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正是城西普通百姓中的一户,他爹娘以前是逃难过来的,到了凛州后在这里定居下来。靠着一手泥瓦匠的手艺日子过的还算可以。
后来娶了他娘,又有了他,这日子一下子就紧巴了许多。这年头做泥瓦匠的多,这手艺好学,渐渐地,做的人便多了起来,现在的生意倒是没以前好了。
他爹和他娘省吃俭用,一直供着他读书。
李吉也算争气,考中了秀才,去了白麓书院读书。这把他爹娘可高兴坏了,当时摆了好几桌席面请亲戚朋友吃饭。
这次参与扩建造纸坊的工程中就有他爹,这是一个大活,每天管吃不说,还有不少工钱。
这次农假回来,他发现家里的房子都翻修了。
他爹跟他说是因为这次的东家大方,给的工钱多,平时还管饭,就攒了些钱下来,把房子给翻修了一下。
李吉知道这家造纸坊是同在一个书院里的林昭的哥哥开的,没想到他的家人这么厚道。他之前在学院里还帮着施茂才说过话,想起来就挺羞愧的。
不管怎么说,姜子延这个扩建造纸坊的举措,给很多人都改善了生活。
首先就是泥瓦匠,他们是建造这些房子的人,每天管吃的还有工钱拿,一拿就是几个月。意思也就是说,这几个月内不用再去辛苦找别的活儿干了。
其次就是造纸坊新招的那些工人,这些人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一批一批的进来,便于管理。
如此一来,城西很多户人家的生活都在逐渐变好。整个街道的面貌完全不一样了,看起来焕然一新。
姜子延在让人建房子的时候,还不忘提一提崔昌的名字。毕竟这位知州大人给他行了不少便利,所以他让人在人群里还夸赞了一下他。以至于后来崔昌再到城西视察民情的时候,许多老百姓都给他送吃的,感念他的仁慈与善良,纷纷夸他是个好官。
对于当官的来说,名利二字最为重要。而对于崔昌这种想在朝廷中做一番事业的人来说,名声是远远大于利益的。
他没想到顺手帮了姜子延一个忙,他竟然还帮他宣扬了名声,心里对他的印象更加好了几分。
农假放的时间长,林昭也从书院回来了。不过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跟着岑夫子学习,而姜子延就更忙了,两个人很少能见面。
姜子延之前在青平镇的地界买的几亩地也到了收成的季节,他抽空回去看了一眼,刘富田将庄子管理的很好,这几亩地里面所有的旱田姜子延让人几乎全部种了茶叶,剩下的自然还是种的麦。
他可以买粮食吃,但这些种地的佃户没粮心里可不踏实。所以他还是留了一些地专门种麦子。
至于那两亩沙田,他今年让人种了西瓜。这里的西瓜长相不大,籽也多,但姜子延种西瓜不是专门拿来吃的,而是专门让他们供给茶话坊做西瓜汁用的。
回来的时候又顺便去看了下宴江南的生意,徐掌柜很会经营,不过主要还是因为姜子延给的菜谱好,每天都有大量的客人来这里吃饭。
楼上的包间也派上了用场,县城里经常有富户人家的少爷小姐们过来用餐。
除此之外,宴江南还对外承包筵席,谁家有喜事了都喜欢来这里包桌请客,生意十分红火。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造纸坊,扩建完成之后没多久就已经投入了使用。
招来的大批工人每个人都签字画押签了契,算是正式的合同工,每月工钱都按时发放。
如今,城西的人们都以能够到姜记造纸坊工作为荣,谁家串门子要是说起来家里的谁谁谁在那里工作,别人都羡慕极了。
今年八月便是秋闱,也就是大魏朝一年一度的乡试。本来大魏朝的科举考试是三年一次,但由于前两任皇帝重武轻文,朝堂上文官稀少,而国家又百废待兴。
所以这一任皇帝上任后,便开设了恩科,将科举考试改成了一年一次,具体什么时候恢复三年一次,就要看朝堂上的光景了。
所以说这几年的学子是赶上了科举的好时候,能够多几次考试的机会。
林昭还有同宿舍的陈勉以及杨肃都没有下场参加,毕竟才在书院学习了一年,都想着在巩固巩固,明年再下场考试。
所幸他们所在的凛州府城就是乡试的考点,不用像外地人一样,光在路上赶考就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直接到府城考试就行了。
三个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等明年这个时候再下场考试,争取一举中的。
他们三个都没下场,但书院里他们一届的学子们几乎都下场考试了,后来林昭听陈勉提过一嘴,说是施茂才也去参加考试了,只不过令所有人都很意外,他竟然落榜了。
林昭并不在意施茂才有没有考上,明年他也要下场,无关的人不值得他浪费精力去关注。
虽然是放假时间,但对于学习也不能放松,十年寒窗苦读,一次不成就得多花一年的时间准备,不是所有人都耗得起的。
林昭把全部身心几乎都放在了读书上面,平时很早就起来读书学习,晚上有时候挑灯夜读,很是辛苦。
杨肃家中还有些薄田,农假放假回家他还得回家干活,作为一个大男人,不能什么活都不干,全部都丢给父母兄弟。
而陈勉家中是开个药材铺的,他家的产业大,又是家中老小,最得他祖父宠爱。平时他虽然贪玩,但这个时候也知道奋起读书。
