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40章 友聚(1 / 2)

冬日上午,太平胡同。

雪后的太平胡同,路面被踩实成一条灰白的带子。

两旁低矮的房檐挂着冰溜子,在清冷的阳光下闪着微光。

与光字片类似,这里的街道也拓宽了不少,拆了对面几间摇摇欲坠的老房,露出了后面刷着新灰浆的墙面,看着齐整了些。

周秉昆和郑娟并肩走着。郑娟穿着新做的碎花棉袄罩衫,围巾裹得严实,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脚步轻快。她指着不远处:“看,昆儿,就是那两间,带新窗框的。”

郑家的变化不小。原本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如今并排连成了两间,新砌的青砖墙基,糊着白灰,窗户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贴着郑娟过年时剪的红窗花。

推开刷了新漆的木门,屋里暖烘烘的,烧得挺旺的炉子驱散了寒气。

“妈!光明!”郑娟扬声喊道。

郑母正坐在炕头,就着窗外的亮光纳一双厚实的鞋底。

听见声音,她抬起头,脸上绽开慈祥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娟儿!秉昆来啦!快上炕暖和暖和!”

她的气色比几年前红润许多,早年因过度劳累佝偻的腰背似乎也挺直了些,说话中气也足了。这几年清闲下来,吃喝不愁,身子骨硬朗了不少。

“婶子。”周秉昆笑着应道,把手里提着的两包点心和一块深蓝色的厚实布料放在炕桌上,“给您带了点心和布,天冷了,您和光明做身厚棉袄。”

“哎呀,又破费!你们能常来看看,比啥都强!”郑母放下针线,连忙下炕要倒水。

“妈,您坐着,我来。”郑娟麻利地拦住母亲,去拿暖水瓶。

这时,里屋门帘一掀,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的少年走了出来,是郑光明。

十三岁的少年,身量抽条了不少,脸上褪去了孩童的稚气,多了几分书卷气。他手里还拿着一本摊开的初二物理课本。

“秉昆哥!姐!”光明推了推眼镜,声音清亮,带着见到亲人的喜悦。

“光明,看书呢?”周秉昆打量着他,眼神里带着赞许。他知道光明学习刻苦,四年里连跳几级,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这在太平胡同都是独一份。

“嗯,下周期末考试了。”光明有些腼腆地笑了笑,把书小心地放在炕沿。

“好小子,有出息!”周秉昆用力拍了拍光明的肩膀,“好好念,以后能推荐上大学,给咱争光!”

光明用力点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

郑娟张罗着午饭,是热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贴了一锅金黄的玉米饼子。饭菜虽简单,但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得格外香甜。

郑母不停给周秉昆夹肉,絮絮叨叨说着街坊邻居的变化,谁家儿子进厂了,谁家闺女嫁人了,言语间充满了对眼下安稳日子的满足。

周秉昆和郑娟安静地听着,偶尔应和两句,屋里弥漫着一种平淡却踏实的暖意。

饭后,又陪着郑母说了会儿话,周秉昆和郑娟才起身告辞。郑母一直送到院门口,拉着郑娟的手,又嘱咐周秉昆:“秉昆啊,娟儿跟着你,我这心就放肚子里了。你们好好的,比啥都强。”

“放心吧,婶子。”周秉昆郑重地点点头。

下午,周家小院比过年还热闹。新扩的堂屋里,炉火烧得旺旺的,大家挤坐在炕沿和长条板凳上。

桌上摆满了瓜子、花生、冻梨,还有孙赶超带来的两瓶散装白酒和肖国庆拎来的一包难得一见的麦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