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十章 秋水无痕(2 / 2)

-

次日长杨王在明光寺设宴,款待难得一见的上国名臣。明光寺是数年前才刚落成的寺宇,长杨王不知从何时起虔信起了佛法,之后上行下效,奉佛之事蔚然成风,国中各式各样的寺庙宝塔便如雨后春笋,一座跟着一座,至今无消歇之迹。

上官陵入乡随俗,跟着拈了香,随后便被请去奉茶。长杨王的精筵颇多讲究,正席尚未布置妥当,主客便在内臣外官的陪同下坐在法场里品茗谈天。

“都说上官大人见多识广,可曾见过这样的茶色?”

长杨王喜盈盈笑眯眯,手握茶盏,话语亲切。上官陵的品貌风度着实不俗,举动之间宛然如画,素爱风雅的长杨王一见到她,便觉无比提神,不惜拿出自己的珍藏来招待,用他的话说,这叫“罕物配罕物”。

“此茶色如碧玉,香韵细腻而有雾湿之感。”上官陵微微一笑,“莫非是传说中的‘壶梁玉露’?”

话方出口,只见长杨王眼放精光,抚掌笑道:“上官大人果然不凡!这‘壶梁玉露’产自我长杨最南端的海岛,生于高山之巅,受海风晨露精华滋润,每年只产那么一丁点,孤王特意留了些,就是为了与大人这样的佳客共享。”

正说话间,长杨王眼光一瞥,忽见苑外走过两名僧人。这明光寺因国君常幸,寺中僧侣平素的行头都不错,相比之下,那两名僧人看起来就略微“褴褛”了几分。

“那是什么人?”当着贵客,他不好过分发作,只低声询问身后的侍从。

“听说是从昙林来游学的法师。”

“昙林?”长杨王转嗔为喜,“他们虽穿得破烂,倒也有个好出处。听说昙林多有高僧,不知他二人是否有些道行,可请来奉茶。”

那两名“破烂僧人”却非别人,正是鉴深和灭空,因听闻长杨王弘法,遂远游而来。庄严宝相确也见了不少,只是两人越往前走,心情愈觉微妙。当下因国君呼唤,只得前来参礼。

长杨王对着两人上下打量几番,饶有兴味。

“两位法师从昙林而来,想必有些高深术法?”

鉴深躬身:“承蒙国主下问,贫僧等人并无术法。”

这话把灭空也包括进去了,“身怀绝技”的灭空大师瞧他一眼,却也没辩驳。

长杨王略微失望,随即又想起什么,重新提起了兴致。

“孤王有幸得闻善法,携朝皈依至今。两位也看见了吧?”他举手指点了一下四周宏伟的殿宇,面带欣然之色,“不过十余年间,已兴建百座佛寺。据你看来,孤王该有多少功德呀?”

鉴深默然良久。

长杨王等了一等,见他总不说话,便笑道:“法师为何不言?莫非不可计数,令你无从开口了?”

“大王。”鉴深终于出声,“贫僧从边境一路走来,只见饿殍遍野,饥寒无数。贫僧也见到一些正在兴建中的佛寺,负责建造的百姓衣衫褴褛,苦叹连连。大王既要问功德多少,那恕贫僧直言,佛祖传法,为的是慈悲济世,拔苦与乐。如大王这般,就算再修建千座万座佛寺,恐怕也是一毫功德也没有的。”

他的言辞太过直白,当着群臣,长杨王脸色顿时难看,但他自恃风度,不好破口大骂,便只冷冷注视着那僧人,似欲逼他改口。

鉴深合掌垂眸,没再发一语。场面一时冷了下来。

左右有善察颜色的侍臣,这时赶忙出列,骂道:“好个不知深浅的和尚,在君上面前胡说八道!来人,将他乱棍打出!”

侍卫一拥而上,准备动手执行,忽然一道身影挡住了鉴深。

“大王息怒。”

灭空双手合十,躬身笑道:“我这师弟年轻学浅,言辞鲁莽惯了,您千万不要与他计较。人家布施一饭一粥尚有功德,大王花费巨量财物兴建佛寺,总归是一片虔信之心,怎能说毫无功德呢?”

长杨王闻言,脸色终于和缓几分,擡手挥退侍卫,又请灭空上座。

“孤王也知百姓辛苦,但就如佛法所言,这是他们前世罪孽深重,此生合该多多忏悔。孤王心中也常常不忍,但想到这是他们消除罪业的途径,也不好横加干涉。”

“大王用心良苦。”灭空点头道,“可惜凡人无知,难免抱怨连天。他们的怨气太过巨大,多少会遮碍大王的功德。不如以后大王建造佛寺时,给参与建寺的百姓一些上好的衣食,其中若有罪人,可以赦免他们的罪责。这样建寺的人心生喜乐,不但不会遮碍,更能增益大王的功德。”

长杨王沉吟不语,许久,终于转出一丝笑意。

“法师言之有理,本王会酌情考虑的。时候不早,咱们入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