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工点头:“我回去就弄。”
“小李。”刘好仃转向他,“你把所有留了电话的客户,按年用电量分三类——A类八十万度以上,B类五十到八十万,C类五十以下。每类做个回本测算模板,明早八点前发我。”
小李打开新表格:“要不要把电价也考虑进去?不同厂区电价不一样。”
“要。”刘好仃说,“模板里留个填空,电价、用电量、当前系统情况,填进去自动算回本时间。”
“那得加个说明。”陈工提醒,“有些客户可能乱填,算出来不靠谱。”
“加一句:‘数据仅供参考,实际以现场测算为准’。”刘好仃说,“咱们不承诺结果,只提供算法。”
王工忽然问:“万一客户说,别的厂报价低一半,怎么办?”
“不比。”刘好仃摇头,“我们不跟低价比,我们跟电费比。他便宜,省不了电,买回去还是烧钱。咱们贵一点,但电表走得慢。让他算,不是我们贵,是他的旧系统太费。”
小李笑了:“那我们这产品,其实是‘电费保险公司’?”
“可以这么讲。”刘好仃也笑,“保你不超支,还帮你赚钱。”
陈工在本子上写下新标题:“不是花钱,是投资;不是贵,是值;不是推销,是算账。”
“就这三句。”刘好仃点头,“以后所有对外材料,都往这上面靠。技术是底气,但打动人的,是账本。”
他走到白板前,把三句话用红笔框起来,又在
“客户问价格,我们不直接答数字。”他说,“先问一句:‘您一年用多少电?’然后打开模板,现场算。让他自己看到,贵在哪儿,值在哪儿,赚在哪儿。”
小李举起手机:“那我建个群?把三类模板发进去,你们随时能看。”
“建。”刘好仃说,“群名就叫‘回本计算器’。”
王工收拾桌上的资料:“我先回去改话术,争取两小时交。”
“我调整排版。”陈工合上本子,“争取下班前出一版。”
“我去拉客户数据。”小李起身,“顺便把张工的用电规模调出来,看看他到底能省多少。”
刘好仃坐回主控台前,打开测算表,新建一个文档,标题写上:“价格应对策略草案”。
他一条条往下写:
1.所有宣传材料以“投资回报周期”为核心逻辑;
2.技术说明简化为口语化五条,附于材料末页;
3.客户分三类,提供定制化回本测算模板;
4.对外沟通原则:先问用电量,再算账,最后谈价格。
写完,他抬头看了眼白板上的三句话,又在文档末尾加了一句:“我们的任务,不是说服,是帮客户算清一笔账。”
窗外,厂区的灯一排排亮着。主控室的屏幕泛着微光,三号炉的能耗曲线依旧平稳。
刘好仃把草案打印出来,拿起红笔,在“客户测算模板”那一行画了个圈。然后翻开小李刚发来的分类表,停在“华通机电”那一栏。
他点开计算器,输入新的数据:年用电量九十一万度,电价0.61元,节电率预估30.8%。
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数字,屏幕显示:回本周期5.1个月。
他拿起笔,在草案边上写下:明天第一份,送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