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9章 秦国的考公(1 / 2)

第49章秦国的考公

韩非不胜酒力,在韩在秦又都没有上朝的习惯,安逸地睡到下午才懒洋洋地醒过来,在枕边摸自己在看的书没有摸到,呆呆地睁着眼躺了一会,才想起来是醉在李斯家中了。

“嗯……”头还有点晕,他把被子往上拉了拉,反正书也不在,不如多睡一会。

不过也没能睡多久,他酒醒口渴要水,饮了几口蜜水之后又觉得腹饥,只能起身了。

他年纪最长,又是韩国公子一辈子娇生惯养,早辛苦的可能就是在荀子那求学的时候了,吃不起辛苦。昨天饮酒的三人中属他身体弱,张苍也和李斯一样上午便醒了。得知他起身,张苍苦着脸过来,唉声叹气——他还年轻,莫不是就要在秦王那里落下个好酒误事,不堪大用的评价?

韩非听他吐完苦水,笃定地道:“无事。”

“如何就无事了?”

“仙人演法,你又擅数算之学。”

韩非说得简略,不过张苍现在也学会意会了,略一想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虽是荀子门下,但年少而无甚名声,荀子门下众多弟子,秦王为何特意让李斯将数算之书送给他,又叫他来担任这个改革试行地的亭长呢?

显然在仙人演法中,他张苍也算是个人物!

张苍兴奋起来了,他觉得李斯迟早能坐上相位,那么他与李斯年纪相差颇大,说不定下一任秦相就是他!

他只知道仙人演法,可没人告诉他,演法中的秦国前景不止是不那么美妙,压根就是亡国了。他确实做过丞相,不过不是秦相,而是汉相。

至于数算格物之学,显然是秦王现在要在秦国推行的学问,而他擅长数算这件事,就算同门也不是特别清楚,只有几个同时拜入荀子门下交情较好的人知道。李斯韩非年长他太多了,根本不是一起学习的,自然都对此不甚了解,秦王却知道。

显然,也是秦王得了仙人启示。

有这些事打底,只要他以后谨慎些,不要再犯错,应该不至于惹怒秦王而不得重用了。

心思一定,张苍便与韩非等李斯回府,三人不敢再饮酒了,将本该昨天就议论的事情一一探讨,这才各自回转。

秦王政十一年的下半年,就这样平淡的过去了。

秦人以十月为岁首,但一向推崇颛顼历的张苍,现在做了轵道亭长有一阵子,开始觉得历法定十月一日为元朔,有点不太合适了。

也不是别的,是这样的大节庆,轵道亭的农人却实在抽不出空来祭祀和庆祝。九月十月现在可休息不得,这是抢种小麦的季节。

关中水稻种得少,但粟也能与小麦套种,少府更是在去年试验了夏玉米与冬小麦的轮作,且将大豆与玉米套种。张苍听说农家的人打算试种两到三年,等关中各郡都试种成功,摸清在本地的天时后再推广,不过轵道亭本身就是做实验的地方,明年就会派人来,在轵道亭试一试,看看非少府精心侍弄之下,这样种植的收成会不会好。

总之,这个时间人是歇不下来的。

秦王政十二年,这一年的年景不好。

不过嬴政已经在史书上知道,今年六月至八月,三月不雨。所以早在回归时,他就已经令人打造各种抗旱的器具。

官田和轵道亭不用说,各县也以此为依据考核官员,因此到十二年四月时,水车都已经安排到位,配套的引水沟渠也尽量开挖。加上刚完成不久的郑国渠,三个月不曾下雨的灾情,反而成了秦王英明,秦国官吏精干的证明。

对于小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这样的灾情下,粮食收成虽然不及去年,但勉强也能糊口了。

被临时征发给本乡本里挖渠引水时心里有多怨,这个时候就有多庆幸。

轵道亭也是这样。郑丑家有稻田,他种了油菜,没有在稻田上种小麦。

六月时,油菜已经收了,他在田里忙碌,田典过来吆喝了一声:“你引水灌田,是还打算种稻?”

“是啊。”郑丑有点摸不着头脑地回答,“不种稻种什么?”

“入了六月到现在都没下过雨,你也敢种!”

