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趣的,是“美术与角色设计组”。由几位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女主宰者牵头。她们设计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俊男美女。主角“陈默”,被设定成一个发际线堪忧、黑眼圈浓重、整天穿着格子衫的疲惫中年人,他最大的梦想不是拯救世界,而是能睡一个超过八小时的整觉。
他手下的首席程序员,是个性格暴躁的朋克青年,代码写得像诗一样优雅,但只要看到“KPI监察者”发来的“傻逼需求”,就会立刻开始砸键盘。首席美术师则是一个热爱画黑暗哥特风格的少女,却被逼着天天画那些金光闪闪的“充值就送屠龙宝刀”。
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对现实的讽刺,他们的挣扎与痛苦,都源于那个无处不在的“KPI监察者”系统。
张凡的技术团队,则负责将这些天马行空的设定,“编译”成符合“协议监察者”审查标准的数据流。这是一个极其精细的工作,他必须确保故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设定,在“表面逻辑”上都无懈可击。
“警告!”一天,张凡的控制台突然发出了警报,“剧情组提交的最新章节,触发了高风险词条。”
光屏上,显示出郝天雄写的一段剧情:主角陈默在一次醉酒后,对着自己的团队成员怒吼:“我们不是创作者!我们只是生产线上被蒙着眼睛的驴!拉着磨盘,磨出来的却是喂给别人的饲料!我真想一把火烧了这该死的磨坊!”
“这段话的情绪指向性太强了。”张凡严肃地指出,“‘烧了磨坊’这个行为,会被‘协议监察者’判定为具有‘毁灭性’和‘煽动性’的逻辑,有97.3%的概率会被直接驳回,并引起系统的高度警觉。”
郝天雄眉头紧锁:“可这段剧情是陈默性格转变的关键!没有这次爆发,他后面悄悄组建‘觉醒’团队的行为就显得很突兀!”
这正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如何在“规则”的镣铐下,跳出最激烈的舞蹈。
观影厅里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不解决,他们的《缸中脑》就只是一部隔靴搔痒的平庸之作。
“修改一下。”林昱轩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他走到光屏前,手指轻点,将那段激烈的台词删掉,换上了另一段话。
修改后的剧情变成了:主角陈默在一次版本更新失败后,没有怒吼,只是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打开了一个陈旧的、加密的文件夹。文件夹里,只有一个文档,是他刚入职时写的“游戏设计初心.txt”。他看着文档里那些关于“创造一个真正自由、充满惊喜的世界”的文字,沉默了很久。最后,他没有砸键盘,也没有骂人,只是平静地,在公司内部的匿名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
帖子标题是:《关于“开放世界沙盒游戏”中“NPC自主行为逻辑”的技术可行性探讨》。
帖子的内容,通篇都是严谨、枯燥的技术术语和代码伪例,探讨如何让游戏里的NPC拥有更高的自主性,甚至能根据环境变化,自主生成新的任务和剧情,而不再完全依赖开发者的“剧本”。
这篇帖子,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篇正常的、甚至对公司发展有益的技术探讨。
但是,在这篇帖子的最后,陈默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程序员格言作为结尾:
“WhatIotcreate,Idonotuand.”(我无法创造的东西,我也无法理解。)
然后,他将这篇帖子的访问权限,设置为了“仅部分同事可见”。
“这样呢?”林昱轩问张凡。
张凡的数据流飞速闪过,几秒后,他长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钦佩表情:“风险降至0.01%。完美符合‘逻辑自洽’和‘建设性’的审查标准。它甚至可能因为‘技术创新’而获得系统的加分。”
观影厅内,所有主宰者都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