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680集:新需求效果初观察(1 / 2)

凌晨五点四十三分,系统日志刚刷新出一条新记录,刘好仃就点开了。

那条咨询写着:“你们之前说的那种不反光的玻璃,能做成弧形吗?我们咖啡馆落地窗是弯的。”他没急着回复,而是把这句话复制进X07看板的“需求来源”栏,顺手标了个绿点——这是本周第七个明确提到“反光”问题的客户。

他搓了搓脸,眼睛有点干,但脑子还转得动。昨晚回去睡了四个小时,今早六点不到又坐回工位,就为了赶在全员上线前先把数据理一遍。他知道,现在不是等别人推一把的时候了,得自己先把火苗扇起来。

电脑右下角的时间跳到六点整,客服系统的关键词统计面板自动更新。他点进去一看,“刺眼”“反光”“眩光”这三个词加起来,过去七天共出现四十二次,比上周同期多了三成七。更关键的是,住宅类客户占比从原来的不到一半,涨到了百分之六十八。

他打开表格,一条条往下拉。有位宝妈问:“孩子写字台正对窗户,阳光照在玻璃上像灯泡一样,有没有办法解决?”还有个物业经理留言:“写字楼大堂的玻璃幕墙,中午反光能把对面楼道照成蒸笼,你们有没有低反射的方案?”

这些问题以前也有,但从没这么集中。

他翻出两位老客服主管整理的备注,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客户嘴上说的是“不想太亮”,其实真正担心的是隐私和舒适度。有人直接说:“我家里要是白天开灯,外面看得一清二楚,跟住鱼缸似的。”另一个人更直白:“隔壁楼的人站阳台上刷牙我都看得见,谁受得了?”

刘好仃笑了笑,心想这哪是卖玻璃,分明是在帮人建心理防线。

他把这几条摘出来,贴到看板里,顺便在旁边加了一句批注:“不是技术问题,是生活痛点。”

上午九点,销售组那边传来消息:最近三天,有四笔小批量订单主动要求调整膜层参数,虽然没写明用途,但工艺单上的反射率数值都压到了行业常规值以下。其中一笔还是回头客,去年买过普通镀膜玻璃,这次打电话来问:“上次那种不太亮的膜,还能不能再低一点?”

刘好仃记下了订单编号,调出历史记录一对比,发现这位客户当初下单时根本没提反光的事,纯粹是因为朋友推荐才买的。可这次,他不仅自己改参数,还发来一张照片,圈出客厅西晒的位置,说“这里下午两点开始就晃眼睛”。

变化正在发生,而且是从沉默里长出来的。

中午饭时间,他在食堂碰上了王姐。两人端着餐盘坐一块儿,他没提项目,只随口问了一句:“你觉得最近客户问的问题,跟去年那几栋写字楼的幕墙投诉,是不是有点像?”

王姐夹菜的手顿了一下,抬头看他:“你是说……都不是冲着价格来的?”

“对。”他说,“他们不在乎多花几百块,就想让光别那么冲。”

王姐点点头:“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是‘能不能便宜点’,现在是‘能不能舒服点’。”

这句话让他心里踏实了些。至少有人听懂了他的意思。

下午两点,他把七天的数据汇总成一份简表,标题起得平实:《近期光学类咨询情况速览》。里面只列事实,不加分析,连图表都用了最基础的柱状图,生怕看起来像在煽动什么。

上传到X07看板时,他在说明栏写了句:“供参考,非正式汇报。”

没过多久,王姐在快速检测手段,客户要改参数,只能靠经验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