“总要下雨的吧。”郑丑被说得心里也没底了。他已经育秧了,要是不种,种子就亏了。但今年这天气是怪,天气干热,一滴雨也没有,要是真不下雨,那他亏的不但是种子,连这一季收成都没了。

郑丑不愿意相信这个最坏的可能,带着些侥幸道:“实在不行还能引水。前年装的筒车好用得很,渠也是现成的。”

“要是不下雨,个个都要用水,怕是不够使。”田典在地头蹲下来,抓了一把土捏了捏。没有被引水浇到的土干得捏不住,手一松就成了飞灰洒在地上,他越发觉得上面派来的农官说得对,板起脸道,“不要种了,少府的农官说今年都种玉米,这个耐旱。”

“我的秧苗……”

“种下去这一季都没收成,你就哭吧!”田典大声说,不跟他多说了,直接下令,“不要种稻了,种玉米。没种子你来找我,我报上去,亭长跟少府要种子。先种,收了再还。”

郑丑看着自己田里已经育成的秧苗,心疼得五官都抽抽了。但是这两年上面派来的农官实在是厉害,粮食的产量翻倍自不用说,他们带来的种子生长期也不一样,这才能保证一年两熟稳定轮作。

现在农官说不能种水稻,郑丑心里摇摆了半天,最终还是害怕真的不下雨,白糟了他几个月的辛苦,咬了咬牙,等水把田都浸湿了之后,将稻田掘了个口子,把水放掉了。

他要去田典那申请赊些玉米种子,今年就种玉米吧。

除了种玉米,之前已经开始种马铃薯和红薯的地方,今年也让农人多种了一些。

到八月时,像郑丑这样的人家已经开始谢天谢地了。

整整三个月天上没落下一滴雨!尽管能引水灌溉,但就像田典说的那样,每一处都在引水,若非秦律森严,早在商鞅时就下重手整治过民间械斗的事,不然今年上游下游怕是要为了用水的事情,闹出不知道多少人命。

玉米长得也不好,但看得出来,在引水灌溉的情况下,它毕竟还在长,肯定能有收成,这就不算亏了。

一直到九月间,老天才大发慈悲,重新为人间降下甘霖。

这时候,因为水位下降,有的水车都没法提水入田了。郑丑和家人轮流去挑水,心里默念着:“再坚持一下,就快收了,再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就好。”

没去学室,但跟着兄长读书,也想在将来考试时搏一搏的小儿子现在也不读书了,全家都在挑水。只是小儿子力量不足,走了一半就放下水休息。

郑丑又心疼又不满,心想让孩子读书,若是读不成,农事也没学会,以后可怎么办?要不还是别学了,回来干活吧。

正想着,他的幼子忽然擡头看向天空,兴奋地大叫:“阿父,落雨了!”

哪里落雨了,郑丑也擡起头,一滴水落在了他眼皮上,一下滑到他眼睛里,迷了他的眼。郑丑一边揉眼睛,一边同样叫起来:“落雨了,落雨了!”

九月这场雨,就像是要弥补前三个月的错失一样,足足下了三天,把地都浇透了,让郑丑不由又患得患失,担心起涝灾来。甚至想,后面先不下了也不要紧,河里的水补上了,水车就好用了。玉米都快收了,可千万别一直下呵,粮食是要晒的啊。

不提无数个郑丑这样的农人的祈祷,天气总不以人心为转移,雨水还是多了点。

好在收割玉米的前后总还有几个晴天,人们抢在这几天把玉米晒干了收起来,交了官府的税之后收入仓中。算一算,不少人都笑了。

郑丑蹲在地头就是这样笑的,田典路过看见他,笑骂了一句:“发什么痴,在这里呆笑。”

郑丑仰头讨好地笑了笑,真心感谢了一番,然后又傻乐了起来,自言自语地道:“今年这收成不太好,可我回去一算,这不太好的收成,跟以前的好年景也差不多了。”

他家算是过得去的,不过种的水稻也不太舍得吃。这边种稻少,也有南人在咸阳为官,喜欢吃米,稻谷能卖得出价。他们家吃粟,但也要掺着麦饭隔着吃,不然一大家子,非吃穷了不可。

这些粮食亩产也就百多斤,去了壳晒干了就更少了。今年翻倍的麦且不说,这玉米可也有个好处,郑丑今年种了才觉出来。

它不用脱壳,磨成玉米面的损耗比水稻少,四舍五入对他来说就是平白多赚了点粮食。至于难吃,嘿,还能比麦饭难吃么。

反正他认识的人里还没几家舍得把麦磨成面自己吃的,磨成面都是要卖的。现在贵人们吃面食,麦也能卖上价了。

玉米面贵人不吃,他觉得挺好。再怎么地,老天不下雨人多辛苦辛苦,保证了一定的灌溉量之后,玉米今年还收了两百斤呢。

到一年的年底,天气终于稳定下来,田中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时,准备了一年的考试终于开始了。

