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87章 丘春晓的风采藏不住(1 / 2)

县礼堂的木门被推开时,午后的阳光正斜斜地淌过主席台,在红色的幕布上投下窗棂的影子。杨澜生走进来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大半的人,东山的老周叔正和南坡的李婶比划着什么,嘴里念叨着“丹参的行距得留够三尺”,角落里几个年轻媳妇抱着孩子,手里还攥着皱巴巴的土地承包证。

“杨医生来了!”有人喊了一声,喧闹声顿时低了半截。农户们纷纷转过头,眼里的期待像晒了一上午的麦粒,饱满得快要溢出来。杨澜生笑着点头,目光扫过全场——大概来了两百多人,比报名时还多了些,后排甚至有人搬了小马扎,显然是闻讯赶来的。

“哥,这边。”管芳在主席台侧边朝他招手,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资料,“春晓姐正在试麦克风,蒋书记刚到,在后台打电话呢。”

杨澜生走过去,只见丘春晓站在主席台上,正对着麦克风轻轻吹了口气,“喂”了一声,声音透过音响传出来,清晰得带着点回声。她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戴着块简单的电子表,丸子头比早上更整齐些,碎发都别在了耳后,脸上没施粉黛,却比那天在诊室里更显精神。

“怎么样?”她转过身,眼里带着点紧张,指尖无意识地抠着讲台边缘。

“挺好,声音清楚。”杨澜生递给她一瓶水,“别紧张,就像跟家里人聊天一样。”

丘春晓接过水,指尖触到冰凉的瓶身,深吸了口气:“我练了一早上,爷爷说‘对着镜子讲十遍,就不怕人多了’。”她低头看了眼讲台上的稿子,纸页边缘被摩挲得有些发卷,显然是反复看过的。

这时,蒋迪从后台走了出来,身上的西装外套换成了件米色的风衣,更显得身姿挺拔。她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走到杨澜生身边时,低声说:“刚接到罗市长办公室的电话,启动仪式定在下周三,到时候他会来。”

“陶中凯那边……”

“他的基地也在邀请名单里。”蒋迪的语气平静无波,“各凭本事展示,正好让市长看看咱们平原县的活力。”她拍了拍杨澜生的胳膊,“准备开始吧,农户们都等着呢。”

下午两点整,管芳敲响了台前的铜铃,喧闹声瞬间平息。蒋迪走上台,手里的笔记本轻轻放在讲台上:“乡亲们,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中药种植合作社的事……”她的声音清亮,带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几句话就把合作社的意义讲得明明白白,没有半句官话,听得台下的农户频频点头。

杨澜生站在侧台,看着蒋迪侃侃而谈的样子,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县委会议室见她,她也是这样,几句话就把复杂的政策拆解成农户能听懂的家常话。这位女书记最厉害的本事,就是能把“官”和“民”的距离拉得很近,像田埂上的水渠,让政策的活水顺畅地流到地里。

“身让出位置,朝丘春晓做了个“请”的手势。

丘春晓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时,脚步比刚才稳了许多。她没有立刻看稿子,而是先朝台下笑了笑:“我是堤上镇的丘春晓,爷爷是丘东明。可能有些叔伯认识我,小时候总跟着爷爷去山里采药。”

这话一出,台下顿时有了些小声的议论——“是丘老医生的孙女啊”“那丫头小时候我见过,跟着爷爷背药篓”。陌生感一下子消了大半,连后排抱着孩子的媳妇都往前凑了凑。

杨澜生在心里暗暗点头,丘春晓这招“认亲”用得好,比直接讲章程要贴心得多。他瞥了眼身边的蒋迪,见她嘴角也带着点赞许的笑意,显然也是这么想的。

“合作社的规划,分三步走。”丘春晓翻开稿子,声音比刚才更稳了,“第一步,咱们先把育苗基地建起来,用韦家提供的良种,技术员手把手教大家种;第二步,统一修水渠、建仓库,保证药材能种得好、存得住;第三步,联系药厂和药店,让大家的药材能卖上个好价钱……”

她讲得条理分明,时不时抬眼看看台下,遇到有人皱眉,就停下来用土话解释:“比如这‘保底收益’,就是说不管当年行情咋样,合作社都保证大家每亩地至少能拿到五百块,行情好的时候再多分,就像给庄稼上了道保险。”

老周叔在台下喊了一声:“春晓丫头,那土地入股咋算?我家那三亩坡地,能占多少股?”

丘春晓笑了笑:“周叔,坡地也算数,不过得先改良土壤,合作社请了专家,说种连翘最合适,耐旱。您那三亩地,折算下来能占两股,年底分红的时候,一股能分多少,就看咱们的连翘卖得咋样了。”她拿起讲台上的表格,“这里有详细的折算标准,散会后大家可以去管芳那里看。”

杨澜生看着她应对自如的样子,忽然想起那天在她房间里,她还红着眼问“怕做不好”,短短几天,竟像换了个人似的。这大概就是“责任”的力量,像给禾苗施了肥,噌噌地往上长。

讲完规划,丘春晓把话筒递给蒋迪,自己走下台时,额角沁出了层薄汗。管芳赶紧递过纸巾:“春晓姐,讲得太棒了!比我练了十遍的都好。”

丘春晓接过纸巾,笑着擦了擦汗:“腿都软了。”她看向杨澜生,眼里的光亮晶晶的,像在求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