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71章 苏党传说之其二(1 / 2)

这是一份总参谋部增加人员的请示报告。

总参谋部成立以来,主要负责的都是梳理军令军制体系的任务。

特别是李如松担任主司的作战司,连续出台了有关军令军制的改革奏议,都获得了皇帝的御准,总参谋部的威望日益提高。

但是随着克虏军的调动,总参谋部又增加了新的任务。

按照苏泽的军事体系改革方案,作战指挥是归属于内廷的。

皇帝为首的内廷,负责具体的军事调动,战时内阁、司礼监、中书门下五房也归入内廷,组成决策机关。

打仗的时候,具体的后勤补给,地方协调,则是兵部的职能。

按照方案设计,打仗期间,总参谋部是没活的。

但是制度设计是制度设计,真正实行起来,皇帝还是派人向总参谋部询问具体的战争计划。

没办法,内廷这个机构,是将军事指挥权集中到了皇帝本人身上,可是隆庆皇帝本人也没有多少军事素养,让他完成一系列的军事决策也是不现实的。

而内阁之中,能够进行军事参谋的,也只是内阁三辅赵贞吉。

最多加上负责情报的司礼监、辅助赵贞吉处理军务的兵房。

打仗之后,皇帝最后还是要听取总参谋部这些专业军官的意见。

这样一来,总参谋部又多了一项临时工作。

就是按照地方上送来的《形势报告》,分析研判战局,向内廷提供决策参考,起草《作战参谋报告》。

这项工作自然也在了作战司的头上。

如此一来,人手自然是不够用了。

总参谋部的负责人,成国公徐文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向皇帝上书,请求增补人员。

就是这个增补人员,让李如松犯了难。

他看着桌子上的另外一坨山。

最大的一坨山是各军的《形势报告》,而矮一点则是候补参谋的履历。

为首的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和李如松有一面之交的沐昌佑。

除了沐昌佑之外,还有不少都是勋臣子弟,就算不是,也是背后有权贵背景的。

这些人选之所以被李如松剔出来,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武监。

李如松很头疼。

在他看来,作战参谋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军事!

可沐昌佑这种,连武监都没有读过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军事?

时至今日,军事已经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了。

这一批武监军官成为基层军官,将军事工程学带入到了军事领域。

苏泽的军事改革,对军事参谋的要求更高,自然也驱动着军队向更专业的方向改革。

别的不,安排后勤时刻表,制定战争计划,就需要相当的数学基础。

更不要炮兵这种技术性更强的兵种了。

战局推演,局势分析,这些都是要算学基础的,还需要对军事地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胜任作战司的工作。

所以李如松是不愿意将这些人招入总参谋部的,他认为这会影响到总参谋部的专业性,让政治因素影响到总参谋部的纯粹性。

但是这些人选,又不是他能够拒绝的。

比如名单第一的沐昌佑,这是总参谋部长官,定国公徐文亲自和自己打招呼的,人家黔国公府在京师人脉广大,这几天来找李如松情的就有好几拨。

李如松本来想要去拜见苏泽,请苏教务长帮忙挡住这些压力的。

但是他在作战司,也知道朝堂上关于塞防还是海防刚刚大吵了一番,苏泽的陆海并重的奏疏刚刚通过,但是皇帝也命令苏泽搞出一份发展纲要出来,这些日子苏教务长公务繁忙。

如果连这点事情都处理不好,自己岂不是辜负了苏教务长的期许?

可不麻烦苏泽,自己还能求助谁呢?

父亲远在东北,而且这种政治上的事情,恐怕父亲也很难给自己指导。

思前想后,李如松想到了一个名字!

兵科给事中李己!

这是一个李如松经常见到的名字。

凡是总参谋部的奏疏,必然会有李己上奏。

李己身为兵科给事中,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盯着李如松的奏疏查漏补缺。

在李己的监督下,李如松写奏疏的水平提高了不少,业务也更加专业。

整个作战司,最憎恶的人就是这位爱挑刺的兵科给事中了,但是李如松却觉得,这李己是自己的知己。

作战司的奏疏太过于专业,能够给李如松挑刺的人不多。

能让李如松在军事上心服口服的,大概只有苏泽等寥寥数人。

但是李己能给自己的奏疏挑刺,还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帮助李如松拾遗补缺,他也认同李己的军事能力,愿意听取他的意见。

两人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在公文上已经多次交锋,算是神交已久了。

六科给事中,都是在政治上非常敏锐的官员,李己身为资深给事中,自然比自己更懂政治。

既然自己不知道怎么拒绝这些滥竽充数的候选者,那就去请教李己好了!

总参谋部和六科一样都设在紫禁城内,李如松也有出入内阁的令牌,他很快就来到了六科廊外。

此时已经过了下衙的时间,但是六科廊和中书门下五房合署办公,此时还有很多公房都亮着灯。

李如松不敢擅闯,好在他经常来兵房公干,所以找到一个认识的吏员,请他代为通报。

六科廊内。

六科原本是比较自由的。

六科不设长官,每一个六科给事中都有独立的办案权力,本职工作也是弹劾别人,也就是没有日常的事务性工作。

业务部门的人都清楚,业务部门往往都是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闲,而且摸鱼的比例更高。

但是自从和中书门下五房合署办公之后,六科好日子就结束了。

都在一起办公,人家整日加班,你天天准点下班,领导怎么看?

内阁可就在中书廊旁边的!

近些日子,阁老们也经常加班,六科廊一半灯火通明一半熄灯,阁老们看了什么想法?

结果就是,六科也被迫跟着中书门下五房一起加班。

当然,加班和加班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