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80章 炮击左贤王(1 / 2)

第80章炮击左贤王

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六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翻越焉支山千余里,与匈奴军在臯兰山下下激战。

这一场河西之战,歼敌近万,斩杀及俘获多名匈奴贵族而归,更是埋下了以后浑邪王降汉的引子。

李世民随之出战,霍去病看他还是十六岁少年的模样,怎么也不能放心,只给了他一千骑兵。不过多了个李世民,这场河西之战也多了一个小小的战果:单于的儿子将要逃脱时,李世民给了他一箭。没能生擒,把脑袋带回去了。

同年夏,稍事休整后,霍去病再度出征。不过这一次李世民没有与他同行,而是与合骑侯公孙敖同行。

刘彻其实不太想用公孙敖了。如果说他觉得李广年纪大运气不好而有点忌讳用李广承担重任的话,对公孙敖就是从能力到人品全方面不信任。一想到这家伙以后居然因为战败被判罪而诈死藏在民间,刘彻就想翻白眼。

这什么天才,还能玩出诈死的把戏来,他也服了!

要不是因为当年他救过卫青,刘彻根本不会用他。卫青为了报恩带着他立军功,搞得现在刘彻想弃用吧也没个合适的理由,好在李世民来打工攒经验,刘彻就抓了他的差,让他与公孙敖同行。

为此,刘彻特意单独召见了公孙敖,将李世民介绍给他。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刘彻:“这是李世民,你都听他的。”

公孙敖知道这是“神仙”,小心翼翼地问:“陛下,是否以李将军为主将?”

刘彻:“李世民并非本朝臣子,不为主将。但你要像听大将军之令一样听他的!”

公孙敖一个激零,赶紧伏身再次保证绝不会自行其事。

他退下后,李世民若有所思,指着自己问:“你就这么信任我?我跟你说,我真的还没有打过大仗,与杨玄感那一战也有事先预见的原因。”

刘彻冷哼了一声,让左右退出才道:“我不信任你,还能去信任公孙敖吗?他迷路失期,让霍去病孤军深入,要不是去病自己厉害……你去了就算也迷路,难道还能比这个结果更差吗?”

也是,反正公孙敖根本就没找到地方,也没遇上大战,李世民替他统帅,再差总不会把人带到匈奴主力包围里去。至于之后,跟霍去病合军之后自然就听霍去病的,也没什么问题。

就算同样迷路了,路上遇到匈奴军队,李世民想了想这个幸运的公孙敖的战绩,也觉得自己再没经验还能比他差吗?

刘彻在那边却郁闷了起来,叹道:“张骞出使西域,我还以为他不会迷路,结果好不容易这回李广不迷路了,他倒是带着主力失期,差点把李广给陷进去。朕犹豫过是让你帮公孙敖一把,还是让人跟张骞一路。毕竟朕的冠军侯没有等到公孙敖,也还是大胜了。”

“有这一路兵力,折损会更少吧。”李世民可能毕竟是局外人,比刘彻少了许多纠结,“再说用兵的事情,又怎么能迷信史书上的记载呢?想着少这一路人马不要紧,可若是有什么变故,就缺了这一路人马,岂非抱憾终身。博望侯他们那一路只是牵制,就算全军覆没也算是用命拖住了左贤王,完成了战略目标。相较之下,自然是以主力这边为先。”

刘彻坐直了身体,像第一次认识一样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阵李世民,看得他不由摸了摸自己的脸,奇道:“我是脸上长花了,还是说得有问题?”

“没长花,也没问题。”刘彻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去吧去吧,你跟公孙敖多聊聊,让他少胡思乱想,听你的就行了。他这点还行,晓得自己是个废物,肯听话。”

李世民走了,刘彻有话没人说,拿出手机给嬴政发语音:“只看史书缺乏实感,李世民那小子确实是天生会打仗的料。”

嬴政:?

刘彻:“平时看他心软得很,又爱哭。一说起军事来冷静得过份,他自己大概还没觉得。慈不掌兵,我算是从他身上看到了。”

不只是慈不掌兵,刘彻自己知道,他从来不是什么心慈手软的人,不过在涉及军事的时候,他的思维可能更多从政治上考虑,而不是像李世民这样,清晰的剖析分割不同的战场,掂量各自的份量,做出冷酷而有效的判断。

跟他平时反差有点大,让刘彻这才觉得,这果然是史书上那个大唐开国军功第一的李世民啊。此时剑未开刃,已经耀目生寒,他突然很期待,在他大汉历练了之后,李世民回去不按历史轨迹而行,在雁门之围中会绽放出什么样的光彩。

公孙敖确实像刘彻所说的那样,别的本事没有,就一点好,非常听话也非常有自知之明。天子指定了李世民替他作决定,他身为一路主将就绝不逞强。

当李世民纠正了他原本定下的前进方向时,公孙敖也只是弱弱地问:“我看陛下赐的指南针是……”

“指南针只是给你参考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它的准确。”李世民强势打断他的话,“就走这个方向。”

“好、好吧。”

鉴于很多将领在与匈奴作战时都迷路失期,刘彻还专门在后世找人录了视频讲课给他们培训,也找了些辅助的方法。但公孙敖显然学得不太好,李世民看他本来想走的方向都歪到不知道哪边去了。要闷头一直走说不定能走到朝鲜去。

他甚至怀疑在学习之前,历史上公孙敖还没迷失得这么厉害,这是学废了啊!

