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04章 滨海城的传奇(1 / 1)

滨海城的秋意总带着咸湿的海风,将cbd玻璃幕墙上的光影吹得摇摇晃晃。林沈集团总部大厦顶层的会议室里,刚结束一场跨国视频会议的林悦正低头整理文件,指尖划过一份标注着“滨海新区教育扶持计划”的报告时,桌角的内线电话突然响起。

“林总,楼下大厅有位老先生说一定要见您,说是带着孙女来道谢的。”前台的声音带着犹豫。林悦挑眉,最近集团刚启动了第三期留守儿童助学项目,她放下钢笔起身:“让他们上来吧,我亲自去接。”

电梯门打开时,她果然看见保安正搀扶着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旁边站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怀里紧紧抱着个用红布包着的搪瓷缸。“您是……”林悦刚要开口,老人已经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颤巍巍地拉起她的手:“林小姐,我是前两年被你们救下的渔民老周啊!那年台风把船掀了,是你们集团的搜救队第一时间找到我,还给我孙子凑了手术费……”

小姑娘怯生生地把搪瓷缸递过来,红布里裹着的是满满一缸晒干的海螺壳,每一个都被打磨得光滑透亮。“爷爷说,这是大海的谢礼。”孩子的声音细若蚊蚋,却让林悦的眼眶瞬间发热。

这样的场景,在林悦和沈逸辰执掌林沈集团的十五年里,早已成了常态。

二十年前,当刚从大学毕业的林悦拿着一份环保材料创业计划书,在滨海城最破旧的创业园里啃着冷包子时,没人能想到这个总把“可持续发展”挂在嘴边的姑娘,会和彼时刚接手家族濒临破产企业的沈逸辰碰撞出如此耀眼的火花。

他们的初遇带着点江湖气——沈氏集团的老厂房因偷排废料被环保部门查封,林悦作为志愿者去现场取样时,正撞见沈逸辰被愤怒的村民围堵。他穿着价值不菲的西装,却蹲在地上耐心听一位老农哭诉庄稼枯死的损失,最后直接从钱包里抽出所有现金递过去:“先拿去买种子,剩下的我来赔。”

就是这个瞬间,让林悦觉得这个传闻中冷漠倨傲的富二代,骨子里藏着难得的温度。后来她主动找到他,带着自己团队研发的新型过滤技术:“与其花钱罚款,不如我们合作把污染变成资源。”

那段日子,他们在堆满废料的车间里同吃同住,林悦带着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沈逸辰则顶着家族元老的压力,砍掉了三个利润丰厚但高污染的项目。有次实验爆炸,林悦为了护住样本被划伤手臂,沈逸辰背着她跑了三公里去医院,衬衫被血浸透了也浑然不觉。“值得吗?”他看着她缠满纱布的胳膊,声音沙哑。林悦却笑了:“等我们的设备能让废水变成清水,就值得。”

三年后,他们共同创立的林沈环保科技公司,真的让滨海城那条臭了二十年的黑水河重新泛起了粼粼波光。当第一群白鹭飞回河畔时,沈逸辰在漫天晚霞里向林悦求婚,戒指盒里装的不是钻戒,而是一枚用回收金属打造的素圈,内侧刻着“共生”两个字。

他们的商业版图从环保领域逐渐扩展到科技、医疗、教育,但“共生”始终是不变的信条。2018年金融危机时,同行都在裁员降薪,林沈集团却宣布“不裁一人,不降一薪”,沈逸辰甚至抵押了私人房产给员工发年终奖。“员工不是成本,是家人。”他在全员大会上说的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集团大厅的石碑上。

林悦则坚持每年拿出净利润的15%投入公益。她记得第一次去山区助学时,看见孩子们在漏雨的教室里用冻裂的手写字,回来就拉着沈逸辰成立了“暖阳基金”。如今滨海城的每所希望小学里,都有“林沈图书馆”,里面的书籍全是员工们自愿捐赠并手写寄语的。

“林总,沈总在顶楼露台等您。”秘书的提醒把林悦拉回现实。她捧着那缸海螺壳走到露台,沈逸辰正靠在栏杆上打电话,夕阳给他的侧影镀上金边。“……对,那片红树林的保护协议必须签,哪怕少赚三千万也要保住候鸟栖息地。”他挂了电话,转身看见她手里的海螺,嘴角弯起熟悉的弧度:“又收到‘大海的礼物’了?”

林悦把搪瓷缸放在石桌上,海风送来远处学校的下课铃声。“刚才财经频道的记者打电话,说我们入选了‘中国商业传奇榜’,想做个专题报道。”她靠在他身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你说,我们算不算真的做到了?”

沈逸辰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无名指上那枚早已磨得发亮的素圈:“还记得创业园那个老房东吗?他总说我们俩是‘带着菩萨心肠做生意’。昨天我去看他,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以进林沈集团为荣,因为在这里工作,不仅能赚钱,还能挺直腰杆说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

远处的海面上,几艘印着“林沈救援”字样的船只正在巡逻,那是他们去年斥资组建的海上救援队,专门负责近海搜救和海洋污染治理。暮色渐浓时,城市的灯光次第亮起,林沈大厦顶层的“共生”标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像一颗温暖的星子,照亮了整座滨海城。

有路过的市民总会指着那栋楼对孩子说:“看,那是林悦和沈逸辰的公司,他们让做生意这件事,变得像海边的阳光一样,又暖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