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维修间的灯刚亮,刘好仃已经蹲在模拟台前。他没动设备,只是盯着底座上那行红笔字看了两秒,伸手摸了摸蜂鸣器的接口,确认昨晚那声“嘀”不是偶然。
他站起身,打开靠墙的工具柜,从最下层抽出三本旧笔记本。本子边角卷着,夹着不少零碎纸片——有测试时随手记的勾叉,有工人写完塞进工具箱的纸条,还有几张是从餐巾纸上抢救下来的标记。他把本子摊在工作台上,翻开第一页,上面是第一轮测试时小王三次失败的记录,旁边画了个小圆圈,写着“手抖,但节奏对了”。
小李来得早,手里拎着两个饭盒。她把其中一个放在台子上,探头看:“又翻老账?”
“不是翻账,是算总账。”
“还差多少?”
“差个说法。”
刘好仃抽出一支红笔,开始按时间线整理数据。小李打开手机,把前两天拍的照片一张张调出来:小陈一次成功、老赵第三次咔响、新人在“推一下,传一手”的牌子前练习……她一边看一边念:“六个人试过,四个在三次内成功,两个一次到位。失误都出在前两轮。”
“不算人头,算过程。”刘好仃在本子上划了三栏:尝试次数、是否有人指导、是否有明显减速动作。
“重点是第三步。”
“你魔怔了都。”
“不是魔怔,是卡点。”
老黄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串螺丝。他把螺丝放在台边,扫了一眼满桌的纸:“又搞总结?”
“不是总结,是验货。”
“验什么?手感还能称斤?”
“能。”刘好仃翻开其中一本,指着一段记录,“你看,小张第一次推,停顿0.6秒;第三次,1.1秒。慢了半秒,咔声稳了。”
老黄凑近看了看:“这你也量?”
“手机有计时。”小李接话,“我们扒了所有视频,连小陈那次都拆成三段看——他手腕下沉的时机,正好卡在阻力峰值。”
老黄没说话,拿起一张纸条念:“‘慢压五秒,手别抖’?谁写的?”
“五号线小吴。”
“他成功了?”
“第二次。”
刘好仃把几张关键记录并排铺开:一张是“无辅助一次成功”的标记,一张是“听到了”的纸条,还有一张是从三号线工具箱里收回来的,背面用铅笔写着“谢谢,咔了”。
“你看这些。”他对老黄说,“不是谁教得好,是大家开始认这个‘点’了。”
“点?”
“就是那个该慢下来的地方。”
老黄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万一只是这几个人手巧呢?碰巧都慢了半秒?”
小李抬头:“我们对比了五组数据。没指导的,成功率40%;看过卡、听过话的,82%。而且所有成功的人,第三步都有0.8到1.2秒的减速,误差不超过0.3秒。”
“巧合?”
“六个人,五条线,三天内,全卡在这个区间?”她把手机投影到墙上,画出一条曲线,“咔声频率从第一天的31%升到第三天的79%,不是运气。”
老黄盯着投影看了半分钟,终于点头:“不是玄学,是肌肉记住了节奏。”
刘好仃拿起红笔,在本子上画了个圈,圈住“82%”这个数字。然后翻到新一页,写下三行字:
一、操作稳定性显着提升,失误集中在初期尝试,后续趋于稳定。
二、非标准化传授(手势、口诀、观察)能有效传递关键动作节点。
三、工人自发反馈增多,改进模式已形成正向循环。
小李看着那三行字,犹豫了一下:“要不要补个正式报告?走流程备案。”
刘好仃摇头:“流程是管图纸的,不管手感。”
“可上面问起来……”