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这时也打开了药箱,从里面拿出草药:“老伯,您淋雨受了寒,我给您煮碗驱寒汤。还有这位小哥,脚被石头划破了,得先消毒包扎,不然要发炎。”
阿禾则蹲在一旁,帮着农夫们整理被冲散的农具,还从医箱里翻出干净的布条,给孩子们擦脸上的泥:“别怕,等稻子长出来,就有饭吃了。”
官差站在一旁,看着秦斩挽着裤腿在田里帮着划沟,张阿伯手把手教农夫泡稻种,素问在田埂上生火煮药,阿禾陪着孩子们捡麦秆编稻草人——这一切都和“救灾模板”上写的“官吏监督、民夫执行、流程报备”截然不同,可偏偏,那几个刚才还在哭的农夫,眼里慢慢有了光。
“大人,您看!”一个年轻农夫突然喊道,“这稻种泡了之后,真的冒芽了!”
官差走过去,看见陶盆里的稻种果然露了白,嫩黄的芽尖顶着水珠,像极了楚地春天刚冒头的秧苗。张阿伯笑着说:“这‘楚秋稻’耐旱耐涝,去年云梦泽发大水,补种的稻子照样收了三成,比绝收强多了!”
老汉看着芽尖,突然抹了把脸,不知道是雨还是泪:“谢谢将军,谢谢各位……咱有救了!”
那天下午,雨渐渐小了。秦斩带着众人帮农夫们修补田埂,张阿伯教他们泡种、下种,素问给受伤的人治伤,阿禾则帮着统计还能补种的田亩数。官差一开始还站在边上犹豫,后来见秦斩浑身是泥却没一句怨言,也忍不住挽起裤腿,帮着搬石头加固田埂。
“将军,”官差一边搬石头,一边小声说,“我之前总觉得,模板是朝廷定的,不能改。可今天看着这些农夫,才明白……救灾不是走流程,是救急。”
秦斩抹了把脸上的泥,笑了:“模板是为了规范,可不能让规范捆住了民生。楚地的稻种、关中的麦田,都是大秦的土地,哪分什么楚和秦?”
系统提示在这时弹出,淡蓝色的光映在秦斩眼前:“跨地域民生互助深化,楚地稻种适配关中涝田成功率达85%,救灾效率较模板流程提升35%,关中农夫满意度升至90%。检测到‘灵活救灾’模式可行性,建议纳入模板优化方向。”
雨停的时候,夕阳从云缝里漏出来,给田里的新种下的稻种镀上了一层暖光。老汉非要留众人吃晚饭,杀了家里仅有的一只鸡,煮了一锅杂粮粥。粥里飘着楚地带来的稻花香,吃在嘴里,暖在心里。
“将军,等稻子熟了,我一定挑最好的,送到咸阳给您!”老汉端着粥碗,眼里满是感激。
秦斩接过碗,喝了一口:“不用送我,留着给孩子们吃。等下次来,我还想看看您这田里的稻子,长得有没有楚地的壮实。”
第二天清晨,队伍重新出发。马车驶过修补好的田埂时,秦斩看见农夫们正弯着腰,在田里补种稻种,朝阳洒在他们身上,像一幅活的民生图。官差坐在马车上,手里拿着笔,在“救灾模板”的空白处写着什么,秦斩凑过去看,只见纸上写着:“楚地稻种可补关中涝田,民生互助不分地域,流程可优化……”
“将军,”官差抬起头,眼神里少了之前的刻板,多了几分坚定,“到了咸阳,我想把这次的事禀报上去。或许,楚地的‘活典范’,真能让模板变得更有用。”
秦斩点了点头,望向远处的咸阳方向。马车轱辘碾过泥泞的路,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像连接楚地和关中的纽带。他知道,这次赴咸阳的路,不仅要带去楚地的民生记录,还要带去这片泥泞里长出的道理——典范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死规矩,是长在土里、活在人心里的民生智慧,是楚地的稻种能在关中发芽,是秦楚的百姓能在暴雨里携手,把绝境种成希望。
风里渐渐有了咸阳的气息,可秦斩的鼻尖,还留着昨夜那碗杂粮粥的稻花香。他摸了摸怀里的记录册,在扉页上添了一行字:“雨跨秦楚,稻种为桥,民生无界,典范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