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就是在公房里熬到有人下班,有人是真的加班。
兵科给事中李己,就是真加班的那种。
上次帮着兵房,给总参谋部勘误之后,李己算是“简在帝心”了。
结果就是,凡是和国家军政有关的奏疏,皇帝都会让司礼监送到六科,让李己“看一看”。
如今西北变乱,海防塞防争论不断,有关的奏疏又格外的多。
李己“蒙受皇恩”,又不敢偷懒,只能一本一本的看。
不仅要看,还要每一本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些还需要单独上奏疏反驳。
听到吏通报,李如松要拜见自己,李己放下手里的奏疏,揉了揉酸涩的眼睛。
他和李如松算是“神交已久”,但是正式见面还是第一次。
李如松为什么要来见自己?
李己原本想要拒绝,但是又想到李如松“苏党”核心成员的身份,将刚刚到嘴边的拒绝吞了回去。
“请李参谋去会客偏厅。”
李己整理了一下官袍,来到六科边上会客的偏厅。
李如松拘谨的坐在偏厅中。
六科在大明,绝对是核心部门。
六科给事中是清流之首,在李家还没发迹的时候,科道官员经常会被外派清军,也就是对地方军队进行巡查。
那时候,一名清军御史的三言两语,就能决定李成梁这种辽阳总兵的生死。
如今他父子二人的地位不同以往,但是心中对科道言官的敬畏不减。
其实也不仅仅是李如松这么想。
科道官员虽然诸多抱怨,但实际上隆庆朝以来,科道官员的权势是与日俱增的。
考成法虽然束缚了科道官员,但是也让监督制度更加规范化。
原本科道官员经常陷入到了朝廷的政治斗争中,然后间歇性的陷入瘫痪中。
比如先帝朝的时候,先是大礼议罢黜了大部分的科道官员,然后又是轮番的内阁党争,整个嘉靖朝,六科都察院正常履职的时间都不长。
而且在嘉靖朝,科道言官都要成为党争的工具,受到背后派系力量的驱使,名声上也未必多好。
那时候的主要政治斗争也是诬陷和“打群架”,科道弹劾就会一拥而上,要么就是叩阙这种狠活儿。
但现在科道不能风闻言事,弹劾官员也要有确凿证据。
这样的结果是,科道弹劾官员更加谨慎,但是一旦上书弹劾,就很少失手,每次弹劾都会拉下至少一名官员来。
如此一来,科道的威慑力大大增加,普通官员更加畏惧科道。
而且从党争中抽离出来,科道言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监察普通官员身上。
结果就是,整个官僚系统听到科道的名声,都要肝颤儿一下。
总参谋部,作为兵科重点关照部门,李如松也是鼓起勇气,才敢踏入六科大门的。
顶着一双黑眼圈,李己踏入偏厅,他见到正襟危坐的李如松,主动上前打了招呼。
李如松略显拘谨地拱手:“李给事中,公务繁忙,冒昧打扰,还望见谅。”
李己目光锐利,语气平和的道:“李参谋客气了。你我虽未深谈,但兵科与总参谋部公文往来频繁。”
频繁的时候,李己看向李如松,显然两人并不是融洽的公文交流。
一想到和对方在公文上“激烈的争吵”,李如松也是脸红。
李如松实在没办法继续尬聊下去,只能直入主题道:
“李给事中,如今西北军情如火,克虏军已开拔,内廷、兵部、总参谋部往来文书倍增,作战司尤感人手吃紧。然……”
他微微皱眉,将手中那份写满勋贵子弟名字的名单轻轻放在案上:
“诸公所荐人选,多未入武监习得新学,于参谋实务、算学推演、舆图研判恐难胜任。”
“若仅凭门第取人,恐误军机,亦非苏检正改革军制之初衷!”
“李某为此事辗转反侧,特来向给谏请教,如何能在不得罪各方的情况下,为国择才?”
李己瞥了一眼名单,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嘴角露出冷笑。
这几个人的名字他都清楚,都是一些不愿意吃苦,但是遇到好处又要摘桃子的人。
科道在人事上有否决权,不少人都是李己多次否决的。
只是第一列的名字,治安司的沐昌佑,此人倒是在京师清流中名声很好,身为勋贵子弟,但是主持治安司的时候不畏权贵,领着治安司拆了不少权贵的违建。
今年节后,内阁通令嘉奖了治安司,今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火灾,都是治安司防火做得好。
但除了沐昌佑之外,剩下的名字就是“每次扫黄都有他们”。
李己点头道:
“李参谋所虑极是。总参谋部乃军令之中枢,非精熟新式战法、通晓后勤调度、善于运筹帷幄者不能担此重任。”
“昔日纸上谈兵之赵括,殷鉴不远。若让不谙实务者充任参谋,轻则贻误战机,重则动摇国本。”
“李参谋此来,是要我六科否决这份名单?这个倒是可以。”
李如松连忙道:
“多谢李给事中,但是这份名单能送来一次,就能送来第二次,在下也不好意思常来拜访您。素闻李给事中乃是能臣,想要求一良方,永结此难。”
李己疑惑的看向李如松。
“苏党”势大,能人辈出,还有苏泽这样的大佛坐镇,李如松为何要来问自己?
要解决这种问题,苏泽只要微微出手就行了。
李己身为给事中,本就是心思复杂的人,他进一步思考,想起有关“苏党”的传闻。
听这个“苏党”,素来只会吸收有能力的官员。
刚刚李如松称赞自己是能臣,难道这是对自己的考验?
李如松是要代表苏泽考验自己,吸收自己进入苏党?
李己心头狂震!
哪有这么考验大臣的?
李己想到这些日子,皇帝一封封嘉奖的圣旨,想到同僚尊重艳羡的目光。
加入苏党?自己能经受得住考验吗?
李己服了自己,这不是为了加入苏党,而是为了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