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依坐在简陋的右相府里,与一群大承官员琢磨着年关庆典的事。
说是右相府,实则是由大承边境的一个小村子的祠堂改建的。
没错,她已经成功地隔入了原本的大承百姓,将大幽的政令融合进了新占的城池中。
这半年以来,为了将大承的百姓接受大幽的规矩,她可是付出了不少心力。
只一点,统一货币,就够她操心了。
她身为右相,坐镇于边境,大承朝堂上的大事要事都要与她商量,在大承的地位极高。
但她却从不以权压人,以理服人的时候居多,提出的政令又能帮助当地的百姓过上更舒坦的日子,但凡是长了心的,都能看出她是真心为民的好官。
半年下来,她在百姓中,以及大承的官员里也算是有了些威望,每每提及吴大人,众人皆是景仰。
比如此时,她提出要搞一个年关庆典,贺一贺新年。
“右相大人,这庆典下官也听说过,据说大幽京城去年就办了,极为热闹,百姓们开怀尽兴之余还能挣不少银子,实是大好事一件。”
“正是,右相大人,您有经验,需要怎么做,您直接安排便是,我等必定全力以赴,把此事办好。”
“都听您的。”
吴依笑着拿出根据大承的风土人情修改过的庆典方案,让他们传阅。
“方案上写得极为清楚,各位大人各司其职便好。”
其中有人指着方案上的那句“陛下出宫与民同乐”,担心地问:“右相大人,大承的皇帝出不得宫,能否找一宗族之人或是德高望重之人代替?”
大承皇帝出宫必死,这个诅咒在李沿廷死后达到了人人深信不疑的效果,吴依明白其中是怎么回事,但又不能说破,觉得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今大承已经归顺大幽,严格说来,此时的皇帝只是大幽的一位臣子,算不得是大承真正的皇帝了。这样吧,你们回去问问他是否愿意做此事,今日也推选出替代的人选,做好两手准备。”
大承的几位官员相视一眼,犹犹豫豫地提出了不情之情——
“这是大承归顺大幽的第一年,不少人都没有见过陛下圣颜,右相大人能否往京城传信,请陛下过来庆典,也与大承的官员和百姓们同贺?”
他们提到了秦越,吴依便也想到了秦越,自从上次一别,两人已经快半年没见,其间除了公务上的政令往来,竟是一句夹杂了私人感情的话都没有提过。
关于秦越的消息,她全都是从旁人的书信中得来。
秦无忧告诉她,秦越代替了她每日讲故事,教他做人处事的道理;
淑太妃告诉她,秦越又拒绝了礼部选妃的奏请,身边除了忠保,连个宫女都不用了;
石力告诉她,秦越成了工作狂,还把朝堂上的官员们都逼成了工作狂;
忠保告诉她,秦越日渐消瘦,话也越来越少;
柔儿也告诉她,秦越已经把她送出了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