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88集:价格效果再评估(1 / 2)

小李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聊天窗口来回滑动。那句“上门诊断,真不收费?”已经停留了二十分钟,他没敢回,也不敢关掉页面。

刘好仃端着茶杯从操作台起身,走过来瞥了一眼,“标记上,算第一个‘半点头’的客户。”

“啥叫半点头?”小李抬头。

“没说要,也没说不要,但开始问细节了。”刘好仃把杯子放下,“这种人心里已经在算账,就差一根火柴点一下。”

陈工抱着笔记本走过来,翻到一页表格:“过去七天,咱们发了三十七份定制测算,收到回复二十一份。其中像华通这样追问执行细节的,有九个。”

王工在旁边接话:“比策略调整前多了六倍。以前一提价格,人直接说‘再考虑’,现在至少愿意听你把话说完。”

刘好仃点点头,调出大屏数据。柱状图清晰地分成三块:A类高耗电客户、B类重省心客户、C类防风险客户。

“A类反应最快。”他指着第一组数据,“六十八pert的人完成了二次沟通,四个厂已经签了试用协议。说明‘回本快’这个点,打中了。”

小李凑近看:“B类也还行,有三个问了‘会不会影响生产节奏’,我们按‘无停机部署’解释后,他们态度松动了。”

“C类呢?”刘好仃问。

屋里安静了一瞬。

陈工翻页:“八十二pert还卡在‘了解阶段’。问得细,但从不提签约。有个客户甚至让我们把合同模板发过去,看了三天,回一句‘再看看’。”

王工皱眉:“这些人是不是就爱犹豫?”

“不是犹豫。”刘好仃摇头,“是他们账本上写的不是利润,是安稳。”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

“省下的钱能不能拿稳?”

“系统要是出问题谁来扛?”

“万一用了半年,你们公司倒了怎么办?”

写完,他拍了拍笔:“我们讲了这么多‘值’,可他们最怕的,是‘信不过’。”

小李愣了下:“所以……他们不是不信数据,是不信咱们能一直守着数据?”

“对。”刘好仃点头,“我们把价格讲明白了,可没把心安下来。”

陈工低头看着宣传页初稿,忽然说:“我之前只想着怎么把收益写醒目,没想过加点‘我们是谁’‘做了多久’‘有没有人用过’这种内容。”

“不是宣传册变简历。”刘好仃笑了笑,“是要让人知道,这不是一次性买卖。”

王工掏出手机,翻出前几天录的几段客户语音。他点开一段,放出来:

“……你们这个系统听起来是省电,可我们小厂经不起折腾啊。要是用两天不行,还得拆了换回去,人工、误工,加起来比电费都贵……”

声音里带着迟疑,不是怀疑技术,而是怕承担后果。

又一段响起:“你们说能省三成,可万一第一年没省这么多,有没有补差?”

“听出来了?”刘好仃问。

“他们不怕贵。”王工收起手机,“怕买了以后,没人兜底。”

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顶上写“三信缺失”。

“信心、信任、信据。”他逐一解释,“信心,是对系统能长期稳定运行;信任,是相信我们服务能跟上;信据,是得有东西证明我们不是说说而已。”

小李举手:“那咱们有没有现成的证据?比如三号炉这几个月的数据记录?”

“有。”刘好仃点头,“但光有数据不够。得让人知道这数据是谁在看、谁在管、出了事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