这一年姜子延过得十分忙碌,造纸坊的生意越来越好,跟朱秉良的合作也十分顺利。
靠着姜记造纸坊供的纸,朱家的书铺纸铺迅速在江南占有了一大片市场,盈利十分可观。
素笺和花笺纸的名声也传遍了江南,尤其是花笺,江南读书人众多,更别提还有很多风流才子了,他们犹爱使用花笺作诗写信,觉得别有一番风情在其中。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年末。
这个年过的十分热闹,不仅徐掌柜来给他拜年,递交这一年雁江南酒楼的盈利,青山也拿着超市铺子的账本来给他拜年了。
姜子延在城中一家很有名的酒楼亲自摆了一桌宴席招待,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吃了个饭。
吃过饭后姜子延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大红包,说是他们应得的年终奖。就连张虬和冯轲都有。
徐掌柜悄悄拆开红包看了一眼,里面竟然有一张一百两的银票,顿时心花怒放。没想到年底来给东家报个账竟然还能得这么一大笔钱。
他们来了之后就住了一晚,毕竟是过年,家中还有人等着,便又匆匆赶回去了。
于是又到了年末盘点算账的时刻。
今年造纸坊扩大规模花了不少钱,他之前攒的所有钱全都砸进去了,后半年才堪堪回本,纯利润大概只有三千两左右。
青山拿过来的有超市铺子赚的钱,还有佃户们上交的租子,镇上那个造纸坊盈利的钱也都算在了超市铺子里头,差不多有五千两左右。
剩下的便是宴江南酒楼了,酒楼的帐和茶话坊这个奶茶店的账是分开的。酒楼在这一年里的利润十分可观,竟然高达三万两。
最令姜子延惊讶的就是这个奶茶店了,冬天卖热饮,夏天卖冷饮,一年四季不间断,这一年的纯利润竟然有一万两,都赶得上酒楼的三分之一了。
这么算下来,这一年下来,他大概赚了四万八千两左右。现在造纸坊已经回本了,明年开始能赚的更多,他可以拿着这些钱投资别的东西了。
大年夜姜子延拿了很多好东西去了岑夫子屋里,感谢他一直以来对林昭的教导。他还扯了几匹新的布给韩毓秀,说是让他方便给孩子做衣服。
小孩皮肤娇嫩,布料太差,外面的皮肤磨的多了不好,所以他选的布料都是十分光滑柔软的,有几匹都是大红色的布料,上面印着福字花样,样式新颖,一看就很贵。走的时候还专门给她的儿子发了压岁钱。
岑夫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姜子延做事面面俱到,很难不赢得别人的好感。
姜子延和林昭这边都没有什么亲戚要拜访,和去年一样,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了个年。
年后的日子飞快,一眨眼便到了八月,又是一年一度的秋闱。
八月的天十分炎热,跟之前府试差不多,不过考试时间错开了,府试考放榜后过几天才是秋闱。
陈勉本家不在府城,从他们县里赶过来差不多要四五天,他没有提前在府城找客栈,因为这次外地来考试的学子很多,客栈几乎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被订满了。
杨肃也是一样的情况,他家里还不是县城的,从他们村子出发赶到府城差不多要花半个月,考试期间想要住个好点的地方怕是没有了。
见这种情况,林昭特地邀请他们到家里住,如今张虬不在姜宅住,东厢房还有空房间,他们三个住在同一个地方,也方便的讨论试题。
陈勉和杨肃都答应了,到时候直接过来,考试期间就住在林昭家里。
陈勉家里人一听他有这些打算也放心了许多。出门的时候特地给他备了一百两银子,说是虽然住在人家家里,但凡是需要花钱的地方,不能让人家出钱。
话语间提醒他要多和这两位同窗多多交往,毕竟人家学问都不差,若是以后都考中了,在官场之中也是一个助力。
陈勉自然也明白这些,同窗两载,他们三人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情谊还是十分深厚的。
赶在八月中旬两人到了府城,照着林昭给的地址,他们一路找过去,十分顺利的找到了葫芦巷。
进了巷子随便问了一个正在外面纳凉的大婶,就知道了林昭的住处。
说来也巧,陈勉和杨肃也就是前后脚到的,陈勉虽然比杨肃离府城近,但他没有杨肃出发的早。
杨肃怕路上耽搁时间,提前出发了好几天,正巧跟陈勉在同一天中午到达了葫芦巷。
姜子延知道林昭有两位要好的同窗要住过来,特地让孙妈妈提前收拾好了房间,房间装饰的清雅别致,桌子上还插着一束新鲜的挂花,迎面而来的清香令人心情舒畅。
房间里的书案上也都放置着笔墨纸砚,准备的十分齐全。
陈勉和杨肃到了之后姜子延十分热情的招待了他们。考虑到他们舟车劳顿,吃过饭后他便让林昭带他们回房间休息了。
等他们二人到了房间后,看到房间布置的如此清雅别致,心里十分惬意。
陈勉一边夸着房间多么多么好,一边羡慕道:“三弟,你哥哥也太好了吧!竟然布置得这么周到,连笔墨纸砚都给我们准备好了。
你看看桌上这一摞素笺还有花笺,也就是你们家开造纸坊的,不然搁谁家都没这么大气,一下子拿出这么多好纸给我们用。”
