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5章 点石(2 / 2)

杨东沉默。

他早该想到的——父母这一代人,习惯了节俭,哪怕他现在随手能变出金山银山,他们也依旧守着老旧的生活方式。

杨母端着一碗热粥过来,递给他:“你有钱就自己留着,别总想着我们。”

杨东低头喝了一口粥,是小时候的味道。

他忽然意识到,父母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物质上的改善,而是这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安稳。

最终,杨东没再坚持。

但他也没有按摩椅被收进了储物间,他还偷偷在父母的床垫下刻了个“安神阵”,让他们每晚睡得踏实些。

别墅的合同他也没退,只是暂时搁置,心想:“等他们真想换环境时再说。”

19:45分,杨东的手机震动,银行发来短信——账户余额:12,045,328.57元。

他看了一眼,锁上屏幕,继续陪父母看起了八点档的电视剧。

暮色沉沉,老式挂钟的钟摆轻轻摇晃,发出规律的“嗒嗒”声。

杨东将两个沉甸甸的保险箱放在父母卧室的床底下——一个装满了金条,另一个塞满现金。

二十块标准金锭每块500克,表面用障眼法掩盖了仙纹,看起来与普通黄金无异。

一百万现钞,分装成三十捆,每捆用超市塑料袋裹着防潮。

杨母攥着洗得发白的围裙角从厨房跑来,沾着面粉的手指悬在钞票上方:“东子你老实说...”她突然压低声音,“是不是抢银行了?”

“妈!”

杨东哭笑不得地抓起两捆钞票,新钞的油墨味混着床底樟脑丸的气息,“这些都是正经来路的。”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兜里摸出刘大福手写的收购凭证,皱巴巴的纸条上还沾着五金店特有的铁锈味。

老挂钟“铛”地敲了半声,隔壁传来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杨母的视线在纸条和金砖间来回游移,最终叹了口气:“那也不能塞床底啊,招老鼠...”

“缺钱了就去找五金店的刘大福,他实在,不会坑人。”

杨东把刘大福的名片压在父母床头柜的玻璃板下

杨母掀开床单看了一眼,皱眉道:“你这孩子,弄这么多钱放家里,招贼咋办?”

杨东笑了笑,指尖在门框上画了道隐匿符:“放心,除了你们,没人看得见这箱子。”

杨父蹲下来摸了摸保险箱,金属的凉意透过掌心。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叹气:“我们一辈子省吃俭用惯了,你突然留这么多钱……”

“爸,”

杨东打断他,“以前是儿子没本事,现在不一样了。”

他打开冰箱,指着里面吃剩的咸菜和半碗隔夜豆腐,“从明天开始,想买什么就买,别舍不得。”

杨母拿起一捆钞票捏了捏,百元大钞的油墨味混着旧床单的樟脑丸气息。

她犹豫道:“可街口菜市场的王婶,白菜卖我永远比别人便宜五毛……”

“那就照常去买。”

杨东把父母搀到沙发上坐下,“这些钱不是要你们挥霍,是让你们知道——”

他指了指屋顶漏雨的痕迹,“下次再漏水,直接找人来翻修,别自己爬梯子补了。”

保险箱底部压着一张便签纸,上面是杨东用真元力写下的字迹(只有父母能看清):“若遇急事,对箱子说‘东子回来’,钱能变多。”——其实是他留的一缕分神法宝。

隔壁传来新闻联播的片头曲,杨父习惯性摸出记账本,又默默放了回去。

杨父突然弯腰从箱底抽出一叠钞票,指腹摩挲过纸币边缘。

这个动作让杨东想起三十年前,父亲也是这样数着他第一份工资的。

“修房顶的钱有了。”老人突然说,抬头看了眼天花板的霉斑,他顿了顿,又抽出几张红钞,“顺带...给厨房安个抽油烟机。”

杨东鼻子一酸。

他看见父亲说这话时,右手无意识摸着腰间开裂的人造革皮带——那还是自己上大学时买的便宜货。

杨母突然把围裙往沙发上一甩:“今天不做饭了!咱下馆子去!”她踢开掉漆的塑料拖鞋时,鞋底还粘着早上菜市场讨价还价沾上的烂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