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3章 调和矛盾(2 / 2)

两人一愣,都看向他。李清河继续道:“李师兄严谨考据,遵循典籍,此乃治学根基,是为‘守正’,令人敬佩。王师兄联系实际,考量天时地利,此乃学以致用,是为‘出奇’,亦合兵家要义。”

他话语诚恳,先肯定了双方的价值,让李惟明和王镇远的脸色稍缓。

李清河话锋一转,走到旁边一张摆放着茶具的小几旁,拿起茶壶和几只茶杯,一边摆弄,一边说道:“晚辈日前扫地,见院中蚂蚁搬运米粒。有蚁循固定路径,虽慢却稳,是为‘守正’;亦有蚁遇石挡路,会绕行或合力攀越,是为‘出奇’。路径是‘经’,变通是‘权’。经权相辅,蚁群方能将米粒顺利运回巢穴。”

他将茶杯摆成一条直线,又拿起一块镇纸作为“山石”挡住去路,然后将一只茶杯轻轻挪开,绕道而行。“治学如同行路。若无李师兄所守之‘正路’(他指了指那条直线),则如无根之木,容易迷失方向;若无王师兄所倡之‘权变’(他指了指绕开的茶杯),则遇‘山石’(镇纸)便束手无策,难以通达。二者看似相悖,实则相成。”

他放下手中之物,看向二人:“北麓小道,典籍记载是‘常理’(正),是基础。但王师兄考虑大雾、夜袭、精兵,乃是思考‘变数’(权)。或许,当年着书者并未亲历所有特殊情况,故未详述。而师兄您(看向王镇远)的推测,亦需建立在李师兄考据出的真实路径基础上,方能成立,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他最后总结道:“故而,与其争执孰是孰非,不若将李师兄考据的准确路径,与王师兄考虑的种种变数结合,共同推演,或许能对北麓地形有更全面、更接近实战的理解。这,是否比单纯争论对错更有益?”

一席话说完,阁内一片寂静。李惟明和王镇远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沉思。李清河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理”的层面,指出了他们争论的根源在于视角不同,并巧妙地用蚂蚁搬食的比喻和茶杯镇纸的演示,将抽象的“经权”关系形象化,引导他们看到合作的可能性。

周围的弟子也露出恍然和钦佩的神色。阿竹更是瞪大了眼睛,没想到木河哥不仅茶煎得好,道理也讲得这么明白!

良久,王镇远率先抱拳,对李惟明道:“李师兄,方才是我言语过激了。木河小友说得对,若无师兄考据之实,我的推测确是虚妄。”

李惟明也叹了口气,回礼道:“王师弟所言亦有理,是我过于固执了。这北麓地形,确需结合天时人事来考量。”

两人相视一笑,竟有些惺惺相惜之意。李惟明甚至主动道:“王师弟,若不嫌弃,我们一同去书房,将我考据的细节与你推演的几种情况对照舆图再细究一番,如何?”

“正合我意!”王镇远欣然应允。

一场剑拔弩张的争执,就这样在李清河一番看似平常、却直指根源的言语中消弭于无形。两人不仅息了怒火,更找到了合作的方向。

众弟子散去后,阿竹兴奋地拉着李清河:“木河哥,你真厉害!三言两语就把他们说通了!”

李清河笑了笑,弯腰拾起地上的抹布,淡然道:“我只是说了些看到的事实罢了。扫地煎茶,也能明白些小道理。”他心中明白,这并非他口才多好,而是近日沉心“悟理”,看待事物更能抓住本质,故而能一语中的,化解僵局。这调和矛盾,亦是“理”的运用之一——洞悉双方诉求背后的合理性,找到共赢的平衡点。

此事虽小,却在藏书楼弟子中悄然传开。众人对这位“木河”杂役,更是刮目相看。连几位平日深居简出的先生听闻后,也对墨渊老人笑道:“楼中来了个明心见性的小家伙,倒是块璞玉。”

墨渊老人捻须微笑,未置一词,眼中却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李清河正在将他那日的点化,真正融入一言一行之中。明理方能通透,通透自可调和。这块璞玉,已开始自行磨去棱角,渐显温润光泽。而这份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理”之修行,或许正是未来应对更大风浪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