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748集:挑战应对展韧性(1 / 2)

刘好仃把手机贴在耳边,听筒里那声“角上要是有个扶手”反复回荡。他没放下电话,只是慢慢把身子坐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的折痕。等对方说完,他只回了一句:“我记下了。”然后轻轻挂断。

窗外天还没亮透,车间的灯已经全开了,像一片浮在灰蒙蒙空气里的光海。他起身时膝盖发出轻微的响,五十七岁的人,蹲久了站不直,站久了又想蹲。但他没停,拎起外套就往厂区走。

六点半,会议室空着,桌面上还留着昨天开会时的水杯印。他打开“施工痛点档案V1.0”,翻到老李和老吴的名字,一条条往下看。看到“腿软了”“差十公分就可能歪”这些话时,他停下,拿笔在旁边画了个圈,又画了一道横线,写下三个字:减负、防误、护人。

七点十分,王姐推门进来,手里抱着平板,看见他已经坐在那儿,吃了一惊。“您这么早?”

“比你还早四十分钟。”刘好仃抬头笑了笑,“来,坐下,咱们先不说别的,你告诉我,客服最近有没有接到过‘搬运不方便’这类说法?不是投诉,也不是索赔,就是随口提一句的那种。”

王姐坐下来,调出记录。“有,但都归在‘服务反馈’大类里,没人单独拎出来看。”

“现在要拎。”他说,“从今天起,凡是提到安装过程累、难、怕出事的,单独标记。我不关心客户是不是生气,我在意的是他们说话时喘不喘气——喘得厉害的,八成是真扛不住。”

王姐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在系统里新建了一个标签:“操作负荷”。

老陈来得稍晚,进门时正听见他们在说边缘毛刺的问题。他皱眉:“打磨工艺改一次,成本会上升百分之三。”

“可一块玻璃九十斤,工人抬上去摔一下,代价是多少?”刘好仃看着他,“不是钱能算清的。”

老陈沉默几秒,打开电脑,开始调近期项目数据。刘好仃没催,他知道这人信数字,不信情绪。只要数据在,情绪也能变成逻辑。

八点整,会议结束。原定下周发布的推广方案被临时叫停。取而代之的是三项紧急任务:第一,优化边缘打磨,确保手套不破;第二,在玻璃背面加印重心标记;第三,试验在角部加装临时握持结构——不是永久配件,只是方便搬运的小凸起,用完可拆。

“我们不是卖玻璃。”刘好仃最后说,“是帮人把玻璃安全装上去。谁让我们做的东西,得让他们敢接、能接、接得安心。”

说完他就走了,直奔车间。

生产线上,传送带正缓缓移动,刚出炉的玻璃板泛着微蓝的光。老周站在质检台前,见他过来,眉头一皱:“又要改?这批次模具刚调好。”

“不是量产改,是试做三块。”刘好仃站到他旁边,“小张摔了,在医院躺着。他说,要是角上有个地方能抓,就不会松手。”

老周一怔,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