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长谬赞,这份奏疏弟子不过是拾人牙慧,乃是兵科给事中李己李给事中的想法。”
“李己?”
苏泽记得这个名字,这些日子兵房协助内廷处理军务,李己这个兵科给事中帮了很大的忙,纠正了几个有误的命令。
上次李如松的那堆奏疏,李己也给出了不少有用的修改意见。
他在皇帝心中都挂了号,是如今内廷中军务领域的专家。
这李己还真是个人才啊。
“既然如此,为何没有李己的署名?”
李如松连忙道:
“李给事中不贪图虚名,还要帮学生在科道疏通关系,弹压科道的反对声。”
苏泽点头,这样一来李如松的奏疏阻力会不少。
“其他都没有问题,不过有一点,总参谋部选拔军官,重点是什么?”
李如松茫然道:
“当然是军事了。”
苏泽摇头道:
“普通参谋,重视军事自然没错,但是你所在的作战司,乃是总参谋部的大脑,如果只以军事选拔人才,那就不妥当了。”
“本官以为,身为总参谋部的高级参谋,当以政治优先。”
政治优先?
这下子李如松傻了。
苏泽道:
“兵者,国之大事也。”
“军事,就是政治的延伸。”
“身为高级参谋,如果不懂政治,如何能做好军事上的规划?”
苏泽这样的忧虑,也不是无的放矢的。
苏泽的这套最高军事指挥系统,其实抄的是原时空拿破仑发明,经过普鲁士改革后的参谋制度。
总参谋部的设置,更是几乎照抄了毛奇改革后的普鲁士总参谋部。
众所周知,毛奇时代的普鲁士总参谋部,就是以军事为军官教育的第一要务,毛奇理想中的参谋,就是完全专注于军事的专业人才。
这套制度,给一战前的普鲁士带来了极高的军事效率,也让普鲁士军队成为欧陆最专业的军队。
但与此同时,普鲁士总参谋部,只注重军事却不重视政治,让普鲁士的战争机器,变成了一个鲁莽的巨人。
总参谋部的所有计划,都是为了战争而制定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战胜。
在俾斯麦还能担任首相的时候,尚能控制住总参谋部,可等到俾斯麦失去全力,整个普鲁士的最高指挥系统中,在没有一个能进行政治考量的人,最终在穷兵黩武的路上一路狂飙。
只强调军事,却不进行政治教育,会让总参谋部变成军国主义的机器,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高级参谋不仅要精通军事,也必须要有政治素养。
任何军事行动,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这本身也是必须的。
苏泽道:
“除了军事之外,再加入一条有关时政的考题,题目就是近期的局势。”
“不要求答题多好,但是也要作为考察的内容,至少那些完全不理解政治的人,不能加入总参谋部。”
“此外也不是考试就行了的,高级参谋还需要组织进修班,定期返回武监学习最新的知识。”
苏泽又道:
“改完之后,你直接上书,若是遭到的反对太大,本官再上书附议。”
——
果然和苏泽预料的那样,这份《总参谋部作战司见习参谋考选章程》,送到内阁之后,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大家都是文官,自然明白通过考试选拔高级参谋意味着什么。
但是四位阁老,也有各自的想法。
首先是高拱。
通过考试选拔精通军务的参谋,这是符合他的一贯实学主张的。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这是高拱总结出来的实学在施政领域的纲领。
在这个纲领下,通过考试选拔合格的参谋人才,这也是符合高拱施政理念的,他自然不愿意反对这件事。
让拥有专业技术的参谋去总参谋部,总比塞进一堆关系户好吧?
张居正的想法就比较纠结了。
他也不担心总参谋部坐大的问题,现在内阁的权利也很大,而且自己这帮阁老们,如果连一帮刚毕业的武监生都镇不住,那也完蛋了。
这至少不是现在张居正需要考虑的问题。
张居正看了一眼赵贞吉。
这些日子,因为西北战事的缘故,内廷开始统领军队。
内阁之中,只有赵贞吉最精通军务,所以经常被皇帝留宿在宫中。
赵贞吉手下有兵房辅助,再加上总参谋部协助内廷处理军务,这让赵阁老出了不少风头。
众所周知,权力的大,和部门大是成正相关的。
人少的部门不一定不重要,但是人多的部门一定重要。
阁臣的权力大,和各自分管的部门大也是相关的。
张居正这个内阁次辅,分管的户部就是六部之中第一大部,所以才权力仅次于分管吏部的首辅高拱。
可赵贞吉自己在内廷,可以用内廷的名义调动总参谋部,又分管协调兵部的工作。
如果再给总参谋部增加人手,岂不是继续加强赵贞吉的权力和地位?
而赵贞吉隐约和高拱靠近,都对户部的财政预算之权虎视眈眈。
现在高拱沉默,张居正要反对。
张居正找的理由也很巧妙:
“前几日,苏泽上奏《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要求增加水师参谋,既然总参谋部确认,就按照圣旨增补水师参谋好了,何必再用考试选人?”
赵贞吉看了一眼张居正,他自然看穿了张居正的想法。
其实按照制度设计,总参谋部是独立的机构,并不受到自己这个分管军事的阁老管理。
但现在西北开战,内阁作为内廷的一部分,代表皇帝来进行决策。
很多军事上的专业事务,就交给了总参谋部处理。
结果赵贞吉就发现,总参谋部实在是太顺手了!
大量专业的参谋,制作的表格文书非常漂亮,专业度极高,配合各种资料,让内廷能够对西北军务如臂使指。
算算时间,克虏军已经过了兰州,就要抵达嘉峪关了。
克虏军沿途进军顺利,补给也没有出问题,总参谋部的行军预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既然好用,赵贞吉自然支持扩充总参谋部的人手。
赵贞吉针锋相对的道:
“增设水师参谋,和增加作战参谋是两码事。”
“西北战事刚刚开启,嘉峪关外还有很多军情要研判,增加人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为了壮声势,赵贞吉又问道:
“诸阁老,李如松所提的考试,理应由内廷主持,也应该由诸阁老来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