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常胤性格的李三思深知,这位师伯向来说话很少,言简意赅,也不会随意开什么玩笑。
一言既出,便如青山不移。
于是,他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重重叩首三次,声音低沉却坚定:“那弟子便代逍遥谢过师伯成全。”
常胤伸手虚扶,一道清气托起李三思。
“我说过了,你可不是我的弟子,也没学过蜀山的技法。”
“不过从今天起,你李家确实要出一位蜀山的弟子了。”
李三思起身时眼眶微红,深深看了一眼常胤,便已大步离开。
不久之后,等李三思回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童,眉目清秀,眸光灵动,一派天真却又隐隐透出不凡气度。
一到永安当,那男童便大步上前,依礼跪拜,声音清亮:“弟子李逍遥,拜见师尊!”
如此表现,常胤不用想,自是李三思的嘱托,但看到这孩子如此知礼懂事,常胤眼中也带上了几分笑意。
他缓缓点着头,便自袖中抽出了一枚青玉令牌,轻置于李逍遥掌心。
“此玉名‘青鸾’,乃蜀山入门信物,持之可通山门禁制。”
李逍遥懵懂低头,赫然发现在这令牌之上,居然还十分贴心的刻有“李逍遥”三个字,显然早已为他准备好。
而一想到蜀山这个充满仙气与传说的所在,李逍遥的心头也涌起了一阵小小的悸动。
李三思曾随景天上过蜀山,自此之后,便一直对蜀山念念不忘。
不过其天赋虽有,却因缘法所限,未能入门。
于是这几年间,他时不时便常在灯下为李逍遥讲述蜀山往事,说到飞剑斩云、仙术通玄时,眼中便有神采闪动。
其对蜀山的向往,也在潜移默化之下,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逍遥。
所以,虽然年纪不大,但李逍遥对于加入蜀山这件事情,却是已经想了很久很久。
如今终于得偿所愿,他紧握青玉令牌,指尖微微发颤,仿佛已触碰到那云雾缭绕的山门、听见剑鸣破空之声。
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开口:“师尊,那我什么时候可以前往蜀山?”
常胤神秘一笑,只给了李逍遥一个意味深长的目光。
他与景天优哉游哉的品过一口茶,这才慢悠悠道:“蜀山收徒,向来讲究缘法与试炼,你年纪尚小,筋骨未固,不急在一时。”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地望着李逍遥:“待你十二岁那年,若能独自登临苍云岭巅而不止步,蜀山之门自会为你开启。”
“在这之前,你便自己努力吧。”
说罢,常胤随手一挥,便有一本最基础的练气功法落在了李逍遥的手中。
李逍遥和李三思显然也没有想到常胤居然会是这么一番说法,纷纷仰头想要表示不解。
却不料等他们抬头望去,却发现常胤已然消失在了面前。
唯留景天一脸无奈。
常胤虽然提前收李逍遥为徒,但他不会过分干涉李逍遥的成长之路,因为这样或许会影响许多事情。
而且蜀山弟子,虽然有不少都是在年幼之时便被接入蜀山之中,但无论是徐长卿,亦或是姜明,殷若拙,这些都是在他们成长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正式被接引上山的。
因此,李逍遥就算被常胤所看好,也不会例外。
........
蜀山。
常胤飞行在蜀山的山道之上。
山风拂过他的衣袂,远处七十二峰云海翻涌,霞光万道映照剑阁,他负手而立,目光穿过层层云霭,落在山门外一道身影之上。
那身影略显佝偻,守在山门外一块青石旁,朝着蜀山当中久久凝望。
“道明。”
常胤轻叹一声,身影悄然落地。
那老者闻声回首,急忙抱拳,朝着常胤行礼:“弟子道明,见过师祖。”
常胤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道明手中的旧布包裹上。
“马上你就要传位掌门之位给殷若拙了,这是打算下山?”
“回师祖,在蜀山当中几十余年,道明自问未曾懈怠一日,虽无大成,却也无过,因此如今尘缘已了,也该下山去看看当年那株桃树是否还在原地开花了。”
“挺好的,人生难得圆满,我同意了。”
“谢师祖。”
两人一番简短的对话之后,便一同步入了蜀山之中。
此刻的蜀山,正为三天之后的传位仪式做着如火如荼的准备。
到处都在张灯结彩,弟子们穿梭忙碌,法器轻悬半空运送着各色灵材,执事长老手持玉简核对流程,一丝不苟。
钟鼓台前,新铸的青铜云钟已落定,只待吉时首鸣。
后山灵圃中,百年一开的琅琊花悄然绽放,紫气萦绕,似应大典之兆。
毕竟如今的蜀山,在经历过一场人界浩劫之后,更加成为了整个人界当中的支柱,肩负着维系天地平衡的重任。
因此次掌门更替,不仅关乎蜀山一脉传承,更牵动天下气运流转。
无论是在各方面的考虑上,那都需要极为隆重的仪式来昭告天地。
道明看着这一幕,表情不悲不喜,仿佛看尽云卷云舒,终归寂静。
说起来,他如今的年纪也不大,不过七八十出头,在历代蜀山掌门之中,绝对是属于退位较早的一任。
就如当初的清微,足足担任了上百年的蜀山掌门,才将掌门之位传于徐长卿。
相比较之下,道明不过几十年便选择退位,实属罕见了。
其原因自然还是这几十年间,由于天地灵气紊乱,邪气滋生的原因,导致他虽勤修不辍,但还是在连连的对抗邪祟中积下道伤,修为停滞,难以维系掌门所需之全盛境。
其鬓角上的白霜,正是岁月与道伤交织的印记,宛如寒月凝露,无声诉说着往昔鏖战群魔的峥嵘。
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他这才选择了将掌门之位传于殷若拙。
对此,常胤也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归根结底还是道明命数如此,如秋叶归根,自有其时。
他若强行出手,为道明滞留掌门之位,这反倒对殷若拙不公平,亦有违天道轮回之理。
此时,前方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
一群蜀山弟子正簇拥着殷若拙自演武场归来,少年意气风发,眉目间尽是朝气。
他虽即将肩负一派之重,却仍与同门谈笑自如,毫无骄矜之色。
道明远远看着,眼中也闪过一丝欣慰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