轵道亭的考试不再是前次在各里学室中自行举办的那种小型考试了,凡是有意参加的人,早在六月里就要报名。张苍让里典先筛了一遍,父祖中有杀人犯法之类重刑犯的都给筛下去了。

最后真正来参加考试的人并不多,毕竟十六岁以上的学生不多。

王义是恰巧满足了条件,三年前他去学室时就是属于年纪较大的那批了,再比他年长些的已经能顶个劳力,自己也坐不住了,除了少数几个家境宽裕自己又愿意学的,几乎没有人去学室。

王义坐牛车到亭里官衙考试的时候观察了一下,除了和他年纪差不多的人,就是那几个家境较好二十左右的青年。再年长的,那是原本就家有余财,自幼读书的人。虽然他们没再进学室学那算术,但往往会私下里去请教,也实打实学了三年呢。

亭里没偌大的屋子让他们考试,只能露天考,所以考试时间一开始只是初定,确定天气晴朗不下雨了,才叫人一里一里的通知前来考试。王义都悬了好久的心了,今天到场反而坦然起来。

横竖这半年的折磨都挺过来了,考试再可怕,还能有阿苇妹妹可怕吗?还能有阿苇妹妹出的题可怕吗?

轵道亭腾出块空地给他们考试,王义只带了干粮、水,笔墨、从学室买的铅笔和三角尺——他们学了三年但已经初步学习几何了,计算田地面积是农官需要掌握的技能,既然要选拔官吏,这个自然要考。

等落座等发试卷的时候,王义已经一点都不紧张了。虽然进来考试要搜身有点吓人,但是考试这场面,跟他们上次在学室参加的也没什么区别。

卷子显然是印出来的而非手抄,量很大。王义不及多想,先磨墨,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姓名和籍贯。这个不让用铅笔写,听说是怕有人调换卷子。

这一天都要在考场度过,他略一犹豫,先取过数算的卷子。据他的经验,做数算头脑得清醒,最好趁着刚开始考试的时候做。放到后面,他怕自己脑子已经混乱了,要是因为粗心失分那就太让人难过了。

才学了三年,其实这些年纪较长的学生填鸭式的学,也只勉强学到精简了一些内容的小学六年级内容,以及提前学的几何内容。

大部分题目说不上难,但量非常大,仅仅是单纯的计算就有整整三页纸,三页纸后又是一页竖式计算,然后才是各种应用题和几何图形题。

这是包括张苍李斯在内的人一致同意的,他们都认为秦律细致,底层的小吏一定要有不怕烦难的耐心。这个内容不是考智商的,而是考心性的。

错得太多,说明做事不细致,无定性,自是要被淘汰了。

好在这份卷子只要用铅笔作答,省了磨墨的时间,写起来也快。王义埋头苦写,头都不擡,做得还算轻松。

因为他过了半年这样的苦日子!

姑母家的阿苇妹妹先是特意回家来对他一对一辅导,把他不会的内容给补习了一通。后来阿苇回去亭长那里继续学习了,但会出题目让人送回来给他做。

他在家再也不用干活了。

他情愿干活。

半年啊,每天下午他自己背书写字,上午睁眼吃过饭,就开始做题。考试还只要他做三页计算呢,阿苇妹妹让他做五张!还说这是她跟着亭长才有的机会,直接从亭长那里拿题目印出来的,不然谁有空天天抄五张计算题给他做。

更别说后面的应用题了。反正王义觉得,考试的题目没有阿苇出的题目难。也就是最后三大题,跟阿苇出题的难度差不多。

王义刷刷刷刷写得飞起,待最后一题答案写完,他才觉得手酸,坐直身体小幅度的甩了甩手,这才听见露天的考场里仿佛有蚕食桑叶的声音,沙沙响个不停,都是笔尖与纸摩擦,与桌面接触的动静。

这时候他才后知后觉的想到,虽然来考的人他觉得不多,但想一想他们就是一个亭的人,还要合条件才能考,那这一个考场下来,人也不少了啊。

还有快三十岁的人过来呢。

不敢东张西望,他将卷子翻到前面,开始检查。这不是阿苇教的,阿苇根本没有检查的习惯,看他检查还嘀咕:“一次做对不就好了吗?这样多浪费时间。你这习惯真不好。”

