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竹隐山藏(1 / 2)

莫鹤生等人在山门外等了约莫一个多时辰,从上午等到烈日当头。

莫鹤生早有准备,四个人一人一张摇椅,大喇喇地坐在人山门前,日进给大家支起大伞和小茶几,自己和挑夫则躲在树荫下乘凉,这四人喝茶喝酒,吃点心吃水果,看话本看账本,该干嘛干嘛。

苏宝儿一边看话本,一边嘴没有一下停,像小仓鼠一样,两个腮帮子永远都鼓得圆圆的。

莫鹤生在苏宝儿边上看账本,只剩一只手也没闲着,一直在开核桃,核桃在他掌心竟如纸做的一般,一捏就碎,待他剥完一小碟核桃仁,便伸手喂到苏宝儿嘴里。

盛桃直接大字型瘫在摇椅上,睡得不省人事,手里拎着的的酒葫芦摇摇欲坠。

林默之则闭目养神,偶尔抬眼看看毫无形象可言的盛桃,见阳光直射着她的眼睛,让她一直皱着眉,鬼使神差地伸出长枪,将伞挪了挪位置,帮她挡住刺目的阳光,果然,不久后盛桃的眉目便舒展了些,身姿也更加舒展了开来。

她手里的小酒葫芦终于坚持不住,倾泻而下,可林默之反应极快,拿起茶几上的大碗,接下了她酒葫芦中洒出的酒水。

他浅尝一口从盛桃酒葫芦中接来的酒,味烈直冲天灵,让他不禁精神一震。

果然,酒还是别人瓶里的最好喝。

一直少有表情的林默之,唇角不自觉噙了一抹淡笑。

随后他使坏地踢了一脚被盛桃用来架脚的茶几,没了支撑的盛桃猛然惊醒:“来人了?”

左看右看,好像也没什么变化,苏宝儿一如既往地在疯狂吃零嘴,林默之则闭目养神,不动如山。

她疑惑地挠挠头,习惯性地拎起酒葫芦上的红绳,就往嘴里倒。

结果竟是一滴不剩。

她眯起一只眼,往葫芦眼里瞅,怒道:“我酒呢!”

盛桃这一声怒吼,成功把正要进山门的一些道士给吓了一跳。

“看什么看!”

一群道士本在好奇打量这群明目张胆的外来人,盛桃这么一凶,众道士收回目光,转而窃窃私语起来,显然是在背后指指点点。

这一个多时辰,山门口来来回回的道士极多,手里或多或少都搬了些东西,应是在筹备罗天大醮。

苏宝儿闲着也是闲着,晃着两条腿嚼核桃仁,她拖着两个腮帮子,表面上是在看话本子,其实多分了些神在周围,每个上山的道士她都有从头到脚观察一遍。

“进山的道士大多不是青城山的道士。”

“啊?为什么?”盛桃还处在刚睡醒的游离状态,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苏宝儿翻了个白眼:“道袍不一样。”

这些进山的道士穿的道袍颜色和青城山一水的青色不一样,黑、蓝、绛、灰、棕,各式各样。

莫鹤生听到她们的谈话,合上账本,解释道:“天师道又称正一盟威道,四百多年前立教于蜀中,‘太清玄元’老祖天师号称奉天行事,云游各地,奉行布化,以青城山的天师道为正宗,后又分出去了不少派别。”

“刚才这些陆陆续续上山的道士,分别来自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派,都是天师道的别派,前来准备罗天大醮的。”

盛桃感慨:“这么多人啊,好大阵仗。”

苏宝儿将啃干净的西瓜皮扔到茶几上,说道:“天师道做了三个朝代的国教,罗天大醮是道教最高规格的道场仪式,一般十年举办一次,或者重大年份办一次,这一次是因为……”

苏宝儿说着说着,忽然意识到了不对劲,这一次青城山大操大办罗天大醮,应是因为新皇即位,为国祈福,但是这种级别的罗天大醮,需要皇帝亲自到场主祭,而且一般道场都会选在汴京天坛,这次怎么直接就在青城山上办了?

她扭头看向莫鹤生,莫鹤生点点头,看来是已经心领神会了她的疑惑之处。

“因为邙山太平道。”莫鹤生解释道,“太平道算是近一百年在豫州兴起的一种天师道异端,一直在北方较为活跃,尤其是近几年,邙山因离汴京近,其掌门张霄道长极受先皇的信任。”

“和潜心修行问道,符箓祭神的天师道不同,太平道极其讲究阴阳五行的谶纬之学和占星之学。”

“我懂了,那太平道不就是算命的嘛。”苏宝儿抢声发言,盛桃则奇怪道,“可是天师道的明城真人,不也号称是独坐山中而晓天下事的神算子嘛?”

“那是明诚真人,他的爱徒宣陵天师继任天师之位后,再未算过半卦。”

“张大天师,一代武学宗师,自不在意这些旁门左道。”林默之冷道。

盛桃难得地赞同道:“命是靠自己去挣的,我才不信什么狗屁天命,要我,我只信我的刀。”

苏宝儿思索片刻,豁然开朗:“所以,青城山这次执意要操办罗天大醮,是为了宣告天下,天师道才是道教之正统?”

莫鹤生接道:“也是为了警告太平道,勿要痴心妄想取代青城山的位置。”

盛桃和林默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苏宝儿望着前往巍峨山门,和直入云霄的层峦叠翠,她知道自己和莫鹤生都没有说出那最要紧的一点。

这次,青城山的罗天大醮,小皇帝不参与祭祀。

这说明,天师道现在的国教地位岌岌可危。

即便青城山闹再大动静,没有朝廷加封,也是白搭。

这是张大天师的一场放手一搏。

以倾天下之威名,敲山震虎。

所以,青城山一定会接待千里迢迢来送银两的他们四人。

因为,没有朝廷支撑的罗天大醮,不仅耗时耗人耗力,还非常耗钱。

话说道此时,山门果然向他们四人大开。

那去回话的小道士没见着人,来者却是个独眼道士,正是俞典华。

就是当年在庐陵城外仗义出手致盲,后又在万蝶谷给苏宝儿《清心经》的俞典华道长。

至诚宣玉典,看辈分,俞典华应是如今张大天师的徒孙。

俞典华出现时,胡须和头发都因强风凌乱不堪,显然是一收到消息就撒腿往山下赶。

“失敬失敬,看门的小道士有眼不识泰山,竟让诸位贵客在外久等多时了。”俞典华朝苏宝儿等人拱手行礼,“我们山门到前山各宫的九千梯本是专门设给小道士们练功用的,这看门的功没练到家,竟是攀了整整一个时辰,这不,贫道一听是诸位到来,马不停蹄就赶下来了。”

苏宝儿嘻嘻哈哈大笑:“看出来了,俞道长你的胡子都要跑到天上去了!”

俞典华见到苏宝儿也很是亲切:“苏姑娘别来无恙。”

“俞道长,这是我等敬献的香火钱两万两,还望贵派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