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卅九章 赈灾(1 / 2)

“载辰!新棚子搭好了!”

晏容秋去了趟城外远郊,兴冲冲回来汇报,转过门洞,却急忙刹住脚步。

看上去永远精力旺盛、耐心又细心的明远坐在门外台阶上,靠着门框,睡着了。他还记得去年立言台上慷慨陈词的那个少年,那样漂亮飒爽,此刻却头发散了绺,衣服不知几日没换,裤脚都是泥灰,甚至脸上都有一道灰印子。

谁叫他当日一语成谶呢?

晏容秋叹气,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叫醒他。

北齐大举来犯,消息传到太学时,在场朝官宗氏都匆忙回朝,朝廷仓促间小朝会接着大朝会挑兵点将,吵了小半天,最终谢太傅亲自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以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其侄兖州刺史、兼广陵相谢奇为前锋都督、征虏将军,监长江以北诸军事,总领北府军镇广陵,防御江淮地区。桓奇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

这位谢奇将军就是北府兵实际上的大统领。当年谢桓尚未决裂,两家媳妇都在孕中,说好了生男为兄弟生女为姐妹,一男一女就结为姻亲。结果第二年两家同年同月同日得子,人人称奇,大喜之下,都起名为“奇”,一个谢奇,一个桓奇,两家联名大宴宾客,席间谈笑,看儿子将来哪个更奇。没想到很快朝局变化,桓谢决裂,这竟然是两家最后一次共饮。如今三十年过去,双奇各享盛名,分领南北。

往日北齐扰边,也就讨些丝帛粮食回去,这次却将南楚派出和谈的三波使臣直接斩杀,将头颅悬于旗杆之上。战端一开就凶猛异常,这一年来北齐先头部队抵达沔水以北,梁州刺史郑道认为对方没有舟船,未作防备。等到五千骑兵渡河来到城下,才惊惶固守中城。激战两天两夜,外城攻克,北齐缴获了一百多艘船只,用来接运其余的兵众,接着又连下南阳、襄阳、彭城,好在谢奇迅速还击,亲帅五万北府兵重新夺回襄阳、彭城,派兵驻守,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据说北齐皇帝慕容永亲帅步卒六十万、精锐骑兵三十万,再加上先头部队二十万,号称百万雄师,与谢奇所帅北府兵隔江对峙。

开战前半年,虽然日日谈论战局,但对太学没有太大影响,祭酒再三强调,安心读书,尽量住宿校内。因为大量流民涌入城中,在外租住的学生陆陆续续申请搬回校舍居住,原来房多人少的校舍一下子拥挤起来,因为学校要原先住在校内的学生匀出房间来,还引起争执,最后各科教谕好说歹说,学校又承诺免除租金,增加补贴等优惠政策,才勉强将学生们都塞了进去,像明烨,就搬去跟明远一起住。

到了两个月前,勉强维持的正常课业也不能继续了。因为对外用兵,兵员、护甲、武器、粮草、帐篷,一下子增加了大量繁琐工作,从征调到储藏到运输,说起来简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管理处置。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流民涌入城内,都城变得混乱不堪,盗抢斗殴百倍剧增,还有赈济、管理、疫病种种,京兆府行政体系即将崩溃。还有,出师虽说必胜,可谁都觉得希望渺茫,朝廷也暗地里做好准备,收拾细软,以防万一要带着陛下迁都,这也是一大宗工作。处处人手告急,甚至司府官员累死了好几个,这样下去,实在不行。

据说还是赵王世子给赵王出的主意,上书朝廷,国家危难,太学暂时停课,所有太学生充实部堂,暂比流外官任用,考核成绩额外计入大考。朝中老大人一听,这主意不错啊,本来太学生就是“储官”,今日读书明日做官,现在提前实习不是既增长经验又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于是立马写了一张圣旨,征用了千名太学生,按照年级组合,分别充用各部。

比如黄泗围和宁端成去了尚书省库部司曹手下,帮忙处理物资流转,第五继华去了中书省,明烨在京兆尹刑司,本来明远去了尚书省度支司,俗称管钱的,后来不知道朝中谁在其中有什么干碍,找个理由把太学生都弄走了,又被京兆尹抢来发放钱粮。

可要发放赈济,就得有秩序,现在城里混乱不堪,根本不能办事,于是明远又帮忙整顿流民,整顿流民就得了解他们来源家乡,又开始造册登记,可能因为他出身寒微,善于跟百姓交流,也容易得到信任,又是太学生,跟世家公子交好,上传下达,左右沟通,京兆府官忙得脚朝天见不到人,渐渐各处事务学生不能决断的都来问他,到了最后,他竟一手抓着多头,浑然成了流民总管似的。

晏容秋刚解下披风准备搭给明远,就见两个人急火火并肩走进来,“载辰怎么睡在这?”

好嘛,这一声冬眠的熊都得醒。

明远揉着眼睛,站起来整理衣裳,“晏兄,两位曹兄,你们来了。”

晏容秋帮他拍拍身后的土,他与明远同级,在不同的科字里,这回分到一处,还以为明远像他辩台上一样犀利不好打交道,没想到平日顶温和。他自己爱做事不爱管事,索性任由明远支使,“你不是让我去看看新的棚子搭得怎么样了,我刚去了一趟,加班加点,明天早上就能完工了。”

“太好了,麻烦你明天早上再去一趟,千万盯紧点。别的都好说,立柱一定得牢靠,万一塌下来,死伤了百姓,再闹将起来,雪上加霜啊。”

“成。”晏容秋点点头,“不过你是怎么考虑的,谁搬进去呢,青州的还是徐州的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