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时机,就是现在。
他打开内部通讯录,在群组管理页面新建了一个临时会话框,名字打上“x07预研筹备组(测试)”,把刚才那四位拉了进去。权限设为仅受邀成员可见,消息免打扰。
建完群,他又退出去,假装什么都没做。
这种事,不能太急,也不能太慢。你得让它看起来像是大家自然而然聚在一起的,而不是谁在牵头闹事。
他低头喝了口咖啡,凉了,但他没去热。这时候喝什么都一样,关键是脑子还清醒。
他翻出最近一次客户满意度调查报表,专门找了“服务响应质量”那一栏。分数比上季度高了0.8,不算多,但趋势往上。有个客户留言写着:“你们能听懂我在说什么。”
这句话他记住了。
很多人以为卖玻璃就是报价、下单、发货。其实不是。真正的活儿,藏在那些没说全的话里。比如“能不能再薄一点”,十年前没人当回事;比如“有没有一种看不见的玻璃”,现在听起来荒唐,可真有人天天被太阳晃得拉窗帘。
他不怕想法小,就怕没人提。
他也不怕自己是个普工。五十多岁,没学历,职位低,这些都不是拦路虎。真正挡住人的,是觉得“反正也没人听”然后闭嘴。
他没闭嘴。
他把建议书另存了一份,版本号标上“v1.0-提交草稿”。然后停顿了几秒,光标在“暂存”和“发送”之间来回移动。
最终,他点了“暂存”。
不是不敢发,是还想再压一晚上。让那几个人先消化一下信息,明天上班路上想想,午休时聊聊。等他们自己冒出疑问,再来问他,那才是最好的推进时机。
他靠在椅背上,活动了下肩膀。颈椎咔的一声轻响,他没在意。这么多年坐着盯屏幕,哪天不响几下?
窗外天色已经开始泛白,远处工地的吊车轮廓慢慢清晰起来。新的一天要开始了,但他还不想走。
他重新打开客服系统的关键词统计面板。刷新了一下。
“刺眼”这个词,今天凌晨又新增了一次。
记录显示:六点零一分,一位新注册用户提问:“你们那种防反光的玻璃,能做成整面墙吗?我家客厅对着写字楼,白天根本不敢拉开窗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