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个国家的协同配合,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800亿美元的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专项资金,中国、巴西、秘鲁、越南、泰国等国家和欧盟承诺提供400亿美元援助,总共1200亿美元,能满足永续深化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15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雨林生态学家、水利专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南美和东南亚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南美洲国家联盟和湄公河流域六国进行了多次沟通,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巴西政府同意加强对雨林火灾的防控,禁止非法纵火开荒;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承诺建设水资源监测站和梯田蓄水工程;亚诺玛米族、占族等原住民部落也愿意参与生态永续深化工作。”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8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35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永续深化团队——中国派了300名雨林生态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巴西派了200名农业专家,越南派了150名水资源专家,他们下个月下旬就能抵达南美和东南亚!”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亚马逊雨林和湄公河流域,实地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亚马逊雨林与湄公河流域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雨林耐火植物种子和湄公河流域水资源调配设备图纸,一定能为永续深化工作出力。”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永续深化团队,登上了前往巴西的飞机。经过36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亚马逊雨林的巴西马瑙斯周边区域,见到了生态学家卡洛斯和亚诺玛米族长老塔卡。卡洛斯带着他们参观了雨林火灾现场和美洲豹栖息地,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亚诺玛米族的部落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卡洛斯和塔卡介绍了雨林火灾防控和可持续农业方案,当提到要结合亚诺玛米族的传统技术建设防火隔离带时,塔卡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保护雨林了,可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有你们的帮助,我们终于能守护好自己的家园,让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茂密的雨林!”
随后,团队在马瑙斯周边雨林区建设防火隔离带。团队成员与亚诺玛米族村民一起,用现代工具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辟宽度为50米的隔离带,种植耐火的棕榈树和蕨类植物。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技术:“种植的时候,要将棕榈树幼苗的根系舒展,用腐殖土覆盖,这样幼苗能更好地扎根生长;同时,要定期清理隔离带的杂草和枯枝,减少火灾隐患。”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塔卡看着亲手种下的棕榈树幼苗,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幼苗长成大树,防火隔离带就能发挥作用,雨林火灾就能得到控制,美洲豹也能回到这里生活了。”
在火灾预警站建设现场,团队成员安装了红外火灾探测器和气象监测设备。预警站的主体建筑采用环保材料,与雨林环境融为一体,不会对动物造成干扰。卡洛斯看着安装好的设备,兴奋地说:“有了这些预警设备,我们能实时监测火灾隐患和天气情况,一旦发现火灾,就能及时通知附近的村民和灭火团队,将火灾扑灭在初期阶段;上个月我们还在预警中发现了5起小型火灾,都及时扑灭了,没有造成太大损失!”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他们首先在三角洲建设水资源监测站和梯田蓄水工程。水资源监测站配备了水位检测仪和水流测速仪,能实时监测河水流量和水位变化;梯田蓄水工程在丘陵地区修建,采用占族的传统方法,用泥土和石头垒起田埂,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总蓄水量达5亿立方米。团队成员向越南水利专家阮氏秋介绍技术方案:“这些水资源监测站能实时传输数据,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水资源;梯田蓄水工程在雨季能储存雨水,旱季能用于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预计能使水稻产量增加40%。”阮氏秋看着正在建设的梯田蓄水工程,激动地说:“有了这些工程,湄公河三角洲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一定能得到缓解,农民们再也不用为灌溉发愁了!”
在人工河网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挖掘人工河网,连接湄公河和各个村庄。河网宽度为10米,深度为2米,能满足村庄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越南占族村民主动帮忙挖掘河网,他们擦着汗说:“以前我们只能靠湄公河的河水灌溉,旱季河水减少,农田就会缺水;现在有了人工河网,我们随时都能用上水,水稻产量一定会增加!”
在亚马逊雨林的秘鲁伊基托斯周边区域,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大豆种植园主不愿意放弃种植园,阻碍雨林恢复工作。陈守义召集种植园主开会讨论,亚诺玛米族长老塔卡提出了“可持续种植”的建议:“我们可以在大豆种植园中间种植雨林原生树种,形成‘大豆+树木’的混合种植模式,既不影响大豆产量,又能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我们可以帮你们开发有机大豆产品,提高售价,增加收入。”陈守义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为种植园主提供技术支持,指导他们在种植园中间种植亚马逊雨林的原生树种——巴西坚果树。经过三个月的努力,800平方公里的大豆种植园改造完成,大豆产量不仅没有减少,还因树木的遮荫作用提高了20%,有机大豆产品的售价也提高了40%。种植园主费尔南多笑着说:“没想到可持续种植既能保护生态,又能增加收入,我以后会继续推广这种模式,为雨林恢复出一份力!”
