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03章 未成型的应天门之变(唐)(2 / 2)

中间那些军政要务她一掠而过,少女时为人称赞而后来长久未有过用场的过目不忘的天赋,在这时起到了作用。这样一掠而过的信息仍然落在了她眼中,让她看到了她的孩子是多么的出色。

原来不用二郎给机会,她唯一的女儿也是这样耀眼到独一无二。

原来不用先见之明,她的二郎也仍然是这样锋锐无双,大唐立国靠的就是二郎啊!靠这老狗,不知道丢弃长安跑路几回了!

骄傲之情激荡于怀,乃至她见到玄武门之变都没生出几分伤感,毕竟两个在事变中死去的儿子如今还好端端在面前,连因病早夭的儿子,和也不算长寿的女儿都还好好的。

就是身边这糟老头子太坏了,身为父亲竟然忌惮二郎,联合大郎一起打压二郎。冷酷一点说,他要真能压制住也好,她的儿子们都还能保全。偏偏立国不稳,他还要倚仗二郎的能力,不得不让二郎一步一步站稳朝堂,收拢人心。

连让二郎去洛阳分治都说出来了,窦皇后不用想,都知道他那个时候肯定是不想管了,只顾他活的时候快活清净。活着混过去就好,死了之后管他们兄弟怎么争。

都到这地步了,你就废长立幼又怎么了?

最后她的大郎和四郎,就这么没了……

这哪里能怪二郎,分明要怪他们的阿耶!

窦皇后剜了一眼李渊,这才回到开头,慢慢重看起前面的内容,而李渊完全没有发现被妻子讨厌了,他看进去之后已经完全沉浸在里面了。

对啊,这才是他所设想的立国的道路,没有二郎的横插一脚,他也是可以建立大唐的。

然而……唉……算了……看来他还是需要二郎支撑才行。

李建成也看得入神了,看到玄武门之变时出神了良久。

他不知道二弟以后会怎么样,他只看到这里就仿佛完全被抽去了精气神一样。

如果说军事天赋是天生的羡慕不来,他看到武德年间不得不倚仗二弟的能力去平定各地叛乱还能坚持得住的话,看到玄武门时没有一人向他报信,他的心态就是真正的崩了。

不像突然兴奋起来,一个劲喊着李世民窃功的李元吉那样,李建成明白他和二弟的差距。

他原来的不甘,是在李世民稍稍透露他的奇遇之后产生的天命何不在我的不甘,是他本作为长子随着父亲太原起兵,却让二弟夺了风头的不甘。

而李世民现在却告诉他,虽说他赶上了太原起兵,但原本随着父亲谋划的,是随着父亲上任的二弟,而不是在老家的他。

起兵之时他固然赶到了,但他后来只能击败二弟曾经击败的敌人,大唐最重要的危机,一直都是二弟南征北战的解决。

他看出来了,父亲是向着他的,或者说父亲也忌惮二郎,一开始并不想让二郎立功,结果就是处处败绩,不得不重新让二郎出马收拾残局。

是假的吗?不,如果是假的,那必须从头到尾都是假的。因为父亲开始就算没在忌惮,也有为自己这个太子考虑的心思,不想让二郎太出风头。如果不是非得二郎出征,又怎么会一次又一次让步,一直到父亲都觉得地位受到威胁,必须与他联手去压制二郎的程度。

身为皇帝和父亲,不得不与太子联手去压制自己的次子,其他都不用细究了,这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如果不是非二郎不可,父亲怎么会给他机会,让他有了皇帝与太子联手都难以压制的权势。又怎么会让他尽得朝中人心,政变前敢于直言相问朝臣,相信他们不会向天子通报。

如果是假的,那二弟就不会有兵变的机会。他是太子,他再有军功,有几个人愿意跟着二弟搏的。

他没有往下看,更不必问自己一家的命运。看纸上的内容显然并不完整,李建成压住纸页,艰难地擡起头,看向在谋反前从来没被自己当成过竞争对手的二弟,问:“你做得如何?你曾言与秦皇汉武同往仙境,现在又说是同往后世,莫非你在后人眼中,与他二人相当?”

一言既出,连李渊和窦夫人也忍不住停下阅读看了过来。

秦皇汉武,在他们这个时候的评价其实参考李世民那句导致他被刘彻捏脸报复的话就知道了。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虽然承认他们的地位,但总也有这样的评价跟着。李世民与他们一起到了后世,莫非也是一类人?