公孙敖放权之后心里倒是坦然了,反正这是天子让他听小神仙的,他听了。真失期了也不好怪他吧。

怪他也只好怪了,他已经把赎死罪为庶人的钱准备好了,不会死的。下次长平侯出征,再跟着长平侯立点功就好了,不是什么大事。

他救过长平侯一次,长平侯这个人记恩、认情,又有本事,他这是可以躺一辈子的功劳。

他心里倒不觉得自己认错了路,但天子有令,他也不固执,只是想着这要失期恐怕冠军侯那边就不太妙了。

岂料走着走着,就看见霍去病的精骑扎营,两军当真合到了一处。

公孙敖微微张嘴,心里满是庆幸。

原来他真的会走错路啊。

成功会师之后,霍去病可用之兵更多,自然越发得心应手。如历史上一般,李世民随他来了个外线大迂回,渡黄河、越贺兰山,跋涉于沙漠之中,绕道居延海,经小月氏而深入匈奴两千余里。

一路先向北,再由北转南,由西北转东南,绕到了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

公孙敖早就彻底绕晕头了。李世民还喜欢考他,没事就叫他过来画地图,问:“合骑侯你看今天我们驻扎的地方是哪里啊?”

最早的时候,公孙敖先半合着眼用手指虚空描摹他认为的行军路线,然后很自信的指在一处:“大约在这里。”

李世民和在一边拧开矿泉水一边喝一边看乐子的霍去病一起笑得东倒西歪。

偏了,偏了啊。

渐渐的,公孙敖还是先念念有词地描画行军路线,但不怎么自信的指在一处:“这里?”

霍去病摇了摇头,觉得他没救了。

李世民不是想取笑他,而是想教他,但一路走一路教还这个样子,他也觉得没救了。

最后,公孙敖也不动脑子了,假装思考了半天,淡定地在地图上随便指了一下:“这里。”

别说,这个样子,五回里居然还蒙对了两回,可比他仔细思考之后的结果正确率还高呢。

李世民也放弃教他了,诚恳地说:“下次陛下再让带兵作一路主将,你还是辞了吧,好不容易封的侯,就这么丢了不是怪可惜的。你就跟着长平侯作战挺好的。”

是挺好的,也不畏战,也特别听话,他带兵的话对这种庸将其实并不会讨厌,但真不能让这样的将领作主。不只是迷路的问题,草原地理不熟,其实迷路的人挺多的,不止是公孙敖、李广和张骞,大部分人——甚至可以说正常人其实都不擅长在一片没什么特殊标记的茫茫草原大漠上分辨方向。

李广迷路得太出名,其实还好了,至少他经常北上作战的地方不会弄错。而且李广守御是真的很强,跟他的孙子李陵一样,遇到后面的援军迟迟不至的情况,他们都是用几千汉军顶住了匈奴数万人多日的攻击。汉军本身的强悍是一方面,他们善于统领士卒,得人心能让士卒用心,并善于调度防守也是重要的因素。

他的善守,可不是说他善于据城防守。

公孙敖就……李世民只能说,他是真的很听话,不做主将就好。

跟在他们身后冲杀的时候,也很勇敢的嘛。而且运气好啊。

这一战由于汉军军力足够,霍去病成功取得了更大的胜果,除了李世民记得的那些战绩以外,歼敌数多了两万余,匈奴贵族重臣俘虏了三千多人,浑邪王逃走,但休屠王被运气很好的公孙敖所部生擒了。

李世民:……

他回忆了一下,觉得公孙敖的好运气可能传染给休屠王了,不然历史上这位是被浑邪王拉着归降但中途反悔被杀了的,是金日?的父亲。这下不用死了。

他在清点俘虏的时候注意一下,没找到休屠王的王子,也不知道金日?是跑掉了还是死了。

匈奴人的牛羊成群地赶在汉军队伍后面,霍去病这里杀了一头羊,李世民拿了一瓶葡萄汁出来,给霍去病满上,笑道:“还在匈奴的地盘上,不好饮酒。这葡萄汁就当作是酒,庆祝一下。”

“这竟不是酒吗?”霍去病看着他倒在玻璃杯里红色的汁液,刚才他真以为是葡萄酒来着,此时有点遗憾地舔了舔唇,然后饮了一口,吐槽,“这么甜你让我当酒?”

“要不给你换清水?”

“不了,还是葡萄汁吧。”

两人碰杯,大口饮“酒”,大口吃肉,庆祝汉军的大捷。

“酒”过半巡,霍去病遗憾地道:“临行前听说少府已经铸成了一种只有几百斤的铁炮,可随军而行,全都调给了张骞李广所部。我们轻骑急袭数千里,实在不方便带,不然拖上几十门炮在军中,浑邪与休屠两部一个都别想逃走。”

“下次决战,长平侯军中应该会带上了。但你恐怕还是用不上。”

霍去病也知道,他的作战方式实在不方便拖着铁炮行军,只好羡慕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没关系,等将匈奴彻底驱逐,陛下还要经略西域,到时候不用如此迂回急行军,我就带上炮,看看它的威力。”

李世民给他重新满上葡萄汁,举起“酒杯”,诚心诚意地祝福:“冠军侯一定可以带着火炮往西域,为你家陛下再立新功,为大汉开疆拓土的。”

霍去病不知他是说自己的寿命,只当是对功业的祝福,自信满满地与他碰杯,“到时候你要在你那里闲了,再来与我同行,我们去西域,尝尝真正的葡萄酒。”

“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