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微微颔首,并未再追问下去,否则就太过刻意了,但暗里却搜索枯肠,将自家所知的门派一一回顾,看看是否有符合条件的。
石之轩给勾起有关全真和五岳武功的回忆,亦不禁浮想联翩。
在武技招式上,前世与今世完全是两个极端。
前世受限于天地元气的稀薄和惰性,不仅练气艰难,真气积累和恢复缓慢,而且劲气外放离体后,更难以及远,消散极快。
因而鲜有人能够修炼至内劲外放的程度不说,即使达到内劲外放程度的一派掌门,亦因劲气外放出离体的远程攻击极其耗费真元,威力与消耗也不成正比,更遑论将精神融入真气,远远的施展气机感应
所以绝大多数武者都不得不将心思聚集在招式的精妙与否上,青睐于近身搏击,由此各门各派不约而同的穷竭智力,创造和锤炼出无数奇招妙式。
可惜,恰如唐诗宋词之后,元明清三代再无此创造的诗词巅峰时代一般,武林中的各门各派在创造招式的大浪潮过去之后,后辈弟子亦不免落入坐享先辈遗泽,一代不如一代的窘境。
不怪风清扬老是鄙夷五岳弟子说:“五岳剑派中各有无数蠢才,以为将师父传下来的剑招学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
哼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人家诗句,做几首打油诗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机抒,能成大诗人么”
可惜,即使风清扬此等能够脱出独孤九剑藩篱的高明人物,亦不免为眼界所限,不知武技招式,终究有其极限。
在普及了气机感应的武林,所谓的“无招胜有招”再不足为凭
这无关乎内劲的高低,仅是时移世易,技击方式随环境不同而演化的层次性差异。
天龙的内力或许普遍比笑傲高出不止一个层次,隔空而发的掌力、拳劲、剑气等远攻劲气层出不穷。
然而同等级的高手交锋,仅凭隔空劲气相击,实则与对耗内力并无不同,亦无甚技术含量,因而若要尽快分出胜负,终究得近身搏斗。
可在近身招式的层次上,天龙与笑傲,其实是大哥不笑二哥
但大唐不同,大唐在劲气力道的强弱上,或许比天龙高不了多少,然而在招式的理论层次上,却比天龙和笑傲高出不可以道理计。
就像独孤九剑,之所以将天下绝大多数剑法远远甩在身后,就是因为它深谙人体技击窍要,以天下各门各派、各类兵刃的技击之法为根基,反推其破绽。
单单理论起点,就已远超寻常的招式套路
可正因如此,独孤九剑同样有其局限性可谓成也人体,败也人体
对付持刀拿剑的敌人,无论其招式怎么变化,深合人体技击根本规律的独孤九剑,都能寻出其破绽及弱点,并乘隙而入。
但在对付火麒麟这等完全不同于人类,刀枪不入,且攻击浑无招式定理的异兽,独孤九剑的义理霎时失效大半。
甚至,就连修成不灭金身,不可以常理度之的绝无神,独孤九剑的剑理都会显得很是捉襟见肘,不合时宜。
然而换了大唐主流的气机感应,则又大为不同
所谓气机感应,用道心种魔大法的话来说,就是一般练武者的真气是一种波动,先天真气则是更高层次和精微的波动,因能与人的精神结合。
而这先天真气结合精神异力,离体外放,牢牢笼罩和锁紧对手,藉此感知对手一切动静趋势的手段,便是气机感应。
后天真气或许也能勉强做到,但在距离远近和精微程度上,却差了先天真气不止一筹。
特别是当两个先天高手气势交锋,气机相互紧锁,死死纠缠之时,更能藉由气机感应,隐隐窥探对方的精气神的微妙变化,且真实不虚,毫无作假
即使只是寻常先天高手的气机感应,只消笼罩火麒麟,亦或绝无神,即可瞬间感应出,火麒麟身上的旧伤疤处气机薄弱,绝无神腋下罩门气机混乱
要害与破绽一览无余
气机感应技巧的佼佼者,当属不死印法以真气测敌、知敌、惑敌的法门,不仅可以探知敌手体外的劲气集中点和薄弱点,更能隐隐感应到敌手体内的真气运行轨迹
仅此一点,已然拥有剑心通明、道胎魔种的部分类似的能力。
这也正是气机感应在层次上超过所谓“无招胜有招”的原因“无招胜有招”仍在以眼耳感官寻找敌人的有形破绽,而气机感应却是以精神感知配合真气在寻找敌人一切有形无形的破绽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谁能在测敌、知敌的手段上更胜一筹,谁就能毫无疑问的占据极大主动,同时在气机牵引之下,每一击都是近乎本能般针对当前敌人的最有效的攻势。
比什么“无招胜有招”都要更为自然而然,乘隙而入
当然,气机感应也不是没有弊端精神与心意一衣带水,相互勾连。
因而精神极易受心念、情绪的影响,乃至于心意一乱,精神散漫,失去灵敏,不仅对敌手的气机感应霎时失效,就连对自身精气神力量的掌控亦会跌下巅峰状态,难以发挥全力。
亦因此,高手气势交锋时,喜欢用嘴炮打得对方心浮气躁,然后乘虚而入,一举克敌看似胜之不武,实则是省时省力,惠而不费的无上妙法
正所谓暴则神扰而气乱,骄则真离而气浮,酷则丧仁而气失,贼则心狠而气促七情六欲充斥心田,均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心猿意马,精神感应失灵,真气调动迟缓,乃是高手交锋时的大忌
特别是心灵有破绽的人,一旦与同等级的高手气机交锋,相互紧锁,随之精神无限集中,心灵的破绽就会立时呈几何倍数的放大,继而影响精神状态,发挥失常,招致败局。
所以大多数宗师级以上的高手,均会非常注意心境学养,有意无意间使自己一直保持在心平气和,神怡气静,灵台清明,无有遗漏的最佳状态
“哎”
一声叹息在身旁响起,神思渺渺的石之轩转过头去,却见杨坚正望着浑浊大河,同样在神驰天外,乃至于眉头紧皱。
不由笑道:“普六茹兄何故愁眉不展”
杨坚苦笑一声,不答反问:“裴兄此次随在陛下身边,屡次建功,名声大震,深得圣心,本已积功升至骠骑大将军,执掌万余兵马
为何撤出河阴之后,又自请削减一半兵权”
石之轩当然不会说自己已将皇帝宇文邕从身体到精神都完全打下烙印,随时可将其变成自己的傀儡,根本不在乎些许兵权
当即他笑了笑,不动声色道:“普六茹兄难道不知,在下惫懒得很,不爱操劳实务,兵权嘛,能少一点,就少一点。
之所以只留了五千兵马,就是考虑到再少的话,陛下不会同意,若是再多的话嘿嘿,普六茹兄的战舰都装不下了
否则难道要我率领万余兵马,千里迢迢的走回长安
仅是想一想,我都枯燥得心里发毛哈哈”
杨坚摇头失笑,“裴兄豁达,羡煞旁人可怜在下就算想带兵立功也没机会,此次伐齐,仅是摔着水军战舰在黄河上吹冷风,从头到尾竟一箭未发”
石之轩眉头一挑,微笑道:“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