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41章 朱祁铄登基称帝(二合一)(2 / 2)

朱高炽只是因为身体肥胖的原因无法上战场,但对于打外敌,他是无条件支持的。

“唉!爹,不管他了,他这个心结,是自己作的,旁人也解不开。”

朱高炽摆了摆手,表示不要在意他这个逆子了。

手握盛世大明,却不思进取,他这个仁宗但凡在天幕的历史中多活几年,说不定都要派人第六次征战漠北。

扯开朱瞻基的话题,朱高炽搓了搓手,笑眯眯道:

“爹,祁铄说让我做新朝的大明首辅,真的假的?”

由于朱祁铄这个后辈当皇帝,大明的关系有些乱了,但大家都当做不在意,因为现在的大明,是能者为先。

“那当然,你爹我说的还有假?”朱棣不满,这可是他的好曾孙朱祁铄亲口对他说的。

“那爹,咱和三弟,那汉王和赵王?”

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搓了搓手,封王啊,他们馋。

“真的真的,都是祁铄和本王说的,还说你俩可以不要去就藩,每天跟在爹跟着一起去打仗就行了。”

朱棣笑道。

这样轮到汉王朱高煦愣住了:

“仗?爹,哪里还有仗打?如今四海承平,海外打仗有郑和啊,咱都不懂海战。”

汉王和赵王二人都很羡慕郑和,整个大明,现在就他最擅长水战,而且海外的那些蛮夷小国,战力普遍过弱,郑和简直就是白捡功劳。

“放心,祁铄说过,我大明还需要继续向西拓张的。”朱棣淡淡地说道,一想到朱祁铄给他画的饼,他就馋。

让大明成为太阳无论何时都会照在大明领土上的帝国,这是何等的壮举。

“e,你俩小子努力一点,本王听祁铄的意思,由于海外不易管理,他打算暂时采用封邦建国制,有功劳的可以在海外封王,在其自身的领土内有极高的自主权,算是一个小国王,平日里只需要听大明朝廷的调令就行了。”

朱棣拍了拍朱高煦和朱高炽的肩膀,语重心长。

“啊?爹,咱老二没读过书,也知道这个封邦建国行不得,是开历史倒车,怎么祁铄这么聪明,也弄这个?”

汉王朱高煦惊呆了。

“本王也问过祁铄,他说这是无奈之举,现在交通还是过于落后,海外鞭长莫及,确实需要强有力的藩王进行镇压。”

“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每一任封王的只可维持三代,三代后要改封封地并降爵位,并且对朝廷的命令必须无条件听从,否则朝廷会发兵攻打藩王。”

“等交通工具再度发展后,朝廷便会主动裁撤掉这些藩王的,到时候那些藩王肯定不肯,朝廷便会主动发动战争。”

“再退一步来说,到时候朝廷没有按照祁铄指定的计划走,或者没有武力镇压这些海外藩王了,按照祁铄的说法,最少肉也是烂在锅里了,起码都是华夏子民在统治着海外。”

朱棣耐心地解释,他和朱元璋都觉得这个计划可行。

就像当年周天子一般,用诸侯去拓荒,最后统一天下的,还是华夏子民,甚至如果周王室后裔若是给力一点,统一天下的说不定还是周王后裔。

“哦。”汉王和赵王似懂非懂,朱高炽倒是完全听明白了,觉得这个很有道理。

……

明王府。

“哎呦!王爷哎,你这个衣服可不能这么穿。”小李子见朱祁铄穿好龙袍,但还有些细节没到位,连忙赶上来给调整一下。

“孤倒是不急,你倒是急了,这便是传说中的'皇帝不急太监急'。”朱祁铄笑骂。

习惯了朱祁铄的开玩笑,小李子嘿嘿一笑,那他可得急啊,以后他可就是大明朝第一号人物的贴身秘书了,就算是大明首辅,各地王爷见到了他,都得恭敬地喊一声“李公公”了。

“你这穿着,真有少年天子的气象了。”不远处,戴若萱和她的一些姐妹过来,她看着朱祁铄的眼神里充满一水情意。

“不及你灿若桃花。”

小李子心中暗暗记着,心想自家王爷什么时候会说情话了,以后咱退休了,出宫了找美人的晚年为伴的时候,这情话也用得上。

谁说太监……就不能找美人了……

……

过了几日,应天府上上下下肃静了,朝廷的文武百官随着朱元璋和朱祁铄来到历代帝王庙。

此刻的朱祁铄穿着一身龙袍,头戴冠冕,跟随同样穿着龙袍,头戴冠冕的朱元璋身边。

两人来到历代帝王庙前。

历代帝王庙,此刻祭祀的只有16位帝王,是朱元璋定下的,其中,隋文帝杨坚曾入选过,不过后面被罢了。

16人中,除了三皇五帝八个外,剩下的,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分别是夏商周三王、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朱祁铄来自后世,自然知道这个帝王庙在后世经过四次的版本变动。

分别是嘉靖朝因边患删除元世祖忽必烈;清顺治、清乾隆基于大一统理念大幅度增加帝王人选,甚至连一些偏安政权也加入进去。

但不管哪一次变动,历代帝王庙,都不会祭祀秦始皇的,这在封建王朝是政治正确,也是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害怕。

朱祁铄自然也懒得动这个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名额,他大明的政权合法性极高,也不需要学习大清那样,要基于大一统理念加入各种偏安政权皇帝来论证政权合法性。

在群臣们的见证下,朱元璋开始祭祀历代帝王,并要在历代帝王的见证下,登基称帝。

“唯洪武七十三年,岁次……敢昭告于……”

“昭告于(历代帝王)之神,大明朝明王朱祁铄,人品贵重,才华横溢,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今日,着大明皇帝位。”

“谨以制帛牲醴,粢(zi)盛庶品,式陈明荐。尚飨!”

朱元璋读完,群臣跪拜: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铄回头,低头望着黑压压的一片,那是群臣,亦是大明的江山社稷,他的心中万丈豪情,他回道:

“平身。”

随后便是礼部制订的一些客套话,比如封朱元璋为“无上皇”,封太子朱标为“让皇”,封燕王朱棣称号“征北大将军”,封朱高煦为“汉王”,封朱高燧为“赵王”,封朱祁钰为“齐王”……

又加封朱高炽为大明首辅,蓝玉入内阁,郑和、陶成道、马顿入内阁,成为名誉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