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护送8
虽然这些人没有穿铠甲,也没有带旗帜,可那马蹄马鞍,是工部专门为骁卫营特质的,做不了假。
如果有假,就代表武器机密被泄露,京城工部被渗透,这比骁卫营打劫商队还严重!
南楚有三支大军,一支是贺兰将军的贺兰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南征北伐,为南楚立下赫赫功劳。有仗打时听从凋零,北齐,西凉,南越都曾留下他们辉煌战绩。
没仗打时基本驻扎在北地,防守北齐南下。
第二支大军是骁卫营,由勋贵卫国公府掌管,防守的是西边西凉。
骁卫营属世袭,历代由卫国公掌管,人数不超过五万,但都是精锐,铁骑盔甲一律由工部特制,与其他军制都不一样。
一来现实骁卫营的特殊,二也是防备。
第一任卫国公是南楚太祖的结义兄弟,两人一起打天下,最后一个当上皇帝,一个是世袭罔替的卫国公,常年驻守西部边陲。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卫国公府的驻地卫凉城,其实就是国中国。
卫国公一手掌握了卫凉城税收,军事,民生,要不是位于西部边陲,资源匮乏,需要依靠南楚朝廷提供军需物质,就算独立出去也没问题。
为了限制卫凉城的发展,南楚规定,城内只有军户,无普通平民,且骁卫营无诏不得外出。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西边有骁卫营防守,还能被西凉连下五城,而楚帝不怪罪,还要派贺兰将军前去作战,而不是就近调遣。
是因为不信任!
第三支军队就是皇帝手里的禁军了,护卫皇城,始终在建安附近,没什么好说的。
因南楚皇帝对卫凉城和骁卫营的防备态度,朝廷上下有志一心,把防备骁卫营当成政治正确。
因此骁卫营出现在这里,济阳县令自然脸色大变。
“这这这......骁卫营无召不得外出,他们怎么敢的?卫国公府这是要谋反!”县令哆嗦着嘴唇,不敢置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文管事叹息一声,“或许是缺钱吧,卫凉城苦寒,将士们日子不好过,这些财货......”
说来皇帝也是狗,给骁卫营特制的盔甲,武器和马鞍马镫,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骁卫营,表现得非常特殊,以及看重。
可实际上,他们的粮食和布匹每年都严重不足!
卫国公府要养五万人的军队,耗费巨大,偏偏有言在先,卫家掌了军权,又有卫凉城的税收,就不能从事商业,工匠等其他来钱的产业,从源头上掐断了他们赚钱买粮,自己制作武器的可能。
且还不能缩减军队人数,世袭罔替的招牌,就是用世代镇守西锤换来的。
卫凉城内没有普通平民,除了一些商贩,就是将士及其家属,还土地荒凉,无法种植,能有什么税收?
勉励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已经是卫国公府竭尽全力了。
他们自然要自救,总不能耗死吧?
于是与皇家代代联姻,就成了必然。
卫国公府娶的都是公主郡主,家中女儿嫁的都是皇室。
现任卫国公把女儿嫁给原本最没有希望继位的六皇子,一来他年纪小,前面有五个哥哥都挺优秀,怎么轮都轮不到他。二来出身不显,身后没有势力,卫国公府也不会扶持他上位,免得被新帝打压。
哪知就这么巧,一场席卷整个建安的疫病,带走了三位年长皇子,剩下两位觉得时机正好,密谋造反,被早得知消息的先帝一锅端了。
而先帝也因染上疫病,加伤心过度一病呜呼,最不可能的六皇子成为皇帝。
他的王妃,也就是卫国公的女儿成为皇后,两人还育有大皇子。
如果卫国公女儿嫁的是皇帝,很可能不会有孩子,毕竟要防着卫国公扶持外孙上位。
但偏偏六皇子登基时,大皇子已经十六岁,已经娶妻,长子都出生了。
皇帝要是真的直接废了大皇子,那无疑是和卫国公为敌,这不是明智之举,至少防备和怀疑不能摆在明面上来。
当时他皇位害未坐稳,谁知道卫国公府会不会为了皇子外孙,直接逼他退位。
所以他只能用怀柔政策,先安抚,待自己掌权再说。
但皇后和卫国公也不是吃素的,在他筹谋时,也已经把大皇子推了出来,使其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大皇子是嫡长子,本就是正统继承人,加上他本人优秀,礼贤下士,许多大臣即便防备卫国公,也认为他是个不错的皇位继承人。
