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是‘系统修复’,在2047年6月底前。”陈守义的手指继续滑动屏幕,“在亚马逊雨林边缘,推广‘可持续农耕’模式,帮助农民转型种植‘雨林友好型’作物,比如可可、橡胶,这些作物不需要大规模砍伐雨林,还能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同时,培训1万名‘雨林护林员’,其中50%是原住民,让他们参与雨林的日常保护与监测。在安第斯山脉,建设18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水量充足的河流水资源,调配到缺水区域;研发‘冰川隔热保护技术’,在重点冰川区域覆盖环保隔热材料,预计能减缓30%的消融速度;此外,联合下游国家建立‘水资源协同管理机制’,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因用水引发的冲突。”
“这个方案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有多国的协作,我们能实现吗?”小满看着规划图,还是有些担心。
“资金方面,我们已经向联合国申请了420亿美元的南美洲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中国、德国、法国等国家承诺提供180亿美元的援助,总共600亿美元,能满足攻坚期的需求。”陈守义回答,“技术方面,我们组织了全球800多名顶尖专家,包括雨林生态学家、冰川学家、农业专家等,他们下个月就会前往南美洲开展实地调研,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国际协作方面,我们已经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等国进行了初步沟通,他们都表示愿意参与——巴西政府同意加强对亚马逊雨林边缘的砍伐管控,秘鲁承诺推广可持续农耕,玻利维亚愿意配合水资源储备库建设。”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电话突然响起,小满快步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兴奋地对陈守义说:“陈叔!好消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了42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还有20个国家愿意派遣专家加入修复团队——中国派了150名林业工程师和水利专家,德国派了90名冰川学家,法国派了80名农业生态专家,他们下个月中旬就能抵达南美洲!”
陈守义接过电话,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简短交流后,挂断电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满,我们的南美洲攻坚修复工作,可以正式启动了。明天我们就带队前往南美洲,先去亚马逊雨林边缘和安第斯山脉实地考察,推进方案落地。”
“我跟您一起去!”小满的眼神里充满了斗志,“我已经整理好了南美洲的生态资料、原住民传统技术手册,还带了亚马逊雨林的本土树种种子和安第斯山脉水资源收集的设备图纸,一定能帮上忙。”
第二天清晨,陈守义和小满带领专项修复团队,登上了前往南美洲的飞机。经过22小时的飞行,他们首先抵达巴西马瑙斯市,随后兵分两路:陈守义带领一队前往亚马逊雨林边缘农耕区,小满带领另一队前往安第斯山脉冰川退缩带。
陈守义的团队首先来到巴西马瑙斯农耕区的原住民部落,见到了部落首领卡洛斯。卡洛斯带着他们参观了被砍伐的雨林遗址,看着眼前的景象,陈守义的心情格外沉重。在部落的会议室里,陈守义向卡洛斯和部落成员介绍了雨林修复方案,当提到要结合原住民的“轮耕”和“选择性采集”技术时,卡洛斯激动地说:“我们愿意全力配合!只要能恢复雨林,让我们的孩子重新看到美洲豹,我们什么都愿意做!”
