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去去的,骆驼赚的还是辛苦钱,不拉货物了,拉人了。”胡梭倒是觉得这事没有新鲜的,就是骗外地人的。
“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巴太这口水都要喷到胡梭脸上了,“咱家骆驼如今是发展沙漠旅游业的重要的一环!高大上着呢。”
胡梭则摇摇头:“那你们骆驼驮着旅客走一趟沙漠,能赚多少钱?”
“三百!”巴太举着几个手指头,“而且还不算算向导费、帐篷费、餐饮费!我们家骆驼厉害吧,受欢迎吧,而且它们如今的行程天天排满,比我都忙!”
“哦—”胡梭又是一声悠长的叹息,“怪不得,那天我看见你家骆驼路过,觉得它苗条了些。”
“瞧你说的,如果当初我多养些,该多好啊,这收入可比种地强多了!”巴太开始憧憬着靠骆驼载客致富的日子了。
胡梭则看了他一眼,心里觉得哪里不对劲,却说不出来。
不过,听见人啃老的,啃骆驼的,还是第一次听见。
不过,胡梭确实也是为巴太高兴,这笔收入,对于时代扎根这贫瘠土地上的农场子弟来说,真的是一笔可观又体面的收入了。
“能在家门口就找到这条赚钱的路子,真是福音。”胡梭说着,拍了拍巴太的肩头。
“都是靠贵人嘛。”如今,那文旅局的王主任成了他嘴里的贵人。
“这是好事啊,那你就好好干吧。”
“那是!”说着,巴太腰杆挺得笔直,下巴抬得老高,仿佛看见了自己财源滚滚的前景,“王主任说了,这后面的丝路旅行,要大搞特搞,后面咱这一带,自然也包括你们的兵团农场,要火了!”
“包括我们?”胡梭指着自己的鼻子。
然而,巴太的兴奋并非空穴来风。没过一个月,农场的变化肉眼可见地发生了。
许多陌生人拖家带口地涌入这个小镇。往日静悄悄的农场街道还有那车都没看见几辆的沙漠公路,突然就熙熙攘攘的,挤满了陌生的车辆和身影;不是那种运货的卡车,而是挂着外地牌照、擦得锃亮的越野车和小轿车。
农场的小商店生意也好了起来。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这些“旅游必需品”销量大增。
就连沙漠公路附近的野狼都被投喂得胖了几圈,也懒得去农户家投鸡了,天天就碰瓷车辆。
村民们看见人多了,似乎也看见了财路:就简单地在路旁支起一个简易的水果摊,哈密瓜、葡萄、香梨码放得整整齐齐,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用王婶的话来说,“他们根本不讲价。”
以前空置的几间职工宿舍,被王主任协调出来,简单收拾了一下,挂上了“大漠人家民宿”的木牌。一开始兵团人还害怕城里人嫌弃这里条件简陋,奈何王主任说,这里充满了“原生态”气息。
这额外的收入,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场职工和村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原本胡梭也高兴,不过渐渐地就觉得哪里不对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