不过就算如此,能令四夷威服,其实也让李渊觉得很安心了。

李世民笑了笑。

“我,或者说原来那个我的谥号,是文皇帝。”

对,就是文皇帝,李小九加的那个破谥号让它见鬼去吧!他不承认,打印的时候本传开头那句都被他删了,真是看到了都觉得好羞耻。

“文皇帝!”李渊震惊地几乎站起来,半欠了身又一屁股坐回去,迷惑地打量自己的二郎。

怎么会是文皇帝呢?他给的史书里记载的事迹,除了开始只是随他起兵之外,后来的军功比现在更盛。主要是每次都是不得不让他出征才能解决,还有窦建德这个差点就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对手存在。

现在窦建德都在李世民帐下了,其他各路诸侯和突厥,在这本史书上带来不少的麻烦,李渊看出来了,不得不羞愧的承认,大多是因为他限制二郎,不让二郎出征造成的。

现在二郎直接主事,有的掐灭了源头,有的迅速平定,都没造成什么足以让人不安的威胁。

所以他这么能征惯战天生将星,直可比肩韩白的儿子,谥号居然是个“文皇帝”?

不是,大臣们眼瞎吧?

虽说前面刚有个隋文帝,但杨坚毕竟结束了几百年分裂战乱,重新梳理建立一个大帝国的制度。尽管难免带着吹捧,也还说得过去。

二郎凭什么啊?那可是“文皇帝”,李渊想都不敢想的谥号。

李元吉又在咒骂,这回骂的是李世民的亲信大臣死不要脸,人死了都要奉承。

李世民都懒得理他了,向李建成看了一眼,李建成心里也正烦这个坏事的四弟,反手捂住了他的嘴,冷淡地道:“四郎,输都输了,你真想现在就惹怒他么?”

李元吉一滞,想到自己儿子,终于还是闭嘴了。

他再肆无忌惮,也不想身后连个祭祀的都没有。虽说书上写着确实灭门了,但现在李世民是太子,没必要将他们都杀了,只是他再这么骂下去,他自己都觉得这事难说。

他安静下来,李世民才向着李渊淡定地道:“这都已经是没有发生的事了,不必多提。父亲若想知道,以后慢慢看书就是。大哥的事是意外,儿这次回京,献俘之后,本就准备与父亲深谈,请父亲退位。”

李渊竟然不算太意外,甚至有一种靴子终于落地的解脱感,只是一时还缓不过来,呆了半晌,被妻子轻轻推了一把,才哑声道:“好,好,有儿若此,为父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李世民微微低首致礼,却没有退下,犹自道:“父亲,退位不是大事,儿还是想与父亲谈一谈。今日母亲也在,大哥也在,儿便在这里一次说清楚好了。”

李元吉要不是被绑着就要跳起来了,他呢?他不是人吗?

他不知道,李世民年少的时候还拿他当人,自打他差点掐死乳娘之后,就真没拿他当人了。

有些话,李世民是早就想说了,只是李渊还坐在皇位上,他还没有立下逼父亲退位的决心,秦皇汉武都警告过他,父亲很可能会在这方面与他爆发巨大的冲突。

他也是渐渐才知道,书上看到的故事,真正做起来有多难。书里那个他,是到了什么程度,才会下定弑兄逼父的决心呢?现在他没有那样的压力,也没有必须要杀死兄弟的决心,只是要请父亲早点退位让他施展,都花了很长的时间说服自己。

不过既已有了决定,他就考虑好了所有的事,眼下十分淡定,一边打开电脑连上投影,一边向父母兄长详细说去自己在后世的所见所闻所思。

“由秦至今,其实我们并不曾见过几个真正的帝国,自然没有后世人见识广经验丰富。父亲,你知道么,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很难突破一个极限。”

他放出了投影,一张人口增长曲线图,稍稍做了讲解。历史人口数量并不是没有争议,不过他只用来向父亲展示,也足够了。

李渊便在他的指点下,眯着眼睛向前俯身,看人口上下起伏,尤其是他们大唐,从四五千万猛然又砸到了一千多万,不由面色一紧,不用看史书都知道必然是出事了。

再看后面,朝代更叠,人口上限有缓慢增长,但至多到了五六千万仿佛就是个坎,伴随而来的就是改朝换代。

一直到最后,这条曲线龙擡头似的拔高起来,一直向上扬去不再见大的回落,反而让他迷惑了起来。

李渊也不是傻子,没多加思索就问了出来:“是土地限制了人口,一到上限就爆发战乱吧?最后你说的这清是怎么回事,怎么能有数亿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了?”

“没有。他们只是农业的水平更高,又引进了马铃薯这些救荒高产的粗粮。父亲,你应该看一看清后面的时间,哪怕卷入一场涉及61国,20亿以上人口的世界大战,死了三千五百万人,人口都没有再降下来过。”

不要说李渊,就是心不在焉的李建成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时间竟都不在意别的了,养活的人口太匪夷所思反而一时没反应过来,只觉得李世民说的那场战争可怕之极。

什么战争能死这么多人,大隋极盛时也不过四千多万人口,大唐去年才初步统计了一下,现在的人口才两千万左右。

也就是说,那场“世界大战”死了差不多九成的大隋人口,而大唐的人都不够这场仗死的!