随后,团队在雨林边缘建设“雨林保护站”。保护站的主体建筑采用环保材料,配备了6架无人机、12套地面监测设备和3辆巡逻车。团队成员教部落成员操作无人机和监测设备,原住民青年路易斯很快就掌握了无人机的操控技巧,他操控着无人机在雨林上空飞行,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雨林的实时画面:“有了这个设备,我们能随时发现非法砍伐的情况,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徒步巡逻,效率太低了。”
在“生态廊道”建设现场,团队成员与原住民一起种植树苗。陈守义蹲在地上,手把手教村民种植本土的巴西橡胶树幼苗:“种植的时候,坑要挖50厘米深,放入树苗后,要分层填土,最后浇足定根水,这样树苗的成活率能提高到80%以上。”村民们认真地学习着,卡洛斯看着亲手种下的树苗,眼中充满了希望:“再过几年,这些树苗长成大树,雨林就能重新连接起来,美洲豹就能回来了。”
与此同时,小满的团队抵达了秘鲁瓦拉斯冰川区。他们首先在冰川边缘建设“冰川监测站”,监测站配备了冰川厚度测量仪、温度传感器和融水流量计,能实时收集冰川消融的数据。团队成员向当地农民佩德罗介绍监测设备:“这些设备能准确记录冰川的消融情况,为我们制定修复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未来我们还会根据这些数据,调整水资源调配计划。”
在“水资源储备库”建设现场,小满带领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一起挖掘水库。水库采用“混凝土+防渗膜”的结构,能储存50万立方米的水。佩德罗和其他村民主动帮忙搬运建材,他擦着汗说:“有了这个储备库,以后就算河里的水少了,我们的农田也能灌溉了,再也不用看着玉米枯死了。”
在安第斯山脉玻利维亚拉巴斯冰川区,团队还遇到了一个难题——当地的地质条件复杂,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难度远超预期。小满召集专家开会讨论,印加后裔的长老提出了“改良坎儿井”的建议:“我们祖先的坎儿井能在复杂的山体中输水,你们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扩大坎儿井的规模,这样既能减少工程难度,又能有效收集水源。”小满采纳了这个建议,组织团队对传统坎儿井进行改良,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井壁,安装抽水设备,使坎儿井的输水量提高了3倍。拉巴斯市的居民玛利亚看着改良后的坎儿井流出清澈的水,激动地说:“有了足够的水,我们就能重建家园,孩子们也能正常生活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南美洲的生态修复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亚马逊雨林边缘农耕区,30个“雨林保护站”全部投入使用,非法砍伐事件较去年减少了65%;15条“生态廊道”初步成型,已有部分小型动物开始在廊道中活动;“可持续农耕”模式推广到了200个种植园,农民们种植的可可和橡胶开始收获,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在安第斯山脉冰川退缩带,25个“冰川监测站”实时传输数据,为冰川保护技术研发提供了支撑;30个“水资源储备库”储存的水量,缓解了下游150万居民的饮用水短缺;18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和改良后的坎儿井,使农业灌溉用水缺口减少了25%,玉米和土豆的产量逐步回升。
2046年12月底,陈守义和小满在巴西马瑙斯市召开了南美洲生态修复攻坚期中期总结会。来自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的政府代表、专家团队和原住民代表齐聚一堂,会议上展示的修复成果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巴西环境部部长看着雨林恢复的影像,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感谢中国团队带来的技术和经验,我们会继续加大对雨林保护的投入。”
会议结束后,陈守义和小满来到亚马逊雨林边缘的生态廊道,看到几只松鼠在树枝间跳跃,远处传来了鸟类的叫声。卡洛斯兴奋地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照片:“昨天我们在廊道里拍到了美洲豹的踪迹!这是三年来第一次看到它!”照片上,一只美洲豹正沿着廊道行走,身姿矫健。陈守义和小满看着照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安第斯山脉瓦拉斯冰川区,佩德罗邀请小满来到他的玉米地,现在的玉米秆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玉米棒饱满结实。佩德罗摘下一个玉米棒,剥开外壳,金黄的玉米粒饱满圆润:“今年的玉米肯定能丰收,够全家吃一年,还能卖不少钱,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2047年6月,南美洲生态修复“系统修复”阶段顺利完成。亚马逊雨林边缘农耕区,雨林恢复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230种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中,有90种种群数量开始回升;原住民部落的传统生计逐步恢复,“雨林共生”的文化习俗重新得到重视。安第斯山脉冰川退缩带,冰川消融速度减缓了28%,接近预期目标;下游居民的饮用水短缺问题基本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缺口降至15%,粮食产量恢复到十年前的70%;“水资源协同管理机制”的建立,避免了多国因用水引发的冲突,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2047年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期总结大会上,陈守义代表团队汇报了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边缘与安第斯山脉的修复成果。大会宣布,这两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已脱离“攻坚关键阈值”,进入“稳定恢复”阶段,为全球生态治理攻坚期树立了“南美洲样板”。
站在演讲台上,陈守义看着台下各国代表赞许的目光,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态治理没有国界,也没有捷径,需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更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南美洲的修复成果,证明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生态难题。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地球的每一片土地都重新焕发生机。”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中,陈守义仿佛看到了亚马逊雨林重新连片的绿色,安第斯山脉冰川恢复的白色,还有南美洲人民脸上幸福的笑容。他知道,生态治理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