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还在响,小李盯着屏幕上的流量曲线,手没松开手机。刘好仃接过电话,听了几秒,眉头没皱,也没动,只是把话筒贴得更近了些。
“来源清楚了,微信群转发,标题写着‘省电省出花儿来了’。”小李说完,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调出访问明细。
刘好仃把电话挂回支架,转身走到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指令。大屏一闪,客户咨询记录按时间排列,密密麻麻地滚动着。
“把过去四十八小时的留言都筛出来。”他说,“分类,按问题类型归个堆。”
小李应了一声,开始操作。王工端着杯子走过来,听见了,把杯子放在角落,凑近看屏幕。
“这波流量来得猛,但得看是不是真有意向。”他说,“光看热闹不买账的,再多也没用。”
“已经在查了。”刘好仃点了点屏幕,“扫码的五十九人里,三十六人填了咨询表,二十一人留了电话。不算差。”
陈工从会议室那边走过来,手里拿着笔和本子:“我刚整理了现场客户提的问题,适配性问得最多,其次是稳定性。价格……也有人提。”
“不是有人提。”小李突然抬头,“是问得越来越多。从昨天下午开始,‘你们这个比别的贵不少,凭啥?’这条,出现了二十七次。”
屋里安静了一瞬。
王工皱眉:“我们又没乱标价,成本摆在这儿,算法优化、逻辑重构、长期测试,哪样不要人要时间?”
“客户不管这些。”陈工低声说,“他们只看报价单第一行。”
刘好仃没接话,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画了四个框,从左到右连成一条线。
“知道——感兴趣——想试试——决定买。”他一边写一边说,“我们现在卡在第三步。”
“他们感兴趣,也觉得有用,但一看到价格,就停了。”小李点头,“不是不信,是不敢赌。”
“不是赌。”刘好仃把笔帽盖上,声音没高,“是算不清账。”
他转身打开内网,调出宏远设备厂的用电数据模拟表。屏幕分成两栏,左边是旧系统年耗电,右边是新系统预估。
“他们一年用九十六万度电。”他指着数字,“按工业电价,电费六十万。用了我们的系统,省电百分之三十二,一年省十八万七。”
他顿了顿,又调出产品报价单:“我们贵六万三。也就是说,不到五个月,就回本。往后每省一度电,都是赚的。”
屋里没人说话。
王工慢慢坐下:“可客户第一眼看不到这个。”
“所以我们得让他们看到。”刘好仃走到打印区,抽出一份原始宣传折页,“正面是节电图,背面是二维码。挺好,但不够。”
“得加一页。”陈工翻着本子,“成本拆解,让他们知道贵在哪。”
“不光拆成本。”刘好仃摇头,“要算收益。让他们明白,不是花钱,是投资。”
小李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做个对比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累计支出。两条线,一条是继续用旧系统,一条是换了新系统。前期那条往上翘得狠,后面慢慢被追上,然后被反超。”
“对。”陈工点头,“标出交叉点,写上‘第5.8个月,开始净赚’。”
王工犹豫了一下:“可这么一来,宣传重点就变了。原来我们主打技术稳定,现在变成省钱工具了。”
“它本来就是。”刘好仃看着他,“我们改的是系统,但客户要的是结果。他们不关心信号重构,只关心电表转得慢不慢。”
王工没再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
“那就加页。”陈工合上本子,“我来排版,把新旧两版并列放,让客户一眼看出差别。”
“技术说明我来写。”王工说,“但得换个说法,别全是术语。”
“比如?”小李问。
“比如不说‘时钟同步优化’,说‘让系统不再抢着干活,按顺序来,不浪费’。”王工想了想,“再比如‘误触发率下降’,可以说‘以前动不动就报警停机,现在能自己判断是不是真有问题’。”
刘好仃笑了:“这话说得,比我讲得还明白。”
小李也笑起来:“那我数据图也改改,标题别写‘响应延迟压缩至1.2秒’,写‘系统反应快了,停机少了,电就省了’。”
“对。”刘好仃点头,“把技术变成人话,把参数变成钱数。”
他走回主控台,打开客户登记表,快速浏览。
“这几家留了电话但没加微信的,估计还在犹豫。”他说,“特别是那个华通机电的,问了三遍价格,最后没留联系方式。”
“要不要主动打过去?”小李问。
“打。”刘好仃已经在记事本上写下几个号码,“先不推销,就问一句:‘您是不是觉得贵?’听听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