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有个问题——”他顿了顿,“你们说二十四小时响应,真半夜打电话,有人接吗?”
刘好仃没说“当然”,也没拍胸脯。
他掏出手机,打开一个群聊界面,递过去。
屏幕上,最新一条消息是凌晨两点十三分发的:“东莞三厂冷却报警,现场温度异常,请求支援。”
件。”“先调远程数据。”“别关机,我路上连。”
“这是我们维修协作网。”刘好仃说,“不是客服电话,是真人真名在里头。”
客户看完,把手机还回来,语气变了:“这我信。”
新人甲在本子上写下:“真实案例胜过承诺。”
刘好仃回到医疗线模型旁,翻开本子,把刚才几条反馈重新归类。
“功能误解”——系统能替代人工。
“服务误解”——响应是摆设。
“可信度误解”——口诀是营销。
三类问题,清清楚楚。
他把本子递给新人甲,“建个表,就叫‘误解日志’。”
“标题列三栏:误解类型、原话记录、纠正方式。”
新人甲打开平板,新建文档,手指飞快敲字。
小李改完宣传页,抬头问:“要不要把维修群截图打在展板上?”
“先不急。”刘好仃说,“今天先听,明天再改。咱们得知道问题在哪一层,再决定出什么招。”
老黄忽然抬手示意,“那边,又有人在模仿口诀。”
三人看过去,两个年轻技工正对着视频笑,“第一步,看灯——绿的亮,接着干!”
刘好仃走过去,没打断,等他们笑完才问:“哪句最顺口?”
“听声辨故障。”一人答,“我们厂机器老响,天天提心吊胆。”
“那我讲个事。”刘好仃说,“去年冬天,一家厂半夜报警,系统没报裂纹,只说‘运行异常’。我们老师傅赶到,一听声音,说‘轴承要裂’。拆开一看,真有暗纹。差六小时,整条线就得停。”
两人不笑了。
“那句口诀,是两千台机器换来的。”刘好仃说,“不是为了好记,是为了救命。”
其中一人低声问:“这视频,能发我们一份吗?”
新人甲在“误解日志”里新增一条:“口诀被低估——需强化背后经验积累。”
刘好仃回到原位,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
信任已经搭了架子,但有些地方,还是透风。
客户笑,是因为觉得亲切;可也正因为亲切,反而不信这是硬技术。
他们信数据,但数据太冷;他们信人,但怕人不可靠。
得把“人”和“技术”绑得更紧些。
他抬头,看见小李正在打印新版宣传页,纸张一张张吐出来,油墨味淡淡散开。
老黄坐在监控屏前,盯着B区画面,偶尔点头。
新人甲合上本子,把“误解日志”发进共享文件夹,顺手标了星号。
展厅灯光稳定,客户仍在走动。
一个中年男人站在工具线展板前,反复扫着二维码,看完视频,又抬头看实物操作台。
刘好仃走过去,站在他侧后方,没说话,等他开口。
男人终于转头,“你们这系统……真能让老师傅的经验留下来?”
刘好仃刚要答,新人甲突然轻声叫他。
“又有新反馈。”
他转过身,新人甲指着本子上刚写的一行字。
客户问:“要是你们这几个核心人走了,这套东西还能不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