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35集:学堂的新校舍(2 / 2)

夜色渐深,学堂的灯还亮着,新先生在藏书室里整理竹简,阿砚在旁边帮忙,把《仓颉篇》和楚地的旧诗集放在一起。窗外的风掠过桃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跟着念书上的字。突然,新先生想起白天阿豆说的话——“河堤护着家,学堂也护着家”,他笑着摇摇头,在竹简上写下一行字:“学堂不是护家的方框,是种家的禾苗,孩子们是苗,书是土,民生是雨,浇着浇着,就长成了大秦的根基。”

这时,系统提示轻轻弹出:“楚地学堂新校舍投入使用满一月,学堂入学率稳定至90%,新增贫困学童23人(含阿豆等),藏书量增至600卷(含咸阳调拨300卷),学生课堂互动率达100%,学习兴趣度提升至98%。‘乡村教育普及’模板正式解锁,核心机制为‘官府统筹+村民参与+助学保障’,咸阳拟在全国12郡推广该模式。”

提示消失时,窗外的铜铃被风碰了一下,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像是在应和藏书室里的竹简声。新先生抬头看向窗外,月光落在桃树上,把枝叶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行写在土里的字——那是楚地的未来,是大秦的明天,正从这新校舍的书声里,慢慢长出来。

转天清晨,天刚亮,学堂的门就被推开了,阿豆背着书包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个煮熟的鸡蛋:“先生,我娘让我给您带的,说您教我们读书,辛苦。”新先生接过鸡蛋,看着阿豆冻得发红的耳朵,突然想起去年冬天,这孩子还在田里捡稻穗,而现在,他站在新学堂的门口,眼里满是期待。

不一会儿,孩子们陆续来了,阿瑶带来了自己画的稻田图,要贴在教室的墙上;阿虎带来了市集上买的麦芽糖,要分给同学们;还有个孩子带来了爹做的小木刀,说要保护学堂。新先生看着孩子们,突然觉得,这新校舍最珍贵的不是青砖黛瓦,也不是满室竹简,而是这些走进来的孩子——他们是楚地的芽,是大秦的苗,而学堂,就是让他们扎根、生长的土。

上午的算术课上,新先生教孩子们数米粒,阿豆学得最快,因为他以前帮着娘数过稻穗;下午的手工课上,孩子们用竹篾编小篮子,阿虎编得最好,因为他跟着爹编过菜筐。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把编好的篮子送给张阿伯,说要帮着装新米;把画的稻田图送给李婶,说要感谢她织的书包。

张阿伯拿着小篮子,笑得合不拢嘴:“这篮子编得好,装米不漏,比我编的还强。”李婶看着稻田图,眼圈发红:“这画里的稻穗,跟我家田里的一模一样,孩子们有心了。”秦斩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乡村教育普及”不是一句口号,是孩子们学会了感恩,是村民们感受到了温暖,是楚地的民生,在书声里一点点变得更扎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桃树和李树长出了花苞,藏书室的竹简又多了几十卷,孩子们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阿豆能帮着张阿伯算收成了,阿瑶能给阿禾读医书了,阿虎能帮着爹写账本了。新先生看着孩子们,突然觉得,自己教的不只是字,是让孩子们懂得,读书不是为了离开楚地,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楚地;不是为了忘记楚地,而是为了让楚地的好,传遍大秦的天下。

有一天,咸阳的使者来了,要去学堂考察。使者走进教室时,孩子们正在读《仓颉篇》,声音整齐响亮;走进藏书室时,看到竹简码得整整齐齐,还有孩子们写的字贴在墙上;走进院子时,看到桃树和李树开了花,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花毯。

使者看着这一切,对秦斩说:“这学堂办得好,比咸阳的学堂还热闹,还贴心。楚地的孩子懂感恩、会做事,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秦斩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先生教得好,是村民支持得好,更是孩子们愿意学。楚地的民生,从来都是大家一起扛的,教育也一样。”

使者离开时,孩子们把自己编的小篮子、画的画送给使者,说要让咸阳的人知道楚地的学堂。使者接过礼物,感动地说:“我会把这些带给陛下,让陛下知道,楚地的学堂,是大秦最好的学堂;楚地的孩子,是大秦最好的孩子。”

系统提示再次弹出:“楚地学堂获咸阳官方认可,‘乡村教育普及’模板在全国12郡推广,楚地学堂成为‘天下学堂典范’。截至目前,楚地学堂入学率达92%,学生识字率达85%,村民对教育的支持率达100%,楚地文化认同感与大秦归属感同步提升,民生凝聚力指数再创新高。”

提示消失时,院子里的桃花和李花又落了几片,新先生看着飘落的花瓣,突然想起刚建校时的样子——那时青砖还是冷的,竹简还是新的,而现在,青砖上沾了孩子们的脚印,竹简上记了孩子们的笔记,整个学堂都透着暖。

他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突然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楚地有学堂,学堂有书声,书声里,是大秦的根。”孩子们跟着念,声音脆生生的,飘出教室,飘出院子,飘在楚地的田野上,飘在大秦的天空下——那是楚地的希望,是大秦的未来,正从这新校舍的书声里,一点点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