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668章 随时可以进行冻结(2 / 2)

“老刘,你们继续在正面战场给他施压,让他无暇他顾。”赵承平的声音,冷静而果决,“我要带人,去抄他的‘后路’。我们再去一次他的仓库。”

第二天下午,赵承平开着一辆毫不起眼的黑色轿车,载着小李和小张,再次来到了“广源建材”的仓库区。

这一次,没有了初次探访时的伪装和谨慎。他们手持联合调查组的证件,以“例行检查”的名义,要求进入。王广源虽然脸上依然挂着那副招牌式的憨笑,但眼神深处,明显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他找了个借口,并没有亲自陪同,而是派了一个看起来精明干练的仓库主管,寸步不离地跟在他们身后。

仓库里,依旧是那副杂乱无章的样子。刺鼻的、潮湿的水泥粉尘味,混合着金属的铁锈味,在空气中弥漫。

“小李,你去核对钢筋的库存数量,看和他们的出货单能不能对上。”赵承平不动声色地分配着任务,“小张,你去抽查水泥的码放区,重点看生产批号和日期。”

他用这种方式,自然地将那位紧绷着神经的仓库主管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常规的盘点工作上。而他自己,则像一个漫不经心的巡视者,缓步走进了仓库的最深处——那里光线昏暗,堆放着一些看似废弃的杂物。

他的刑侦直觉告诉他,罪证,往往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被刻意遗忘的角落里。

很快,他的目光,就被一堆胡乱码放的、已经拆开的钢筋样品吸引了。他走过去,戴上随身携带的白手套,拿起一根。入手的感觉,就让他眉头一皱——分量似乎比正常的螺纹钢要轻一些。他仔细地摩挲着钢筋表面的螺纹,那纹路粗糙、深浅不一,完全不像正规大厂流水线出来的标准产品。

他翻遍了整个货架,发现这批为数不少的钢筋,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厂家标识的钢印,更没有合格证的标签。

它们就像一群没有身份的“幽灵”,静静地躺在这里,等待着被运往某个工地,成为埋藏在地下的、致命的隐患。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小张,也传来了惊人的发现。

“赵哥,你来看!”小张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和震惊。

赵承平走了过去。小张正站在仓库最阴暗潮湿的一个角落里。那里,堆放着一大堆被丢弃的、空的包装袋。

乍一看,这些只是普通的工业垃圾。

但仔细一看,却让人头皮发麻。

这些包装袋上,赫然印着国内几家最知名的、以质量过硬着称的建材品牌——“海螺水泥”、“金隅冀东”、“华新堡垒”。字迹清晰,防伪标识看上去也像模像样。

然而,这些名牌包装袋的旁边,散落着一些没有完全倒干净的、灰色的粉末。赵承承平用手指捻起一点,放在鼻尖轻嗅,又在指尖搓了搓——那粗糙的颗粒感,那略带杂质的色泽,和他之前送检的那份不合格样品,一模一样!

一个完整的犯罪链条,瞬间,在他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了出来。

——狸猫换太子!

这家“广源建材”,根本就是一个劣质建材的“洗白工场”!他们从某些非法的小作坊,购入这些不合格的“三无产品”,然后,再利用这些伪造的、或者回收来的名牌包装袋,进行二次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符合投标要求的“优质建材”,再以高价,卖给那些被腐蚀了的项目方!

那个寸步不离的仓库主管,脸色已经变得有些煞白。他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不停地看手机,像是在给谁通风报信。

赵承平给了小李和小张一个眼神。小李立刻心领神会,走上前去,以“核对数据”为名,巧妙地将那个主管,引到了仓库的另一头。

趁着这个空档,赵承平迅速行动。他从口袋里,掏出几个早就准备好的物证袋,快速地,从那些名牌包装袋里,收集了一些残留的水泥粉末样品。然后,他又折了一小截那根没有任何标识的劣质钢筋,用布包好,塞进了自己的外套内袋里。