光是死掉的人口都比大唐人口多,这是什么地狱笑话,完全笑不出来啊。

而死了这么多人,人口曲线竟然都没下降,仍然是龙擡头向上扬去,就更可怕了。

“怎么养活的……”

他们终于正视“亿”这个数字级别,李渊不禁打了个寒颤。

“这就是个复杂的问题了。我就算学了那许久,也不敢说学会了。不过就最基础的来说,还是农业的工业化。”

李世民早就准备好了资料,此时鼠标一动,又为父亲点开了一个PPT,链接着视频,给他开开眼界。

可称伟绩的水利措施、育种农药化肥共同保障的粮食高产量、机械化农业节省的人力,乃至东北农场里一人操控无人机洒药,一人操控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一个人甚至能管理上千亩地!

还有后世某省在机械没有普及的不发达年代,老一辈靠着人力挖河工,挖出来的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浓缩在地图上真是让此世之人为之惊叹。

他还找了个美国农场收玉米的视频存到现在,终于能给父亲看了。

不夸张的讲,连满腹牢骚的李元吉眼睛都直了。

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科技,但是已经简单粗暴的理解粮食怎么能养活人口的了。

废话么这不是,一个人带上一个团队管一千亩地,一亩就算产八百斤就好了,往多了算,十几个人就能种出来八十万斤粮食,这还能不够吃?

李世民也没跟他们解释这其实不是常态,毕竟当人口有十几亿的时候,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并不是这样好管理的大片农场。反正放在他这个时代,让父亲想象大农场反而容易点。

以后能抢先开发新大陆的话,这种情景也迟早会复现。

他只是淡定地继续展示和讲解,倒回去讲工业革命。

“一切的开始,就在这里。但是起初,它并不美好。有人说英国赢得了工业革命的竞争,是因为它的工厂里工人的平均寿命更低,压榨得最狠,所以胜过了他国。这样的事,终究不能长久的,就像陈王起义一样,欧洲落下了很多顶王冠。”

这是总结,他为了今天,找了很多视频,自己剪了接在一起,现在放出来给父亲看,免得他说太多口干舌燥。

他仔细观察着父亲的表情,失望地见到,父亲皱着眉,果然最终说出了那样的话:“既然如此,你那些工厂还是不要开了。”

“那人口增长到五千万的时候又要怎么办?太平盛世,其实这个数字很就能达到。大唐以后的王朝都是这样,三四百年就到极限了,一百多年差不多就该由盛转衰了。”李世民问,李渊没有回答,但微微抿了抿嘴。

李世民看出来了,这是父亲有点不以为然的表情,大概就是既然知道了天下之广阔,完全可以把人往外移。南北美洲还装不下一个大唐人口么?

这确实也是一个解决办法,但父亲真以为这样就够了么,李世民失望地想。

“如今各国被地理阻隔,彼此只有少量商贸往来。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不去,敌人便要来。”他说着,打开了一页PPT,用纪年的方式列出清末被打开国门签的条约,缓缓讲起了从清末开始那一年一年详细的百年国耻。

还没讲完,李渊还好,李建成已经快炸了。

“怎会!怎会如此!”

在他的概念里,所谓国耻,无非就是汉人皇帝败于胡人腥膻,他们也不是没经历过。李氏在鲜卑治下的时候也被迫把姓氏改成了“大野”,杨氏杀尽宇文氏,有斩草除根的因素,也未必没有断绝鲜卑影响的念头。

但纵是如此,历史已经无形间赋予了时人心理上的优越感。

那便是胡人纵然入主中原,终究衣食住行一应礼制条章,仍是要向汉人学习。鲜卑人改迫汉人大族改姓,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依然要学着汉人的礼制来治国。

而李世民让他看到的历史,却是连这样的优越感也打了个粉碎。

“我让工厂不签身契,约束他们给予福利,照顾伤残,处罚不守规矩的人。父亲为此与我争吵多次,以为我多偏于贫苦,而不能善抚士族。其实我是在救他们,也是救我大唐自己。不然,早晚有一天,大唐的皇室会与这些贪婪的世家一起被掀翻,没有人能幸免。纵使李氏将来总要亡天下,我也希望能体面些。”

他不再操作电脑,站了起来,坚定地说:“即使看了这些,父亲,你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一切,不能与我同道而行。让我来吧,这就是上天给予我的使命。”

李渊今天受到的刺激有点多,一直有点愣愣的,这时候点着头,也不知道反应过来没有。到李世民施了一礼,请他与窦皇后休息,将将要退到殿外时,李渊才猛然擡头,扬声问道:“二郎,这一回,你还是想做文皇帝吗?”

李世民颇有些无礼地只转过头来,同样扬声回答:“父亲,什么文皇帝,武皇帝,那都已不是我在意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