王义想到这个就委屈的扁嘴,他也想一次做对,他能吗?他显然不能,所以还是要听学室老师的话,认真一题一题的检查啊。

检查到一半的时候,肚子就开始叫了。这也是王义习惯的情况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在家做题目,根本没有干重活,可他还是饿得特别快。在家练习时每次到这个点就觉得饿得脑子发蒙,勉强再练习也做不下去了,一定要吃点东西。

现在肚子一饿,王义就知道不能再做题和检查了,说不定对的都给检查出错来。

他从包里拿出掺了白面的玉米面馒头,非常珍惜的咬了一口。

这里面可是有白面的啊,吃起来果然不一样,不拉嗓子,还有一点点玉米面的甜味。

九月中旬的天气不冷不热,吃凉食喝凉水对穷人家来说还挺正常的。王义像这儿大部分人一样,家境属于过得去但不是特别富裕的,长这么大都活得比较糙,在家喝凉水喝惯了,并不在乎。他在馒头里夹了点腌的菜叶子,就着凉水大口吃完,举手引亭卒过来带他去撒尿。

这次考试只有男子参加,周围也没闲人,所以就稍稍挡了挡,挖了几个坑搭了木板,王义只要撒尿,很快就解决出来了。

回去时,他看见自己侧后方,一个衣着明显比他和旁人讲究的少年,吃东西就不像他这么随意了。只喝了几口水,皱着眉头吃白面包子,显然有点噎着了。

别人不懂,王义听陈苇讲过,像有钱人家娇养出来的,乍然喝冷水会闹肚子,想来那人也是得了家里嘱咐,不敢多饮吧。

不敢多看,他迅速回到座上,继续自己的验算。待把错题重算了两遍改过来,他才开始磨墨,完成另一份卷子。

这份卷子同样量很大,考的是识字量。跟计算题一样,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满满五页纸让填字!

他们并没有引入拼音,这三页纸的内容是他们的识字课本,也是嬴政从后世带回来的《百家姓》《千字文》。

后世漫长的封建王朝,用的启蒙书籍除了音韵类之外,主要就是“三、百、千”。但嬴政翻看之后,发现《三字经》里在战国时不曾发生的典故用得太多,很难更改,所以只带回这两本。

《百家姓》原想改成《百家氏》,但他这个时候已经是姓氏开始合流的时代了,所以最终还是没有更改,他只让李斯将《百家姓》中的姓氏顺序作了调整,将“嬴”姓加进去,并放在了第一个。

不然岂不是让赵国得意了,岂有此理,秦国的手下败将耳!

《千字文》里也有后世的典故,不过比《三字经》少得多,这本他交给了韩非和李斯,将类似“绮回汉惠”之类的典故改成当世可知的典,还要切合音韵,颇费了一番功夫。

不过这确实比原本历史上秦国统一后用的《仓颉篇》上口易背。一篇千字文学下来,自然也就掌握上千字了。

现在考试,劈头就是整部千字文!随机挖去一些字句让考生填满。

王义打叠起精神,小心翼翼地用毛笔填字。

没法更改,虽然填空的地方略大,勉强能挤下两个字,但是陈苇这个妹妹除了辅导之外,也有一点在张苍边听来的不算秘密的消息可以教他。

比如说,涂改的试卷在同样分数的情况下,肯定要比整洁的试卷得分更低。

王义心中哀叹:要是用竹简考试还能刮掉错字呢,这纸可真没办法了。

他唯有高度集中注意力,用学了也不过三年的毛笔,写下不那么好看但力求清晰正确的字迹。

这五页纸写下来,感觉比做了几页数学题还累。毕竟铅笔字他抠了一点馒头去擦,大致也能擦干净。而且听妹妹说数算卷虽然也有卷面分,但重点还是看做出来的结果,不像文字卷扣分厉害。

五页写完,就是近一年在启蒙之后,学的一些文章的简单默写。这部分考完,最后是实践题,倒也不复杂,不过却是他们这些考生几乎没有经验的事情。

都是些县中亭里的实际问题,考卷上给出律法,然后问某事应当如何处置。他们还没有学律,这是嬴政让人出题时加上的内容,为的是看看这些考生是不是听得懂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