当他们三人走出仓库时,已是黄昏。

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工业区的轮廓,染上了一层刺目的、不祥的金色。

就在仓库门口,一辆深蓝色的、车身沾满泥浆的重型厢式货车,正发动引擎,准备缓缓驶离。

司机是一个剃着光头、眼神凶悍的壮汉。他看到赵承平一行人从仓库里出来,眼神中明显闪过一丝警惕,下意识地,将头扭向了一边。

这个微小的、不自然的举动,立刻引起了赵承平的高度警觉。

他的目光,如同鹰隼一般,瞬间锁定了那辆货车。他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动作,只是在与那辆车擦肩而过时,看似不经意地,抬起手腕,看了看表。而他手腕上那块智能手表的表盘,已经在一瞬间,悄无声息地,将那辆货车的车牌号——“冀A·K7B49”,清晰地拍摄了下来。

回到车上,小李和小张还在为仓库里的重大发现而兴奋不已。

“赵哥,这下人赃并获了!他们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欺诈,是犯罪!”

“不,”赵承平的表情,却依旧平静而凝重。他一边发动汽车,一边说,“这还不够。我们只证明了他们‘以次充好’。但我们要查的,是背后的那张‘网’。这些劣质建材,从哪里来?那个真正的‘生产源头’,在哪里?”

他一边说,一边已经将那个车牌号,发给了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的内线。

“帮我查一下这辆车。我需要它最近三个月的所有行车轨迹数据。越快越好。”

半小时后,当他们的车,即将汇入市区晚高峰的车流时,赵承平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一份加密的电子文档,传了过来。

点开文档,一张密密麻麻的、由无数个GPS定位点构成的行车轨迹图,展现在他眼前。

赵承平的瞳孔,猛地收缩了。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辆车的行车路线,充满了诡异!

它的活动时间,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凌晨一点到五点。

它几乎从不走市区的主干道和高速公路,而是像一个幽灵一样,反复穿梭于那些没有监控、路况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小路和乡村土路。

第二天一早,联合调查组的核心成员,在最保密的会议室里,再次碰头。

赵承平没有再提审计组那边令人沮丧的“财务泥潭”。他直接将那张行车轨迹图,投射到了巨大的幕布上。

“同志们,”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熬夜后的沙哑,但眼神却锐利如鹰,“我认为,我们应该立刻调整主攻方向。放弃在财务的泥潭里和敌人继续消耗。我们已经找到了他们的‘巢穴’。”

他指着地图上那个红色的标记点,一字一顿地说道:“北郊,第三水泥厂旧址。现在,我需要一支最专业的跟踪监视小组。我们要把这个‘幽灵工厂’的作息时间、活动规律,以及它究竟在晚上,都‘吃’进去了什么,又‘吐’出来了什么,给我摸得一清二楚!”

市公安局的刑侦副局长张涛,当场拍板:“没问题!我把我们支队最好的‘影子’——老冯,调给你。要人要设备,你直接开口。”

“影子”老冯,一个年近五十,貌不惊扬,走在人群里三秒钟就会被彻底遗忘的中年男人。但他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里,却藏着一只追踪了二十年猎物的、最耐心的猎鹰。

一个由赵承平亲自带队,以老冯和他的两名徒弟为核心的、四人特别行动小组,当晚,便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北郊的夜色之中。

他们的“猎物”,比想象中,还要狡猾。

第一晚的跟踪,就差点跟丢。

那辆“冀A·K7B49”的司机,有着极强的反侦察意识。他驶出仓库后,并没有直接开往北郊,而是在市区里,毫无目的地,绕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圈子。他时而突然变道,时而又在某个没人的路口,毫无征兆地停车、熄火,静静地观察后视镜。

“他在‘洗澡’,”老冯坐在副驾驶上,声音平静地通过无线电,指挥着另外两辆交替掩护的跟踪车辆,“典型的反跟踪伎俩。别急,让他洗。我们保持在两公里外,用高空监控接力,他发现不了。”

赵承平稳稳地握着方向盘,内心对这位老刑警的专业素养,钦佩不已。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跟踪,而是一场无声的、意志与技术的较量。

果然,在确认身后“干净”之后,那辆货车,才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它猛地一头扎进了错综复杂的城乡结合部小路,开始了真正的“幽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