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离开三天后,朝廷又来了新的指示:要求举行公开质询会,当众审查苏锦的所有账目。
“这是什么意思?”萧廷看着圣旨皱眉道,“不是已经调查清楚了吗?”
苏锦却很平静:“这说明有人不甘心,想要继续找茬。”
“那怎么办?”刘德二担心地问。
“既然他们要公审账本,那我们就让他们审个够,”苏锦说着,拿起了她的算盘,“不过这次我要带上我的。”
“法槌?”萧廷疑惑地看着算盘。
“就是这个,”苏锦拍了拍算盘,发出清脆的“啪啪”声,“比真正的法槌还响亮。”
刘德二忍不住笑了:“夫人,您这是要在公堂上打算盘?”
“不是打算盘,是用算盘说话,”苏锦说,“数字不会撒谎,算盘也不会。”
质询会定在县衙大堂举行,允许百姓旁听。消息一传开,整个县城都沸腾了。
“听说苏夫人要当众算账?”
“是啊,还要用算盘当法槌。”
“这可有意思了,我一定要去看看。”
质询会当天,县衙大堂里挤满了人。主审官是从州府来的李大人,还有几个弹劾苏锦的官员也在场。
“苏夫人,”李大人说,“今天要对你的账目进行详细审查,你可有异议?”
“没有异议,”苏锦说着,将算盘放在桌上,“啪”的一声,“我的账目经得起任何审查。”
李大人被这声音吓了一跳:“你这是做什么?”
“报告大人,这是我的,”苏锦认真地说,“用来维持秩序和强调重点。”
旁听的百姓们哄堂大笑,连李大人也忍不住笑了。
“好吧,那就开始吧,”李大人说,“首先,请你说明你的收入来源。”
苏锦拿出一本厚厚的账册:“大人,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类。”
她用算盘“啪”的一声:“第一类,俸禄收入,每月十二两银子。”
又是“啪”的一声:“第二类,改革奖励,共计八十两银子。”
再次“啪”的一声:“第三类,投资收益,共计一百二十两银子。”
“投资收益?”一个弹劾官员质疑道,“你一个账房,哪来的投资?”
苏锦“啪”的一声拍算盘:“这位大人问得好!我的投资主要是购买商会股份和参与水利工程建设。”
她翻开账册:“这里有详细的记录,每一笔投资的时间、金额、收益都清清楚楚。”
李大人仔细查看:“这些投资都是合法的?”
“当然合法,”苏锦“啪”的一声,“而且我还主动缴纳了投资收益税。”
“投资收益税?”李大人惊讶地问,“这是什么税?”
“是我自己设立的,”苏锦解释道,“虽然朝廷没有这个税种,但我觉得有收益就应该纳税,所以主动上缴了百分之十。”
旁听的百姓们议论纷纷:
“苏夫人连没有的税都主动交?”
“这也太老实了吧。”
“难怪她不怕查账。”
弹劾官员不甘心:“那你的支出呢?听说你花钱大手大脚。”
苏锦“啪”的一声:“这位大人说错了!我的支出分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严格的预算控制。”
她翻到支出页面:“第一类,生活支出,每月不超过五两银子。”
“啪”的一声:“第二类,公务支出,每月不超过八两银子。”
“啪”的一声:“第三类,改革投入,每月不超过十两银子。”
“啪”的一声:“第四类,应急支出,每月不超过三两银子。”
李大人算了算:“这样算下来,你每月支出不超过二十六两?”
“没错,”苏锦“啪”的一声,“而且我每月都有结余,从来没有超支过。”
“那你的改革资金从哪里来?”另一个弹劾官员问。
苏锦“啪”的一声:“好问题!改革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
她拿出另一本账册:“第一,朝廷拨款,共计五百两银子。”
“啪”的一声:“第二,地方财政,共计三百两银子。”
“啪”的一声:“第三,民间捐助,共计二百两银子。”
“民间捐助?”李大人问,“谁会捐助改革?”
“很多人,”苏锦“啪”的一声,“商会、富户、甚至普通百姓都有捐助。”
她翻开捐助名单:“这里有详细记录,每一笔捐助的来源、金额、用途都有记录。”
一个百姓在旁听席上喊道:“我也捐了二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