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五十六章 真是比我都懒(1 / 2)

从此之后,镇国寺周边方圆十里的百姓,经常在月明之夜听到寺里传出阵阵似狼非狼,似狗非狗的嚎叫。那叫声中气十足,经久不绝,按照安寿园的说法,这意味着法运兴隆,国运强盛。所以,这声音虽然有些扰民,镇国寺附近的百姓也只能默默在**翻个身,内心不安慰的抱怨几句。

不过,住在镇国寺边上,不是只有坏处的。因为镇国寺的其余两宝,那都是珍稀中的珍稀,异宝中的异宝。这让镇国寺附近的居民又觉得,能住在此处,那都是祖上积了德的。

两宝中的一宝,便是寺中遍植的珈蓝草。那草是明清接任主持时种下的,发有奇香,入寺之人被那香气一染,半月之内犹觉异香扑鼻。更奇的是那香气可以让人忘却世间烦恼,所以每天在镇国寺门前排队闻香的人络绎不绝。

当然,上述种种珍稀,都比不上镇国寺当家主持明清法师本尊了。

明清法师绝顶聪明,本是太医院院判之子。十六岁那年,明清自觉救人不如救心,发下宏愿,自请入寺。只两年时间,便由明慧亲定为自己的接班人。

明清出落的宝象尊严,两道剑眉斜插入鬓,双眼中似乎蕴含了无数星辰。便每当他出坛讲经,整个场上的人都鸦雀无声,直勾勾的盯着明清那张脸,盼着明清抬眼之间,能跟他对视一眼。

据说,和明清对视之人,会立刻感到遍体一震,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酥麻,仿若聆听到九天佛国的无上美好。所以,全京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私下都藏有明清的宝象,经常在无人时对像摩挲,祈求上苍垂怜,能和明清对视上一眼。

然而明清委实持重,轻易不抬眼去看那坐下的无数拥趸,只把一番佛理妙义说的顽石点头。

端庄持重的明清法师,在当朝公主孟歌的嘴里,便是一块榆木疙瘩。

孟歌公主是瀛帝元后所生的独女。元后在瀛帝尚未登基之前,便暴病而亡。瀛帝得了天下,却失了挚爱,只能把自己的一腔深情都用到了女儿身上,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好东西都送到孟歌身边。

然而,孟歌却并不快乐,她时常对着河中的倒影静坐,试图在**漾的斑驳中寻找自己丢失了三年的记忆。

她依稀记得,三年前的一天晚上,母亲带着她去了一个欢闹至极的宴会。宴会上,她的皇帝祖父把她抱在膝盖上摩挲不止,再然后,她似乎是睡着了。只是,一觉醒来,已经是三年后,三年中的记忆,她恍然若失。

“这三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在睡梦中度过了自己及笄之年的孟歌公主,也曾拉住身边的宫女和太监,想从他们的口中找到一些答案。

“启……启禀公主,您是从老帝的膝盖上摔了下来,伤到了脑袋,所以才记不清事的。”宫女太监们颤抖着双腿,匍匐在地,战战兢兢的回答到。

“你们胡说,我再记不清事,会记不清我娘是怎么死的?我父亲是怎么登基的?”孟歌公主怒目圆睁,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时间长了,孟歌公主就开始不言不语,闹起心病来了。

瀛帝一听就急了,朝堂之上,他希望自己的群臣建言献策,让公主早日重展笑颜。

群臣们哪懂女儿家心思,一听这种问题,不由大感头痛。幸好,当朝大将军宇文臣是个聪明人。

“启禀圣上,臣闻镇国寺珈蓝素有奇香,闻之令人忘忧,可以请公主一试。”大将军宇文臣手持朝简跪拜在皇帝的御阶下,朗声启奏。

宇文臣是瀛帝贵妃宇文嫣的亲哥哥,极得瀛帝宠幸。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间说出最合乎事宜的话,这一次也不例外。

一退朝,瀛帝便迅速降下旨意,命令孟歌公主速往镇国寺,为亡母祈福。

那日,孟歌被人扶着从雀羽织就的步辇上下来,迎面正看见一个白衣法师端立在菩提树下,剑眉斜挑,双目莹润。庭内异香扑鼻,法师不卑不亢的向着公主行了一个佛礼。

孟歌被他那眼睛一看,忽然就忘了自己的问题。

“听闻公主与佛理有疑,小僧愿详解之。”等公主入了坐,明清法师端端正正的跪在蒲团之上,星目微垂,给公主殿下斟了一杯上好的兰草茶。

兰草茶上缓缓升起的雾气,孟歌觉得那雾气朦朦胧胧笼上了自己心头,她冲着明清展颜一笑:“详解之,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至此,孟歌公主成了镇国寺的常客。

“小和尚,你这佛堂,怎么比我公主的寝宫还要干净。”孟歌提着裙子,在明清的佛殿里面乱转。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清是个好性儿,孟歌这样在他的屋子里乱窜,他不急也不恼,只持着小舀子,一点一点在廊下浇他的花。

孟歌看了一圈佛堂,觉得这里太没意思了,除了佛经就是佛像,所以她一蹦一跳的走到珈蓝草旁,斜着脑袋,蹲在一旁看明清浇花。

说是她看珈蓝草,不如说是她在找机会让明清看她。

孟歌对自己这张脸极有自信,年初瀛帝办寿宴的时候,她只挽了一个双凤髻,淡淡扫了峨眉,懒洋洋的往殿内那么一站,大煜朝第一美女的名号就落在了她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