杨肃本来话就不多,此时心里也是感激的,他抱拳说道,“替我们谢谢你哥哥,有劳他费心了。”
林昭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说道:“不用客气,缺什么就告诉家里的下人。”
其实姜子延和陈勉的家里人想法一样,林昭平时性子就清冷,话也不多,能让他开口请到家里一块住的同窗,那关系一定不是一般的同窗可比的,他肯定是要花些心思招待的。
等以后林昭考中然后步入了官场,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助益。
既然他们都住到了林昭家里,那自然这吃住都是免费的,就算他们愿意给钱,林昭定然也是不要的。
所以陈勉和杨肃也不拘泥于这点钱财了,反而是一心专注复习,争取他们三人都能考中,以后同朝为官,还能互相照应。
知道他们要用功读书,每日的饭菜姜子延让孙妈妈做的都十分丰盛。读书要花费大量精力,吃的好才能把营养补到位。
距离考试还有十几天,他们三个人吃饭都在一起,并不和其他人一块儿吃。
每日他们的生活都是只有吃饭和聊学问这两件事。有时候经常吃着饭就聊了起来,比如其中一个曾看过有一道题觉得十分经典,有可能会考,便会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到了后面,三个人开始相互背书默写进行文章抽查,也算是巩固一下基础学问。毕竟这些四书五经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挺多的,这些几乎都是送分题,万万不能丢掉一分。
在这复习期间,有时候岑夫子会过来一趟,给他们随机出题,当场解答。陈勉和杨肃并不认识岑夫子,而林昭在介绍时,只说这是他的老师,从刚读书开始就一直教他做学问了。
有了岑夫子在一旁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给他们模拟题目预测,三个人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十几天的复习时间过得很快,他们还未察觉,就已经到了要正式考试的时间。
虽然之前经历过县试和府试,但这乡试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试,主考官全部都是由朝廷亲自定下来的。
乡试是在本地所属州府进行,主考官大多也是当地的知州或者知府担任,仅有些个别的朝廷会钦定其它人选来负责。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姜子延在他们考试前,特地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好吃的,来缓解他们考前的压力。
科举考试要连着考好几天,在他们三个考试的时候姜子延也在忙着造纸坊的生意。
如今他们造纸访生产的纸已经火遍了江南,最近有好几个商行过来跟他谈生意,想要从他这里拿纸去他们商行售卖。
这些人和朱秉良不同,都想花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跟姜子延这里磨了许久,一直没谈拢。
倒是城西那一排民房有了动静。
那一排民房自建成之后仅租出去了几间,都是一些用来做铺面生意的。想要买下来的寥寥无几,毕竟城西的百姓们都穷,就算房价不贵,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大部分人觉得现在住着的房子还能住,没必要花那些钱去买新房子。
不过姜子延并不担心,现在卖不出去只是暂时的,等以后城西发展的越来越好,这地段也就会越来越贵,到那时,那些民房的价格可就不是现在这个价了。
今天韩愚过来跟他说有人要买城西的民房,而且一开口就要三间。
姜子延不放心让别人过去谈,便打算亲自去见见。
和他想象中的有些不同,本来他以为一下子要买三间民房的人,应该是个有钱人。
然而到了之后他才知道,对方只是一对外来的小夫妻。因为家里人不支持,他们是私奔出来的。从外地过来,想要做些营生。
看了好几个地方,又盘算了一下手中的银钱,他们打算买下这几间民房。
一间用作卧室,一间用来开铺面,还有一间用来做会客或者吃饭的地方。
这小夫妻会一门祖传的手艺,叫瓦罐煨汤。只要有手艺,在他们是饿不死的。
看中这里的民房也并不只是因为价格便宜,他们观察过了,这里的人流量很大。尤其是附近有一个很大的造纸坊,在里面做工的人很多。
平时有一些人不想吃大锅饭的话就会选择出来吃顿好的,这些都是他们潜在的客人,店开在这里不怕没生意。
不得不说,这小夫妻眼光十分独到,价格方面讲了十两价,双方就愉快的达成了协议。
还有一部分人一直处于观望状态,毕竟新盖的房子,一直都没什么人买,少不得有人怀疑房子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如今一看有人一口气买了三间,便有人忍不住也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