,人就收敛了,当下配合李世民在营中立规矩,把一群刺头收拾服贴了。

李世民没用后世火器时代的方法去训练,不合适。初唐既然能四处灭国,想来当前的军制也适合这个时代。他对戚继光的治军法倒是更感兴趣一些,但仍是没有多加采用。

无他,戚继光训练的是以矿工为主体的贫民,有天然的纪律,有敢于斗狠不畏死的心态,但也有贫民的老实卑微。他治军之法中种种规矩对他们是适用的,不加改动的移植到骁果军,未必就合适。

李世民吸取其精神,除军法外,又制定了一些细则,开始训练起这支已被他视为己有的军队。

大业九年正月初一,杨广再度征天下兵,在涿郡集结。

也是这一年春天,李渊终于如愿以偿地转了武职,赴长安为卫尉少卿,掌宫廷禁卫事,同年受命往涿郡督粮。一家人原本要跟随他去长安任职,又要随他去涿郡赴任。但李世民人在长安,李渊自己都觉得单独留下他不放心,便跟夫人商量,他自己去上任,他们都留在洛阳好了。

窦夫人松了口气,她本来也在想要怎么与李渊说,这下不用她费心思了。

李世民更是松了口气,随着大业九年的到来,他对母亲的身体也是更关注了。

同年,杨广正式让司马德勘组建骁果军,李世民的三千兵马也并入其中。不过这三千人不随杨广北上,而是留在洛阳守备,继续归属李世民统率。

六月初,瓦岗。

众人聚在电报室,翟让坐于上首,听徐世??讲述乔装前往黎阳郡打探的事。

“没人认出我是反贼。”徐世??笑道,“但我还是差点没回得来。”

单雄信奇道:“这是为何?”

“黎阳郡在招兵买马,像我这样看上去就有武力的壮年男子,总会有人过来询问姓名籍贯,问愿不愿追随楚公立下功业。我托词家有老母要照顾才脱身,我看杨玄感已经坐不住了,近日就得反。”

翟让便问众人:“你们以为如何?”

刘黑闼率直道:“是那位郎君让我们查探黎阳郡杨玄感的情况,也不知他是想借杨玄感谋反一起反了,还是借杨玄感人头用。兄长问我们没用,直接问郎君吧。”

翟让这才吐露心声:“我也不知郎君是什么打算。假若他借瓦岗军与杨玄感一战,你们怎么说?假若他要瓦岗与杨玄感合作,你们又怎么说?”

小郎君人不在,管着瓦岗这摊事的是他。他总得先知道兄弟们的态度,才好把这件事禀报过去。不然,那边直接下令,这边兄弟们不乐意,瓦岗寨就要散伙了。

单雄信沉思了片刻,也坦率地道:“狗皇帝的官我是不想当的,要是借我们瓦岗军剿杨玄感,这得怎么说?事后不招安说不过去吧,我不乐意。不瞒兄长,若是如此,我自是不会临阵脱逃,但事成之后只能告辞了。”

刘黑闼也是同样的打算,甚至下家都想好了,到时候可以拉上单雄信一起跑路。他少年时与窦建德交好,去年知道窦建德在河北也反了,要不是他先来了瓦岗,他完全可以投老朋友去。

徐世??有点犹豫,他年轻,更多的是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那位郎君手段神奇,于军事上也自有方略。既然尽早要反,那随他暂时潜伏于朝中,他觉得不是什么大事。

翟让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已经明白了众人的意思,不再耽搁,请郭通和杨功发电报通知李世民:杨玄感反迹已现,就在近日了。

李世民那边收到消息,等了许久的消息,此时反而沉静下来。魏徽比他激动,连声道:“好机会,这是个好机会。我看骁果军虽只三千,战力却强,若是能在此战中立下些许功劳,二郎这个鹰扬郎将还能升一升,说不得就是果毅郎将了。如何,要收编瓦岗军吗?”

他和房玄龄、杜如晦都从诸屯辞官,做了李世民的幕僚,没有官职在身。

杨玄感被杨广派到黎阳郡督粮后,常常找借口拖延,不按时发运粮草,使得隋军行动缓慢,杨广一再派使者来催。

李世民便同身体不太好也上了年纪,没有随军只是留守的长孙晟说:“杨玄感要造反。”

长孙晟也挺重视,派人去打探,李世民同样让离黎阳郡不远的瓦岗军去打探消息。徐世??觉得事大,自己亲自去了,并传回了第一手的情报。

现在就看李世民怎么选了。

“不用瓦岗军。”他说。

杜如晦微微皱眉,“瓦岗距黎阳郡不足三十里,以奇兵相袭,攻其不备,足可以定胜负。何以弃之不用呢?”

“因为瓦岗多受迫不过逃亡造反的贫苦之人,若我以瓦岗为用,事后为向朝廷交代,只能用招安的名义。这样一来,瓦岗势必分裂,这不是我想要的。”李世民答道。

魏徽正想劝他不必过于仁义,分裂就分裂呗,愿意的跟他走,不愿意的继续造反,反正最后你也是要造反的,大家殊途同归,算什么大事。

李世民像是知道他要说什么,轻轻摇头止住他的开口,继续道:“不是因为不忍,而是因为我需要瓦岗作为奇兵,留在洛阳附近。”

三人同时哦了一声,陡然兴奋起来。

怎么说呢,就一下子,仿佛到了取天下,夺洛阳的时候。

旁人以为李氏离东都还远的时候,神兵天降,骑脸输出,为王前驱,这是多有趣的事。

瓦岗军果然不能动,要作为义军继续壮大,活动在洛阳附近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