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那句“我现在就想定”还挂在对话窗口,刘好仃没急着回,也没点发送确认。他盯着屏幕,把这句话截下来,放进《试点反馈追踪》文件夹的第一位。光标停了几秒,他顺手在旁边加了个标签:“主动型咨询——首次出现”。
天已经亮透了,楼道里传来扫地的声音,有人在擦窗台。他起身倒掉杯底剩的咖啡,换上一杯温水,坐回来时,电脑刚完成系统自检。
打开数据后台,他先把过去三周的订单增长曲线调出来。线条从第七天开始往上走,连续二十一天保持上升趋势,环比增幅稳定在18%以上。他又切到客服日志,翻出标记为“服务流程相关”的回访记录,逐条过了一遍。
“这次上门挺顺利,师傅准时,沟通清楚。”
“之前总觉得你们只做玻璃不做服务,现在感觉不一样了。”
“视频我看了两遍,知道每个环节找谁。”
这类反馈越来越多。他数了数,一个月内有23条明确提到服务体验改善,其中14条直接关联“专人跟进”“流程透明”这些关键词。不是泛泛夸一句“不错”,而是能说出具体节点。
他把这些整理成一张简表,不加修饰,只列时间、来源、原话摘录和对应业务类型。标题写得平实:《新竞争应对策略阶段性成效观察》。保存时,特意没加“报告”二字,也不写结论。
九点整,会议室门推开一条缝,刘好仃探头看了看,里面没人。他进去把文档投到白板屏上,顺手拉了把椅子坐下。五分钟后,几位协作同事陆续进来,有人端着茶杯,有人拿着笔记本。
“今天不搞正式会,”他开口,“就是把最近跑的数据摆一摆,看看到底有没有效果。”
他指着图表第一条:“这是订单增长线,起点是咱们三项试点全面上线那天。七天后开始爬坡,到现在没掉下来。”
又切到客服反馈汇总页:“这些是客户原话,不是我们编的。他们开始提‘流程’了,以前只问价格和工期。”
有人点头:“确实,这两天预约测量的电话多了。”
另一个说:“设计师那边也有反应,有个老合作方主动问能不能提前锁定返佣比例。”
话音刚落,角落里一个声音慢悠悠接上:“会不会是季节性回升?去年这时候也涨过一波。”
刘好仃没反驳,反而点头:“有可能。所以我没写‘成功’,只写了‘观察’。我们要看的是趋势变化,不是单月数字。”
那人喝了口茶:“可万一对手马上抄我们这套呢?拍视频、搞派单、提佣金——他们资源多,一学就快。”
“所以问题不在他们学不学,”刘好仃接过话,“而在我们能不能让客户觉得,找我们办事心里踏实。视频只是开始,关键是背后有人接、有回应、有结果。”
他顿了顿,反问:“如果现在竞争对手也推专人跟进,我们还能靠什么撑住这波势头?”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可能是响应速度?”有人试探。
“或者是本地工厂直供这点?”另一个补充,“毕竟外地货要等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