此时,皇帝想要动他,朝上至少一半人反对。
而另外一半,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了。
为了制衡皇后和大皇子,楚帝登基后,封了二皇子生母为贵妃,并为他娶丞相嫡幼女为王妃。
贵妃原本家世不显,但其父兄在皇帝的提拔下,一路干到吏部尚书的位置,管天下钱粮。
骁卫营待遇越来越差,就有他的缘故。
大皇子一派和二皇子一派在朝中斗得如火如荼,他们也拉拢过文家,毕竟四大皇商有钱是出了名的,只要他们肯支援,夺嫡就不用愁钱财问题了。
但文家也怕卷入皇室纷争,原先的皇商家族不止他们四家,其实还有三家来着,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抄家,或落败。
文家吸取教训,只听从皇帝命令,也因此把两方都得罪了。
但这没关系,现在的皇帝用得到他们,未来的皇帝也用得到。
等到新帝登基,他们送上大半身价,让皇帝一夜暴富,办事顺利,届时就不会追究之前的得罪了,还会认为文家是只认皇帝的忠臣。
南楚朝廷没钱,皇帝私库却有钱是出了名的,因为四大皇商擅长敛财,垄断不少产业,又只供给皇室,并不给给朝廷纳税。
新帝有钱就可以做很多事,上任三把火能烧得又旺又好,方便掌握权柄。
因此,不会为难给他提供钱财的文家。
这种策略,除了费钱,每次新帝登基,文家就要掏空一半家产外,也算长久安稳的法子。
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意外。
比如现在,大皇子直接命令骁卫营的人来抢劫贡品,单纯为钱也就罢了,可要是有皇商或者商人和他们勾结,想要把文家打压下去,好吞并文家就麻烦了。
如今贺兰将军倒了,他们在朝中的势力损失一大半,剩下的人也不敢全信,谁知道没有血脉做纽带,有没有被其他人收买?
文家怕的不是大皇子打压,骁卫营抢劫,这些可直接捅给皇帝,以皇帝对卫国公一系的防备,自然会护着文家。
怕就怕其他家族联合起来,想要吞并文家,他们身后的势力合在一起,文家简直腹背受敌,左支右绌。
所以这个时候,皇帝的支持就是重中之重!
势必要让他相信,文家是无辜的,文家因为对皇帝忠心耿耿被大皇子针对,朝中弹劾文家的人,很大可能都是大皇子一脉。
如此,皇帝会更加忌惮大皇,也就会竭力保下文家。
那么,如何保证皇帝信任文家呢?
不能靠文家自己申辩,也不能靠二皇子一脉,否则后患无穷。
只有第三方,还得是能绕过大皇子二皇子在朝堂的势力,把秘折送到皇帝跟前,又让皇帝相信,他是文家收买不了的人。
济阳县令自然没这个本事,但他的老师翰林院李翰林可以!
李翰林,一个老顽固,脑子里除了上谏还是上谏,只要是看不惯的,都要上折弹劾。
他是年少进士,先帝钦点的探花,在翰林院一呆就是四十年,至今还是个穷翰林,因为他逮住错处就开骂,不管你是皇帝还是大臣,且骂得有理有据,铿锵有力,让人无法反驳。
先帝亲言:不畏权贵,敢言善谏!
加上他除了上谏,也写书,劝言天下学子,在文人中备受推崇。
这样的人,无人能收买,因此皇帝即便对他颇为头痛,也只是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被气得暴跳如雷,也不曾革职。
当然也不是没人嫉恨,诬陷过他,可抄家后发现,那真是家徒四壁,米缸空的老鼠都不光顾,衣服更是补丁垒补丁,只外面那件官服是好的。
最后还因为过于穷困,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奖赏一百两,放他回去了。
转头他就抨击皇帝赏罚不分明,随心所欲没有章程,破坏朝廷法度。
皇帝被他弄得没脾气了,只能眼不见心不烦。
也因此,李翰林上书,皇帝不会怀疑他是收了文家好处,反倒那些和他持相反意见,抨击文家的人,会被皇帝怀疑。
那么,济阳县令愿意帮这个忙吗?
不,他才不是帮忙!
身为李翰林的弟子,他脾气比老师圆滑一点,但不代表就会对骁卫营擅长行动,伪装抢劫这样触犯朝廷法度的事视而不见!
他必然会给老师写信,李翰林也会上书抨击大皇子和卫国公府。
这是阳谋!
文管事不过是出点小钱,就能投其所好,让济阳县令即便知道自己被算计了,依然心甘情愿。
为了治下百姓,那点不高兴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