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能力并不突出。
这样的人。
无法像他一样亲自领兵御敌。
自然也就没法在国家危亡之际。
力挽狂澜了……
诸葛亮自信如果当时的他还活着的话。
别说那所谓的邓艾能打到绵竹。
他连汉中都进不了!
什么钟会、邓艾之流。
也就欺负欺负他的儿子、孙子。
真要碰到他诸葛亮。
屎都要被打出来。
不过诸葛亮也知道当时的自己已经死了几十年了。
没有他坐镇的蜀汉。
真的能够逃过一劫吗?!
说实话。
够呛……
诸葛亮甚至觉得自己的长子、长孙之死。
彻底敲响了蜀汉灭亡的丧钟!
他不愿意相信。
那理智告诉他。
事实大概就是如此。
毕竟连他这个蜀汉第一丞相的儿子和孙子都已经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了。
可想而知。
当时的局势已经糜烂到了何种地步!
他不敢想象!
要知道。
以他在蜀汉的威望和地位。
他的儿子、孙子大概率会因为自己而受益。
叫他相父的那个年轻帝王。
十有八九会爱屋及乌。
因为自己的缘故。
而重用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虽然诸葛亮最反对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
但是没办法……
人性如此!
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情二字。
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用人更是如此……
在刘禅眼中。
自家最亲爱的相父之子、之孙。
那就是绝对心腹啊!
天生就被他归于可以予以重任的臣子当中。
是可以信任的!
只因他们是相父的儿子、孙子。
诸葛亮不需要多加思考。
就能预料到这一点……
他很清楚自己的为人。
绝对做不出以权谋私之事!
哪怕他高居相位。
也不会凭借自己的权力给儿子、孙子谋私利。
更不会直接将他们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让他们仕途通畅!
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对于这一点非常自信!
他不是那种任人唯亲的人。
他的个人道德、修养不允许他那么做!
“严于律己”这四个字。
他诸葛亮绝对配得上!
给自己子孙谋福利的事他会做。
因为他是一个父亲。
这是他的义务!
但是这个谋福利仅限于给他们留下足以生活的资产罢了……
就如金榜上记载的自己死后给刘禅写的一封信上所言——
【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
【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在后来刘禅派人查明后,发现诸葛亮直至死时确实如此。】
800株桑树。
15顷土地。
对于一家数口人来说。
养家糊口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对于他这样一个身居高位十余载的丞相来说。
这点家产。
绝对是寒酸到了极点!
当然。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他诸葛亮就是一个一心为公之人。
以权谋私之事。
他,干不出来!
不然也就不至于只有这么点家产留给子孙后辈了。
但是诸葛亮也很清楚。
即使他在世时没有以权谋私。
对自己的子孙管教的非常严格!
不允许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
但在自己死后……
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无论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孙子。
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后的身份。
这就是天然的优势!
他们无需努力。
就能达到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高度。
他们哪怕没有什么才能。
也会因为其父的声望。
从而获得仕途上的便利。
在没有自己压制的情况下。
高官厚禄对于他们来说。
可谓是有手就行!
而且大概率还是有实权的官员。
毕竟刘禅很有可能将对于自己的念想寄托在他们身上。
他会想:
“既然他们是相父的孩子。”
“想必也会继承相父的部分聪明才智。”
“与其用一些不知跟脚、不知能力几何的人。”
“倒不如用他们!”
“希望他们不会让朕失望!”
这样的想法诸葛亮只要略加思考。
就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既然是可以信任的心腹之臣。
至少不到万不得已……
自己的儿子、孙子也不会亲临前线。
而是会待在帝王的身边。
不会远离。
但金榜上的绵竹关之战自己的儿子、孙子却参加了。
并且战败身亡!
仅凭这一点。
诸葛亮就能得知当时的蜀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不然不至于自己的儿子、孙子都被派出去御敌了。
毕竟自己的儿子、孙子。
不到万不得已。
刘禅哪里舍得将他们派出去御敌?!
而且还是那种极有可能身死阵亡的战役。
所以说。
当时的情况肯定已经是危在旦夕了。
再结合自己长子、长孙战死沙场。
绵竹关被邓艾攻破!
基本上已经预示着蜀汉政权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