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复出各个豆腐脑(2 / 2)

三个月后,墨锭变得坚硬,敲上去发出清脆的“当当”声,像玉石相击。柳墨师拿起一块,递给小文:“试试?”

小文跑到案前,在石砚里倒了点山泉水,拿起墨锭慢慢研磨。墨锭在砚台上滑动,发出“沙沙”的轻响,黑色的墨汁渐渐晕开,细腻无渣,带着股松烟的清香。他蘸了点墨,在宣纸上写了个“学”字,墨色乌黑,笔画间透着光泽,比平时用的墨汁灵动多了。“太好用了!”

“好墨磨出来的汁,‘淡而能浓,浓而不滞’,”柳墨师看着他的字,“写小字不洇,写大字不枯,这才是松烟墨的好处。”

从那以后,小文常来香坊帮忙。他帮着捡松枝、扫松烟、翻墨锭,柳墨师就教他辨墨的好坏——好墨断面发亮,无白茬;磨出的汁,滴在纸上,干后黑中带紫;还教他制彩墨,往墨泥里加朱砂,能做红墨;加石绿,能做绿墨,颜色沉静,不像化学颜料那么刺眼。

“你看这朱砂墨,”柳墨师拿出一块红墨锭,“得用辰州朱砂,研细了和烟胶拌在一起,写春联、画印章,经久不褪色,还能辟邪。”

小文把这些记在心里,用柳墨师教的法子,试着做了块小墨锭,虽然形状有点歪,柳墨师却夸他:“有模有样,比我小时候强。”

有天,县城的书画店老板来香坊,看到柳墨师的墨锭,说想长期进货。“柳师傅,您这松烟墨太地道了,好多老书画家都找着要,我给您加价。”

柳墨师摇了摇头:“价不用加,保证是真松烟、好胶就行。我这墨,卖的是手艺,不是价钱。”

老板请他多做些,说要在网上卖,还想拍点制墨的视频宣传。柳墨师同意了,只是嘱咐:“别瞎吹,就拍实实在在的步骤,松枝怎么烧,墨泥怎么揉,让人家知道,好墨是一点点做出来的。”

小文帮着拍视频,镜头里,柳墨师在松烟里揉墨泥,在木模里压墨锭,在厢房里翻墨块,配上舒缓的古琴声,看得人心里沉静。视频发到网上,很多人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匠心”“想求一块老墨,感受手写的温度”。

柳墨师的儿子在城里开了家文房四宝店,听说父亲的墨火了,也回来帮忙,把墨锭装进木盒,配上手写的说明书,做得雅致。“爹,以前总觉得做墨太辛苦,不如卖机器墨省心,现在才知道,这墨香里藏着咱的文化根。”

柳墨师看着儿子打包墨锭,眼里的皱纹笑成了花:“根在墨里,也在字里,一笔一划写得正,根就扎得稳。”

春节前,香坊格外忙,要赶制一批“年墨”,供村里写春联用。柳墨师教小文做“金粉墨”,往墨泥里加金箔碎屑,磨出的墨汁带着金闪,写在红纸上,喜庆又庄重。小文学得认真,做的金粉墨,金闪均匀,柳墨师说:“这孩子手巧,能把这手艺传下去。”

沂蒙山的风吹过松烟峪,带着松脂的清香和墨汁的醇厚,飘得很远。老香坊的铁皮炉依旧在烧松枝,柳墨师和小文捶打墨泥的身影,在晨光里拉得很长,像一首关于传承的歌谣。而那些乌黑发亮的墨锭,带着山野的灵气和手艺人的心意,走进了书画室,走进了学堂,把一份沉静的墨香,留在了每一张纸上,每一笔画里,久久不散。

您对这个关于老香坊和传统制墨手艺的故事是否满意?若有需要调整的情节、细节或氛围,都可以告诉我,我会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