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己已经脑补出来可能性。
大概是李如松去求见苏泽,苏泽让他来自己这边,以此为题考验自己。
这样一来,有可能帮着李如松解决问题,又考察了自己。
我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加入苏党!而是为了深入苏党之中,搜集苏党的情报!
李己很快就给自己找好了理由。
他看向李如松道:
“李某倒有一拙见,或可解此两难。”
李如松哪里知道,李己已经脑补了这么多的东西,他大喜道:
“还请李给事中赐教!”
李己道:
“我大明素来有以考定才的传统,既然人选太多难以定夺,那就考试好了!”
“李参谋可即刻拟定一份《总参谋部作战司见习参谋考选章程》,上奏陛下,凡荐举或自荐者,无论出身门第,皆需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用。”
李如松眼睛一亮。
大明确实有以考定才的传统。
进士考上之后,庶吉士在馆选后也要考试,才能得到翰林官员的身份。
翰林院考的,那总参谋部也能考?
但是到底要怎么考?
李如松又看向李己。
李己既然已经确定,李如松是奉苏泽之命考验自己的,立刻出了方案:
“刚刚李参谋了,总参谋部需要的是精通军务的人才,既然是这样,那考试的内容就是参谋实务。”
“首先是考察军令格式,身在总参谋部,总要能看懂军令吧?日后下方军旅,也要起草《形势报告》,公文能力首先要过关。”
“其次是算学和后勤推演,这也是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自然是要过关的。”
“最后是舆图判读与地理分析,这可以按照总参谋部最近的需要,招募熟悉某一个地区的参谋。”
李如松听完大喜,更是觉得李己的方案可行。
他又问道:
“那敢问李给事中,这考试应该由谁来主持呢?”
李己道:
“统帅之权归于内廷,当然应该由内廷主持,那也能绝了这请托之风。”
李己总结道:
“此法,一则堵悠悠众口,勋贵子弟若有真才实学,自可凭本事脱颖而出,国公府上亦无话可;若才学不济而选,其家族亦无法指摘朝廷不公,只怪自家子弟学艺不精。”
“二则,为国选材,唯才是举,确保进入作战司之人确能担起运筹帷幄之责,不负陛下与朝廷重托,亦不负苏检正建立此制之苦心。”
“堂堂正正,合乎法度,纵有微词,亦难撼动。”
李如松接着道:
“李某上书此策,李给事中能署名吗?”
我署名?
李己纠结起来。
身为文官,李己很清楚,考试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系。
考试本身不是目的,甚至很多考试的内容都不重要。
大明朝这么多读书人,有几个是真的全靠四书五经来处理政务的?
考试最大的意义,就是能通过一种筛选机制,将最出色的人才选拔出来。
这是一套人才的晋升体系。
李己其实也是有过自己的思考的。
勋贵的没,固然有外力因素,比如士大夫不断侵夺兵权,逐步建立了文臣统兵的传统,将勋贵武将排除到决策之外。
但是李己在研究这些资料的时候,也思考过一个问题。
勋贵集团的没,也和整个勋贵体系的选拔体系失灵僵化有关。
一个靠着嫡庶血脉来决定未来地位的体系,一个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未来的体系,怎么可能比得上历经层层科举,最后考出头的卷王?
勋臣和卫所制度,实在是太僵化老旧了,真正的人才难以冒头,占据上层的又多是纨绔子弟。
以上这些,也是李己在看到苏泽搭建武监体系之后,才明白的道理。
武监体系,就是一个人才选拔机制。
但武监体系的设置目标,是为了培养合格军官的。
合格军官到合格参谋之间,也就是基层指挥官到高级参谋之间,还缺乏一条晋升选拔的通道。
自己给李如松的办法,就补上了这最后一条通道。
这样一来,从学,到武监预科,再到武监、水师学堂,最后考试进入总参谋部,一条从学童到专业参谋军官的培养遴选体系就彻底完成。
如此一来,武官体系也能和文官一样,从底层直接抽取人才。
一想到这里,李己又犹豫了。
以苏泽的能力,会看不到这点?
整个武监体系,和学预科的教育体系,都是苏泽一手建立的。
恐怕在《武监教育议》那份奏疏开始,苏泽就已经做好全部的筹谋了!
自己如果跟着李如松上书,那日后史书要如何看待自己?
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
士大夫中的叛徒?
苏党门下走狗?
甚至都不要日后史书的评价,六科同僚要怎么看自己?
想到这里,李己连忙摇头道:
“这件事,李参谋就自己上奏吧。”
李己想了想,又怕李如松坚持,他又道:
“在下可以在六科中,帮着李参谋做做声势,让科道不要弹劾你的奏疏。”
听到这里,李如松大喜。
这样的奏疏,必然会引起外朝文官反应,李己主动帮着自己压制科道内的反对声,这实在是太贴心了!
这李给事中,真是个好人啊!
“李公高义!既然如此,李某先去找苏教务长商议一下,然后就上书!”
果然!李如松是苏泽派来考察自己的!
那自己这算什么?过关加入苏党了?
那苏党到底要怎么行动啊?
可李如松已经匆忙离开,回去起草奏疏了。
——
正好苏泽也在加班,李如松在写完了奏疏之后,立刻带着奏疏拜见苏泽。
看完了李如松的奏疏,赞叹道:
“能写出这样的奏疏,你在武监两年没白学!”
李如松连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