在湄公河流域的老挝琅勃拉邦周边区域,团队面临着大坝生态调度的问题。小满召集专家和大坝管理人员开会讨论,老挝环保组织成员通西提出了“季节性调度”的建议:“在雨季,大坝可以提前泄洪,减少下游的洪涝灾害;在旱季,大坝可以适量泄水,补充下游的河水流量,同时保护下游的鱼类栖息地。”小满结合现代技术,为大坝安装了生态调度系统,根据流域的水资源状况和生态需求,自动调整泄洪量。经过两个月的调试,大坝的生态调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下游的河水流量在旱季增加了30%,雨季的洪涝灾害频率减少了50%。通西看着下游恢复生机的河流,兴奋地说:“这种生态调度方法既满足了发电需求,又保护了下游的生态环境,湄公河的生态终于要恢复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与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生态永续深化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80个火灾预警站全部投入使用,实时传输火灾隐患和气象数据;50个防火隔离带的棕榈树和蕨类植物长势良好,火灾发生率减少了60%;“传统农耕+生态旅游”模式推广后,亚诺玛米族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60%,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美洲豹的数量增加到4.5万只。在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100个水资源监测站使水资源分配更加合理;60个梯田蓄水工程和200公里人工河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水稻产量增加了40%;“河网调水+大坝生态调度”工程实施后,下游的河水流量在旱季增加了30%,雨季的洪涝灾害频率减少了50%;40个水生植物种植区的水生植物覆盖率达40%,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54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巴西马瑙斯召开了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南美洲国家联盟、湄公河流域六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永续深化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巴西环境部长看着雨林火灾防控和湄公河流域水资源改善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永续深化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投入,实现生态的长期永续深化。”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亚马逊雨林的亚诺玛米族部落,看到塔卡的部落里,传统农耕区的玉米和木薯长势喜人,巴西坚果树幼苗已长到3米高;美洲豹在雨林中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又有80只美洲豹幼崽出生。塔卡笑着说:“今年我们的玉米和木薯产量增加了50%,生态旅游收入达300万美元,部落里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再也不用去城市打工了;我们还开设了传统语言课程,让孩子们学习亚诺玛米语,传承我们的文化。”
在湄公河流域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小满和阮氏秋一起监测水位,看到梯田蓄水工程中蓄满了水,水稻长势喜人,河水的透明度提高到了2米,鱼类的数量比以前增加了70%。阮氏秋兴奋地说:“现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产量恢复到了每年1200万吨,渔民们每天能捕到150公斤鱼,比去年多了6倍;农民和渔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2055年6月,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与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生态修复“系统深化”阶段顺利完成。亚马逊雨林火灾频发区,火灾发生率减少了75%,雨林植被覆盖率从30%提高到75%,碳汇能力恢复到十年前的80%;美洲豹的数量恢复到6.8万只,金刚鹦鹉的数量增加到12万只;亚诺玛米族的人均年收入从350美元升至800美元,贫困率从85%降至50%;800平方公里的大豆种植园完成可持续改造,有机大豆产品出口量增加70%。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失衡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60%,旱季河水流量增加了40%,雨季洪涝灾害频率减少了60%;湄公河三角洲的水稻产量恢复到每年1400万吨,洞里萨湖的湖面面积在旱季扩大到2000平方公里;鱼类数量增加了80%,湄公河巨型鲶鱼的数量从濒临灭绝恢复到5000条;农业与渔业产值从100亿美元升至220亿美元,150万农民和渔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4000家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厂重新开业。
2055年12月底,“长效深化”阶段圆满完成。亚马逊雨林建设的150个雨林永续深化监测站和湄公河流域建设的120个水资源永续深化监测站,实现了生态数据的全球共享;3万名“生态永续深化守护者”上岗,其中1.5万名是亚诺玛米族和占族原住民,他们定期巡查雨林、监测水资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南美与东南亚生态永续深化基金”累计投入200亿美元,帮助150万农民和渔民转产、80万原住民发展可持续农业,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55年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南美洲亚马逊雨林与亚洲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生态永续深化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建立起强大的风险抵御机制,进入“永续深化良性循环”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永续深化期树立了“南美与东南亚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的永续深化期,是构建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抵御外部风险的关键阶段,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和智慧。南美的亚马逊雨林和东南亚的湄公河流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的永续深化成果,证明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国际社会的紧密协同,是实现生态永续深化的有效路径。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坚守,让每一片生态修复区域都能长久保持生机,让亚马逊的雨林更茂密、湄公河的河水更充盈,让南美和东南亚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共同守护好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亚马逊雨林的火灾隐患被彻底消除,雨林重新连片茂密,美洲豹在林间嬉戏,亚诺玛米族村民在雨林中快乐地采集果实;看到了湄公河的河水重新充盈,水稻在梯田里茁壮成长,渔民们驾着渔船满载而归,孩子们在河边追逐打闹,用清澈的河水嬉戏。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没有终点,但只要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地球的每一片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